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欧阳
(崇左市高级中学,广西崇左,5322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是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系内容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依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已成为检验当代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高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打破不同教学资源之间的壁垒,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本研究以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为基础,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出发,结合崇左市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教育资源及当地风俗文化,设计了“崇德”“崇学”“崇行”三个系列的语文校本课程,以改善当前我校语文学习资源分散、内容系统性差、课堂枯燥等问题,通过综合、系统、高效的方式补充和拓展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引导学生践行文化传承,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体现出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追求,其开发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综合能力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应结合学校的资源现状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推出更符合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2]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学校的育人目标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1]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以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中心,引导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充分体现出资源整合的特征,发挥学校和当地的教学资源优势。[3]首先,以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开发为依据,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语文学科知识十分丰富,其主题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个方面,包括历史、科技、自然、生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整合这些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课本内容。其次,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和特色教育资源,倡导“就地取材”“高效利用”,以学生熟悉的教育资源为载体,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例如,有红色资源的地区可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课程;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可尝试开发游学文化课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可尝试开发以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等。最后,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语文学科具有广泛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语文学习素材存在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之中,如互联网平台、电视电影、书刊画报等。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教学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功用。
根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从语文校本课程的语文特质层面来看,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向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内涵靠拢。[4]传统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多以语文学科基础为主,为凸显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要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和跨学科主题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以育人为核心目标,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要求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再仅以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为核心目标,其最终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环境中的复杂问题,要求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我校遵循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从本校资源、师资和学生学情出发,开发了“崇德”课、“崇学”课、“崇行”课三类校本课程,具体包括传统文化课、乡土文化课、红色经典课、劳动教育课、生命对话课、思辨读写课、整本书阅读课、书画鉴赏课、创作课、表演课等。
我国自古便有“文以载道”的治学理念,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我校开发的“崇德”系列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涵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崇德”课开发了传统文化课、乡土文化课、红色经典课三种课程类型。例如,传统文化课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思想品德。“崇德”课主要结合了三类教学资源:一是结合课堂内外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二是结合本地的民俗风情、乡土文化;三是结合红色经典故事、人物和本地的红色经典资源,其具体的课程规划并非完全独立,与统编教材的内容有一定关联。
1.传统文化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我国五千年历史中人民的智慧,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养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对人进行道德伦理、风俗礼仪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挖掘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培养新时代“龙的传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校撷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打造语文校本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古老文化的浩瀚,感受到绵延不绝的华夏民族精神。在具体的内容规划层面,我校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视听资料、反映我国历代杰出人物事迹的纪录片、展现祖国壮美山河的资料等,例如,《国家宝藏》《大国工匠》《美丽中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极具文化内涵的台词和饱含人文价值的节目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并学习节目的文本创作特色,让学生能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辩证地审视世界。[5]同时,根据《四书五经中的做人道理》《跟着古诗词学做人》等节目梳理我国历史文化知识体系,既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2.乡土文化课
一个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其独特的乡土文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这些乡土文化也受到一定冲击。[6]开发乡土文化课,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利用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可以在真实、亲切的文化氛围下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实现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本土文化。我校在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时,一方面深入挖掘和整理了本地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将乡土文化资源的精华整理到校本课程的教材中,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校本课程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另一方面,我校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如语文、体育、思想品德等,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密切。同时,我校还将乡土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知识体系。崇左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包含服饰、歌舞、工艺等显性文化资源,同时也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隐性文化资源。我校将本地的风俗、地理文化等编入校本课程,能够发挥乡土文化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
3.红色经典课
红色经典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品质的重要材料,是学校“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到高中的教材包含大量的红色经典内容,但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梳理与汇总,并融入更多课本之外的红色经典资源,打造一个系统的红色经典校本课程。我校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从当地文化特色出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内容,开发了红色记忆校本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红色经典故事,同时结合本地抗日历史和革命历史,拉近学生与红色精神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和平的思想与观念。
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以积累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但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语文的重要任务,以学促思,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将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文道统一,是语文课堂应有之义。为实现这一目的,我校开发了“崇学”系列校本课程,通过思辨读写、对话生活、整本书阅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1.思辨读写课
高中必修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选编占比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特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尝试了开辟“辨学古代哲学”的专题课程,统一整合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途径。该专题课程的设计综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哲的各种思想和文章,让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有整体性认知,系统地学习先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材学习进行补充。
“辩活课堂”不仅需要从先贤哲学中汲取能量,也需要学生结合当代文化形态进行文学创作。因此,我校的“思辨读写课”设计了“解析性任务”,让学生分析影视剧作品中抒情的表达方式,如思考《山海情》《在路上》《长津湖》在抒情上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分析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的表达技法差异,如《河边的错误》和《烈日灼心》同为经典悬疑类电影,其核心主旨的表达技法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影片的叙事结构特征,如《扬名立万》和《流浪地球》作为两种典型影片各自选择了怎样的叙事结构特征来表达主题等。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解析影视作品,有利于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7]
2.生命对话课
近年来,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发了广泛关注,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是语文课堂的任务之一。我校在校本课程中设计了“对话生命”系列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思考个人生命的价值,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找到个人生命的意义,体会个人与他人生命之间的关联。生命对话课程设计了“生命之光”“生命之问”“生命之思”“生命之爱”四个环节,通过典型事例、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尝试以身体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死亡”,思考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之可贵、真情之可敬。
3.整本书阅读课
课程标准强调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自小学至高中,不同阶段伴随着不同的整本书阅读项目与任务。整本书阅读在课程中主要是以名著导读等形式呈现,其教学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基于整本书阅读思维的系统性,为帮助学生更高效、高质地完成整本书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持续性阅读兴趣,我校开发了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将整本书阅读进行课程化设计。通过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
语文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语文不仅存在于课本中,还紧紧贯穿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各个环节,需要学生从语文的视角审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尝试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收集不同生活场景之下的语文表达,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基于此,我校开发了“崇行”系列校本课程,以引导学生行以践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崇行”课强调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开展语文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校“崇行”系列校本课程包括书画鉴赏、创作、表演等。书画鉴赏课主要从历史文化底蕴的厚度出发,基于历史和现代的双重视角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名作进行统一鉴赏,通过对名品书画的传世佳作的观摩、分析、品鉴,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创作课主要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在本地采风,从乡土课程的课本内容中提炼精髓内容,开展书法创作、绘画创作、写作创作等多元化创作,让学生能够从多个不同领域出发展示自己的才能,从家乡风物汲取灵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表演课是在戏剧单元学习后推出的课程,将课本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创作剧本、设计表演等环节,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课本内容、展现家乡特色。“崇行”系列校本课程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与语文教材知识的结合中融合了本地文化与民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既能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深度解读,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基础,立足学校的资源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将多元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充分发挥学校及当地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打破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壁垒,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与当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趋于一致,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助力作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优化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