易乐观
(百色市田林中学,广西百色,5333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深化文化与语言内容的融合,构建多维度的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全方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本研究旨在梳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为相关教师者提供可行性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相互渗透、融合,体现了教育的复合性和文化的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潜能。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其教育价值在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中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诗词韵味、哲理思考等元素,为英语学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场景和语境,在教学过程中被转化为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认知双重提升的教学资源。学科教学的实质性目标在于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1]学生通过接触和学习此类文化元素,学习到了语言知识,理解和吸收文化内容,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与语言教学的互动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关系到学生文化传承者和国际交流者身份的建构。在英语课上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也能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国际舞台,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存在教师对文化背景理解浅显的情况。以“When was it invented”为例,课程内容虽然涵盖了科技和发明相关的词汇,但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较为薄弱。例如,在探讨指南针的发明时,仅有“When was compass invented?”这一问题,缺少对该发明与中国科技或文化关系的讨论。部分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只简单介绍了该发明的相关内容,未介绍该发明的历史沿革、发明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会导致学生错失了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的机会。[2]“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提到了mooncake,但部分教师在介绍此处内容时仅限于表述月饼的味道,缺少对月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意义和历史背景的探究,如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月饼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等。当前,在部分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提供的基本信息,缺乏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设计,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不足。
当前,部分英语课堂仅涉及基础语言技能如词汇与语法的传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仍显薄弱。例如,在“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的讲授中,课堂教学虽然涵盖了有关运动和健康的词汇,但教师若深入结合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蹴鞠”的相关介绍或《素问》中的“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相关健康观念,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语法讲解和词汇记忆等,对内容的讲解不足。例如,在听力模块中,部分教师仅注重听力技巧的训练,未借此机会介绍《阳春白雪》《八仙过海》等中国的音乐或民间故事,错失了将音乐与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的机会。在课堂文化知识的融合方面,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策略,部分教师在将文化元素融入语言教学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部分教师可能在阅读模块引入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如讲述中秋节、七夕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或历史故事,但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读内容的文化含义,使得此材料未能有效地成为文化教育的媒介。未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念,学生难以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时,缺乏课后的深入反思,导致文化教学深度不够。以“When was it invented?”为例,学生在学习了古代科技发明的知识后,部分教师的课堂总结仅停留在单词、语法等知识点的记忆和重复上,未带领学生深入反思这些发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未留有时间让学生表达个人见解。这种缺乏反思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中设计了探讨中国传统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不重视,学生的交流多半局限于故事本身的表面信息,缺乏更深层次的基于个人经历、习惯、家庭背景的思想碰撞和文化视角的交流。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也未能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前知识的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预备阶段,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该阶段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精准挑选与英语教学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涉及文化案例的选取和背景知识的构建。文化案例的挑选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刻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使用互联网搜索等形式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筛选出与教学大纲相匹配、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认知挑战的案例。同时,背景知识的构建不应局限于表层的知识传授,更应深入探讨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价值与哲学思想,确保学生能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深度启迪。[4]以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中国传统寓言故事,既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基础介绍,又涵盖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坚韧精神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入“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导我们决心和毅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故事内容前初步了解和思考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的英语表述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以“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Mid-Autumn Festival”作为文化案例,在介绍节日的传统习俗如“mooncake”和“family gatherings”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节日的文化意义。例如,月饼如何体现了中国的“family values”和对“lunar calendar”的重要意义。在课前知识准备中,初步构建评估体系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师应对评估体系的设计有初步想法,需囊括学生对文化知识理解和应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等。教师需要明确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哪方面的学习进展,如何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持续进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仅为指导者的角色,更应成为兴趣激发者和价值观塑造者,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此类动态的、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有助于每名学生都能在文化学习的旅程中得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在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时,教师应遵循学术性原则,将课堂内历史故事与语言点整合起来,并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此类整合需要教师对文化内容敏感和精确,能够从繁复的文化知识中提取出与课堂中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而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蕴。在执行此类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及时、精确地识别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将其转换为可供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语言材料加以传授。[5]以“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Sacrifice the moon”等,帮助学生掌握与节日相关的英语词汇。同时,教师可结合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化学生对中秋节相关庆祝活动的理解。在“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中,教师可以讲述历史人物如孔子的故事,教授学生与描述人物特征相关的英语形容词。教师还可以介绍两小儿辩日、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孔子行礼等历史故事,但应避免直接的翻译或生搬硬套,要适度改编,使之既能适应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能反映出故事的文化精髓。教师需发挥专业性,运用案例分析法、批判性思维训练等,引导学生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开展跨学科教学,将英语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关于“Silk Road”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和意义。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还深入理解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教师结合项目式学习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如“Exploring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cuisine”,让学生通过研究、采访、制作展板等方式,用英语展示研究成果。此类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环节强调学生对文化学习经历的内化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通过反思日志的书写,学生能够深度思考,更有效地吸收课堂中接触的文化元素。反思日志的撰写不仅需要学生运用英语对所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还要求学生从多维度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加学生语言运用的熟练度,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在“An old man tir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课中,学生在学习了关于愚公移山等中国民间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撰写反思日志深入思考此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记录个人感悟,即“analyzing the moral lessons”或“reflecting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tales in Chinese history”。同伴评议是一种互动性评价手段,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审,促进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When was it invented?”一课中,学生可以进行同伴评议,对彼此的反思日志进行评价和讨论,如评估彼此对“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China”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该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并准确运用相关评估工具。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评价指标和反馈机制,确保评议活动的有效性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6]此外,引入角色扮演也可以提升课后的文化反思与评价效果。这种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学习中,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在学习课堂的基本知识后,学生可以自主搜索相关知识,扮演不同的角色和模拟不同的国家文化场景,深入理解多元文化,并在实际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这种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反思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实践者。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入项目,将其作为提升学生课后文化反思与评价效果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Great Chinese Inventions”一课后,开展一个小型研究项目,引导学生调查古代发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项目中,学生需要使用英语搜集信息、撰写报告并展示。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记录和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认知及英语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博客上发布自己的反思日志,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并邀请其他学生在线评论和讨论。此类线上互动方式不仅方便学生记录和追踪自己的学习进展,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教育教学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初中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语言结合起来,还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探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的欲望。此外,重视学生的文化反思与评议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培养既掌握英语语言也深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