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银秀
(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贵州剑河,556400)
社会发展不断加速,高中美术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内容挖掘,探究更多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内容。地方文化是特定区域的文化形式,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内容,对社会文化有着积极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地方文化主要包含传统风俗、历史文物、文化遗产、风土人情、文化遗迹、庭院住所等,与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紧密关联,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是独一无二极具特色的文化产物。[1]本研究拟从教学理念创新改革角度出发,尝试探讨地方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的方式,以解决高中美术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提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
地方文化是在某一区域内长期受人们生产生活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地方文化对人们言行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是当地独特的教学资源,其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2]
首先,地方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与审美符合高中阶段美术课堂教学对内容的要求。将地方文化作为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中获得不同的美术知识与审美旨趣。同时,将地方文化融入课堂还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促使美术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拉近学生和美术的距离。
其次,地方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了解地方文化,能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加入地方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相关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地方文化保护意识,提升文化艺术保护传播的责任感,全面激发学生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3]总而言之,地方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地方文化保护开拓了重要渠道。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地方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学生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热情。
最后,在现代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地方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对美术课堂“空”与“华而不实”等印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方文化,主动参与美术知识探究,提高学科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结合教材有效提升美术教学效率。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美术素养不断提升,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在地方文化学习与体验中建立更加积极独特的艺术思维,开阔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旨趣,实现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学习中提高文化素质。
地方文化要想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以系统化形式完成美术教学,需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与不同地方文化形式,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充分了解传统艺术内容与内涵,切实提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4]
地方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地域色彩,有着较高艺术特性。地方文化充分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可以将多样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赋予课堂多样化的内容,提高美术课堂艺术价值,将来源于生活的地方文化内容作为美术教学素材,增加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拜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访传统村寨、参观民族博物馆、参加地方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查阅书籍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建立素材库。对收集的视频、音频、图片、文章等不同类型的素材,根据课程需求进行分类,并为每个类型设立对应的文件夹,建立分类和标签系统。同时,积极寻找和添加新的素材资源,不断更新,持续完善素材库,做到素材库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素材,巧妙融入教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地方艺术形式,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文化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5]
例如,唐山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唐山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将唐山皮影戏的艺术特征等内容系统整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唐山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角色行当、故事取材和材料等特点,并且在课堂中展示唐山皮影戏的代表剧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阶段学生拥有一定学习基础和能力,在地方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地方文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艺术内涵,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入,把地方传统艺术形式与美术学科内容有效整合起来,将地方文化的艺术特性以不同形式向学生展示。[1]在地方文化挖掘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明确地方文化挖掘目标,选择合适的调研方式。教师可以对当地历史进行一定的研究,收集和整理地方史志资料,了解当地历史变迁及文化发展、民族构成、民族文化特色等,深入研究当地的传统习俗(包括节庆、婚丧嫁娶、饮食等)、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艺术形式、地理环境、艺术传承、艺术群体等。教师也可以请教当地的历史研究者与文化保护工作者,探究当地文化发展的内容与特色。
例如,贵州剑河苗族锡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的纯金属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教师可以对苗族锡绣文化进行挖掘,通过研究苗族锡绣的发展历史、图案纹样构成、色彩运用、图案寓意等,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层次艺术内涵,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旨趣。课堂上,教师可身穿苗族锡绣服装展示讲解,使地方文化一目了然,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建立起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地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找到地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之处,让学生充分理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内涵。只有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将其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其次,教师要关注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收集和分析现代文化的信息,了解其核心价值观和表达方式,为搭建沟通桥梁提供参考。[3]最后,教师要确定共通点,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教师应寻找地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同点和交叉点,缩小二者因年代距离产生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包容性强的活动,既体现地方文化,又融入现代元素。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较低。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地方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地方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与感悟中提升艺术理解力,并促进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承。
地方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复杂,教师在将地方文化充分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要积极探究更多文化内涵,还应充分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搜集相关地方文化内容,对不同地方文化内容进行实践探究,有效整理汇总资料,将地方文化转变为美术课堂教学素材,以多样化创新教学形式构建高质量课堂。
地方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应以地方文化特色为基础,优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将地方文化与美术课堂充分融合,可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创新传统文化。在地方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艺术资源的局限性与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开发教学资源,并以美术教材为基础,探究教学核心,做好美术课堂与地方文化内容的有效连接,加深学生对相关美术知识、技能、文化的了解。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教学资源,聚集不同地方文化,将极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作为重要参考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特色。但是,并非教师将所搜集到的地方文化资源一股脑地融入美术课堂。一是教学时长有限,若将所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难免会因时间紧张、教学节奏紊乱,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二是因为地方文化资源不能取代教材资源,所以应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相得益彰。
以湘教版高一必修美术鉴赏第三单元“各异的风土人情”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美术作品,如版画、年画、剪纸、戏剧、雕塑、建筑、民族服饰上的图案等,通过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做好地方文化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文化,实现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传统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易导致美术课堂枯燥、乏味、无趣。对此,为了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引入科技元素,采用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教学方式,采取多元评价机制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如数字绘画板、图形设计软件等,增强美术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展示美术作品和美术技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亦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用小组合作、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交流和提高。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采用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而言之,实现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联合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构建高质量美术课堂。
以湘教版高一选修第三单元“家乡之美”的教学为例,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文化和美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若缺少多样性解读,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教师可以收集当地的代表性建筑照片和相关绘画作品,利用设计软件将照片处理成水彩画,让学生对比赏析处理过的照片和绘画作品,分组合作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并讲解赏析结果。教师也可以设置课堂互动游戏,并以此为基础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视角,拍摄一幅家乡照片,根据照片完成一幅水彩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家乡之美”的体悟。
在地方文化充分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探索美术素养与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方法。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将美术知识与创作技巧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艺术审美综合素养培养效率较低。当前时代背景下,这种做法不再适用。教师应采取新思路、新策略促成地方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融合不应该只有简单的教材讲解和图片展示,这样的方式难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模式,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形式了解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实现手脑并用,进而丰富学生体验,升华学生内在感受。教师应改变传统理论型美术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和素养为重点,增强学生美术实践能力,打破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局限,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与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典型的建筑,让学生边参观、边听介绍,使其更真切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设特点与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对文化有更透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穿戴民族服饰,参加当地传统节日,参观民族博物馆,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地方文化内容,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实现学生艺术创作水平的有效提升。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与文化产生更多的互动、交流,转换视角了解文化、认可文化、传承文化。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不同地方开展文化探索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多去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聊一聊,在真实生活中了解更多地方文化,发现不同艺术内容,对美形成正确认知,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地方文化丰富独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有较高的传承和发扬价值。为避免优秀地方文化陷入“消亡危机”,有必要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资源,打开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