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廷松教授基于“形精气味”论治少弱精子症

2024-06-08 11:42:11韩晨亮葛友涛蒋秋子胡见鑫王泽刘勇卞廷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4年5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

韩晨亮 葛友涛 蒋秋子 胡见鑫 王泽 刘勇 卞廷松

【摘 要】 随着国家三孩政策实施,生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在逐年降低,其中尤以少弱精子症为棘手。目前,西医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少弱精子症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类患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肯定,但由于部分人症状不明显,仍给男科以及男科医生带来空前的挑战。卞廷松教授结合《黄帝内经》之理,创造性地提出少精子症属于“精不足”的范畴,弱精子症属于“形不足”的范畴。治疗上则遵照“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临证加减变化,多获良效。

【关键词】 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症;形精气味;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9-0077-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9.zgmzmjyyzz202409017

Professor Bian Tingsongs Theory of “Sperm Scent” Theory of Treatment of Less Weak Sperm Disease

HAN Chenliang1 GE Youtao1 JIANG Qiuzi1 HU Jianxin1 WANG Ze1 LIU Yong2 BIAN Tingsong2△

1.The 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C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zhou 213004,China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three-child policy,fertil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male fertility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especially oligospermia. At present,there is no effective method in Western medicine for oligospermia caused by unknown causes,and such patients are treated through TCM differentiation,and the efficacy is certain,but because some peoples symptoms are not obvious,it still bring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andrologists and andrologists. Professor Bian Tingsong combined the theory of the Huangdi Neijing to creatively propose that oligospermia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insufficient sperm” and asthenospermia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insufficient shape”. In terms of treatment,it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those who are deficient in shape warm and those who are deficient in essence make up for it”,and the changes are added and subtracted,and more good results are obtained.

Keywords:Male Infertility;Less Weak Sperm Disease;Formal Sperm Smell;Clinical Experience

根據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1],全世界目前约有8%~15%的育龄夫妇存在不孕不育的问题,其中因男方因素造成不育的超过50%,而又以少弱精子症为其最主要病因,在不孕不育的夫妇中发病率高达40%~50%[2]。统计显示,我国男性精液质量逐年下降,少弱精子症已成为我国男性不育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3]。目前,西医治疗少弱精子症主要采用经验性用药和(或)人工授精[4],对于有明确病因的少弱精子症患者,对症治疗尚有一定疗效,但对于无法明确病因的患者,西医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少弱精子症在中医学中没有确切病名及概念记载,但其表现与中医学的“精少”“求嗣”“精清”等相近。数千年来在中医学的辨证施治中,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总结,现代医家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临床系统评价提示,中医药防治少弱精子症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相比西医治疗拥有独特优势[5]。

卞廷松教授是中医男科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的徐福松教授的弟子,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男科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中医男科学会副主席,孟河医派第五代传人。卞廷松教授临证多年,熟读经典,深谙《黄帝内经》之理,并奉其理法为圭臬,在少弱精子症的治疗过程中,基于“形精气味”理论,从阴阳思辨角度出发,按照“温之以气”和“补之以味”的原则遣方用药,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诊学习,常获裨益,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形不足、精不足”为首发病机

“形精气味”学说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6]24文中针对虚损性疾病的特点,提出“因其衰而彰之”的总治疗原则,意在调理阴阳,契合少弱精子症发病病机及治疗原则。少弱精子症不仅是引起男性不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且棘手的男性不育症,约一半以上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无证可辨”[7]。因此,卞廷松教授宏观与微观互参,结合中医学的阴阳概念,临证以形、精不足两方面综合辨证。少精子症与弱精子症病机不同,卞廷松教授认为少精子症属于“精不足”的范畴;弱精子症属于“形不足”的范畴。

1.1 “精不足”与少精子症 精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广义的内容包括精、血、津、液。《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6]19 狭义之精指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生殖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发育的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详细论述了男女生殖功能从发育到成熟的全过程,“天癸”产生后,女子表现为“月事以时下”,男子表现为“精气溢泻”[6]2。卞廷松教授认为生育所需之精,正是先天生殖之精,但生殖之精还需要后天之精的充养。

精不足体现为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杨上善在《太素》中言:“精不足者,五脏精液少也。”[8]具体表现为脏腑功能不足以及化“形”不足,比如形体较为瘦小,毛发不荣,骨松齿摇,精液量以及精子浓度不达标等。卞廷松教授认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先后天相互影响。先天肾精不足可以影响后天五脏之精充养,后天之精化生不充,不足以濡养脏腑、化气化神,又会影响先天生殖之精,就精液和精子而言,则体现为精液量减少,精子浓度不够。精不足,则精少[9]。

