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怡婷 王晨
摘 要:专业竞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为例,通过赛制分析、能力需求分析,指出竞赛对大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由该赛事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求出发,指出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在专业竞赛的推动下,如何进行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专业竞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对进出口业务流程了解不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专业竞赛能反映应用型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能力培训,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改革方向,对高校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正起着这样的作用,该赛事举办多年,已经成为我国国贸专业相关领域,规模最大的实践平台和专业竞赛活动,每年有数百只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队伍参赛。
1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赛制及其发展概况
1.1商业精英挑战赛(国贸竞赛)的赛制解读
挑战赛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牵头主办的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经过多年的培育,该竞赛已发展成为我国国贸教育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活动。全方位、多维度,综合地考查学生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践能力。
大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据此设立了相应的比赛流程:各参赛队以出口企业名义参赛,出口商品在范围内自选。竞赛内容包括商业计划书(中文)、海报设计和展位陈列、新品发布会(英语或小语种)、模拟贸易谈判(英语或小语种)。
1.1.1 第一阶段的比赛
第一阶段的竞赛项目包括外贸参展商业计划书(中文)、展位设计与海报设计。这两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及运用图文、视频或虚拟展位展示商品的能力,两项成绩总和占总成绩的30%。
1.1.2 第二阶段的现场比赛
第二阶段的竞赛项目包括新产品发布会(英语或小语种)、模拟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或小语种)。这两项是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项成绩总和占总成绩的70%。各组通过现场演绎向观众展示其挖掘的商品卖點;通过团队协作,各组与多位评委进行商务谈判、交易磋商、签订合同等一系流程的操作。该两项比赛内容更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1.2商业精英挑战赛(国贸竞赛)的发展概况
挑战赛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推动经管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大赛为革新了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并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参学生提供了分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机会,提供了学生们同台竞技的舞台;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搭建了优秀的展示平台。
通过对挑战赛项竞赛内容和能力考核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该赛事对学生的考查主要在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实际应用和现实分析。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石,在这基础上熟悉商务磋商、进行单证制作,才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如今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却与专业竞赛所考核的能力无法完全匹配,高校培养拥有高素质及综合技能人才的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因此课程改革的迫在眉睫。
2 专业竞赛凸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未充分融入跨境电商、数字经济、贸易便利化以及人民币结算等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当下贸易类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匹配;也让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贸易发展新形势下,专业竞赛对能力的考查。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和PPT演示为主,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变革,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师生缺乏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参与度较低,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参加国贸专业竞赛的积极性。
2.2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脱节
当前,有不少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仍以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案例分析为辅,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贸易术语等理论内容。部分高校缺少实践模拟平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融入了部分实训内容,但教材和实训软件更新较慢,缺乏充足的实践资源提供给学生,实践环节变成了机械的外贸单据填制,无法完成实践锻炼。且Simtrade 或Pocib等软件的实训操作通常安排在理论课后的某学期,不利于学生将新鲜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训和实践中,也不利于尽早选拔专业竞赛队伍,以课养赛、以赛促课难以推进。
2.3国贸实务专业知识掌握和外语沟通能力培养分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国贸实务理论知识、较强的进出口实践能力,还包括具备良好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即扎实的外语听说能力。
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不重视业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即使开设了外语类课程,也仅限于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口语等通用型课程,无法匹配涉外商贸场景中对专业外语的需求。而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不少高校不敢尝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全英或双语的教学模式,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相分离,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的竞争力较弱。
2.4教师缺乏贸易从业经历或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大多为学术型人才,通常在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校园从事教学工作,国贸专业的教师亦如此。他们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并未从事过国贸领域的工作,对国贸实务技能的理解过于书本化、概念化,对进出口贸易操作缺乏一手的实践经验,对行业的新政策、新惯例、新技术等前沿信息不敏感。任课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较弱,无法跟学生分享亲身经历的外贸故事,只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使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意义,教师对学生参与专业竞赛能力的实践指导也较有限。
3 专业竞赛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建议
3.1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优化。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实务最新的发展动向,针对教材中的不足,及时补充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应该注重结合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如跨境电商、人民跨境币结算、“一带一路”倡议等。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需树立新型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引入翻转课堂、项目学习等方式,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资料收集、小组研习等,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充分地融入课堂,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还可以建立课程与专业竞赛对接,通过课赛融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专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人人争先的学习氛围。
3.2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理实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并缩短理论教学和实训课程之间的时间差,增强理实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外贸实践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模拟情境,切身探究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在课余,遵循以赛促学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锻炼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夯实理论知识,并感受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
除此之外,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也可以增强理实结合。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外贸从业人员进入校园,举办专业讲座,为学生介绍国际贸的易前沿信息。“引进来”的同时还可以“走出去”,组织学生走访外贸企业,参观港口、海关等,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外贸,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培养学生在商务实践中的外语沟通能力
首先,通过构建“外语&贸易”复合型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专业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可在低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等语言类课程,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然后衔接全英或双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类课程。通过相互交叉的课程设置,既保证学生熟悉外贸流程又能提升外语沟通能力。课程体系不是多个独立模块简单地叠加,需要递进式地在课程内容、全英、双语教学比例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使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应针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涉外性,巧妙地设计并布置学习任务内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合适的章节中融入项目式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如类似挑战赛中的计划书撰写、模拟谈判等。由学生分小组完成,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并用英语做展示汇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使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得到了良好的结合。
3.4提高教师的外贸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赛融合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外贸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的优良程度,同时教师对竞赛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参赛的情况。因此,应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实习,深入企业内部,切身了解国贸实务的前沿信息,掌握国际贸易的最新特点,并做到“干中学”,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积累经验,提升指导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对标竞赛要求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内培训和教研交流等活动,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公开课,大家共同探讨课程的教改现状、发展方向、落实路径等。让教师尽快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力争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课堂的理论和实训教学中,结合课程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专业竞赛,将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竞赛成果紧密链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理实脱节,还可以实现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含金量;在专业竞赛的辅助下,也有助于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为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增加教师校外专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双师型、实践导师型教师,构建理实结合的教学体系,并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伍再华,欧阳佳来.基于“课堂—论文—竞赛—社会实践”四维联动的国际贸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7):5-9.
[2]马兆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6):96-100.
[3]王東云,张水潮,高有堂,等.引入学科竞赛知识元素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32):1-7+11.
[4]程时雄,余思梦,王鹏.基于“课赛”融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21(13):131-133.
[5]唐俏,赖红波,罗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践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91-296.
[6]金锐.学科竞赛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提升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26-127.
[7]韦钰芳.从专业技能大赛的角度探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20(5):44-49.
[8]赖红波.创新大赛对电商类本科人才培养与创新路径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9(12):64—65.
作者简介:袁怡婷(1985—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王晨(1982— ),女,汉族,江苏姜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数字贸易、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