1.2 “形不足”与弱精子症 “形不足”即为形体虚衰。但“形”不仅指形体肌肉的充盈,更是形体功能的外在显现,主要表现在气的功能上,形与气不可分离。《素问直解》谓“形以寓气,气以充形,有是形当有是气,有是气当有是形”[10]。形体强健离不开气的充养温煦,形体虚衰的关键在于气不足,气虚日久,其温煦功能减退则出现阳虚,阳气亏虚,不能温养形体,表现为“形不足”的证候。

卞廷松教授认为“形不足”应当从宏观功能的角度去理解。“形不足”则形体虚衰,正气不足以发挥推动、温煦、营养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6]12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促进精血的化生,为精子发生、成熟提供动力。若肾阳虚衰,则肾所藏生殖之精化生乏源,失于温煦,精虫运动无力最终导致精子活力差。形不足,则精弱。

2 “温之以气、补之以味”为治疗基本大法

天地万物皆分阴阳。在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6]24具体划分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酸、苦、咸为阴,辛、甘为阳。因此,“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就是用气属温、热,味属辛、苦的中药温补阳气,化气充形。“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就是选用气属寒、凉,味属酸、甘、咸的药物滋养阴血,益肾填精。卞廷松教授时常告诫,临证处方用药时还需注意阴阳平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1 “气、味观”是干预阴阳的手段 中医学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證是由于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引起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6]24中医先贤们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不同反应和变化,总结、引申为中药的四气五味。医者利用中药的气味特性,针对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采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机体阴阳恢复到一个新的、相对的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干预阴阳的方法有很多,诸如针刺、推拿、拔罐、食疗等,中药就是利用其药性偏颇,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其中的内涵,依据气味厚薄之不同,论其功效之差异[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6]24厚者强,薄者弱,这也是药物的自然属性总结。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6]45天阳地阴,对应气味则气为阳,味为阴。《景岳全书》云:“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燥而急,纯者可和,燥者可劫。”[12]一般认为药物气味厚薄决定着其效能的大致方向:气厚之品大多具有温热的特性,如肉桂,淫羊藿等,能温暖脏腑、补肾助阳;气薄的具有泄、散的作用,例如薄荷、猪苓等,散表邪,利水气;味厚为阴中之阴,具有泄泻的作用,如大黄味厚泻下;味薄为阴中之阳,具有通利的属性,如泽泻通水气[13]。“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因此,药物之中气、味分阴阳,阴阳再分厚薄,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由此形成各具特性的药物,临证应用以调阴阳。

2.2 “气、味”以调阴阳,临证还应注意调脾 早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已提及五脏虚损的证治法,言虚损应当重视脾肾。盖肾为先天之本,为真阴真阳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营卫生化之源。后人凡论及少弱精子症多以肾虚为关键,认为肾气、肾精充足在生长生殖中发挥关键作用,并确立以肾为中心轴的生育观,临证从补肾入手,疗效斐然。卞廷松教授临证数十载,所见虽以肾虚者为多,然其中仍不乏大量辨证伴有脾虚者,缘脾为后天之本,化生精血以资肾精;肾阳又能温煦脾阳,相互影响[14]。

总的来说,肾为生殖之本,脾为精血之源,脾肾相生,先后天相互充养促进。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肾精,使其化生充足,且“脾气散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胃功能不受损,才能将精气疏泄闭藏于肾,以滋肾精。肾精化生精血津液,濡养脏腑,肾精不足必致五脏虚损,脾脏失养[15]。因此,卞廷松教授认为在少、弱精子症的辨证中,脾肾不足证不容忽视,临证除了扶固肾阳之外,也应时时顾护脾阳。

3 验案举隅

秦某,男,30岁,某工厂职工,2022年5月13日初诊,患者诉结婚两年半来规律性生活且未避孕,未曾生育,其间辗转数处求医,治疗未见成效,爱人妇科随诊无恙。门诊嘱其禁欲3~5天前来检查精液,后查:精液量约1.5 mL,液化时间50 min,精子浓度3.6×106/mL,PR+NP 14.2%,PR 6.4%。该患者身形瘦弱,毛发不荣,平素精神不佳,自觉腰酸乏力,手脚发凉,纳寐不佳,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查体: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诊其舌脉:舌质淡,苔白,舌根厚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少弱精子症。中医诊断:精少(脾肾阳虚证)。治宜温阳填精,方用自拟补益除阴汤加减:生地黄10 g,茯苓10 g,炒党参10 g,丹参5 g,酒当归10 g,蜜远志10 g,炒白术10 g,桑葚10 g,枸杞子5 g,菟丝子10 g,煅牡蛎15 g,桂枝5 g,杜仲10 g,紫石英10 g,鹿角霜5 g,酒黄芩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嘱患者服药期间忌辛辣、烟酒等,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调精养神。

2022年5月27日二诊,患者精神面貌好,乏力感缓解,纳寐可,大便较前改善,舌淡红苔白,两尺脉沉缓。初诊方稍作调整,继予14剂。

2022年6月10日三诊,患者述前症状悉有改善,胃口较好,体重增加2 kg,效不更方,继服14剂,同时嘱咐下次复查精液,注意事项告知。

2022年6月24日四诊,患者复查精液:量约2.5 mL,液化时间32 min,精子浓度31.2×106/mL,PR+NP 43.1%,PR 30%。精子质量较前大为改善,嘱咐适当同房,确认怀孕停止服药。后来门诊告知爱人已怀孕6周。

按语:肾藏先天之精化生肾气,即元气,元气盛则脾气健,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化气成形周转不息。患者肾阳不足则温煦四末力差,故见手脚发凉;精亏气少,化形不足,身形消瘦,精液量少;脾肾阳亏,则纳差寐逊,精神欠佳,舌淡脉虚。治宜温脾肾之阳,充肾藏之精。方中生地黄味甘性寒,入肝、肾、心经,养阴生津;党参甘平,补中益气,配以桑葚止渴生津;当归、丹参补血活血;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固表,二药合用,益气健脾渗湿,以复中焦运化之职。枸杞子、菟丝子从五子衍宗丸化裁而来,补肾固精;紫石英、鹿角霜助阴分而生子;杜仲辛甘,远志苦温,益肾养神;桂枝温阳,辅以牡蛎收涩敛阴,黄芩防过于温燥。诸药阴阳调和,寒热平衡,又寓阳中求阳之意,共奏补脾肾之阳,益肾中之精之功。

4 小结

在育龄夫妇中,少弱精子症已成为由男方因素导致的不育中占比较高的因素之一。《千金方》云:“夫婚姻生育者,人伦之本,生化之基。”[16]求子、种子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努力的方向之一,现代医家又在总结前人辨证少弱精子症的经验上百花齐放,各有论述。徐福松教授从“先后天之本”着手,以调肾、补精为首要,兼顾调肝调脾[17]。王琦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以肾虚为主,兼夹湿热瘀毒虫[18]。崔云教授强调补益肝肾,认为肾气亏虚,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19]。戴宁教授认为,少弱精子症的病因不外先天肾精亏虚和后天情志饮食失调所致[20]。

卞廷松教授在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基础上,结合“阳化气、阴成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基础,独辟蹊径,总结少弱精子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大法:肾精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精窍亏空,精子化生无源,形成少精子症;肾阳温煦不足,化气乏源,无力推动精子运动,形成弱精子症。《秘本种子金丹》云:“生人之道,始于求子。而求子之法,不越乎男养精、女养血两大关键。”[21]因此治疗上温之以气、补之以味,使肾精得补,肾气得充,精子生成有源,运动有能。卞廷松教授常言道,临证用药要谨记阴平阳秘,温补的同时不忘阴中求阳,固护阴液。

参考文献

[1]刘智任,刘奇才,洪国粦.男性不育遗传因素相关检测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45(5):553-558.

[2]李海松.男性不育与精子问题[J].家庭医学,2022(4):4-5.

[3]王福,赵家有,宋春生.《EAU男性不育症指南(2017年版)》解读[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診疗技术研修班暨2017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讲义论文资料汇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2.

[4]张凤凤,郑槐洲,张明忠,等.硒与精液质量的相关性及硒对少弱精子患者精液质量影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0,34(2):53-57.

[5]张志杰,陈小均,贾玉森,等.中医对少弱精子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5,24(9):71-74.

[6]徐嘉青.黄帝内经[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2,12,19,24,45.

[7]赵进喜,贾海忠,王暴魁,等.抓病机,识体质,应对无症可辨;察舌脉,重微观,丰富中医诊法[J].环球中医药,2016,9(1):41-44.

[8]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23.

[9]葛友涛,王泽,胡见鑫,等.卞廷松教授基于“化气成形”理论治疗少弱精子症证治机要探讨[J].中国性科学,2022,31(9):128-131.

[10]高士宗.素问直解[M].成建军,刘娟,李玉清,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9.

[11]吴燕芳.试论药性气味厚薄[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14-15.

[12]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6.

[13]曾宪斌.药物气味厚薄与其性能功用的内在联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3):27,35.

[14]王杰,曾杰,许明贺,等.论脾肾两虚是男性不育症的主要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2866-2869.

[15]卢宗林.从岳甫嘉医案探讨“脾肾相关”与男性不育[J].新中医,2016,48(5):274-277.

[16]孙思邈.千金方[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4.

[17]王庆.徐福松教授调精经验总结及聚精汤治疗少弱精子症临床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8]吕小洽,郭明菲,孙自学,等.王琦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7):74-76.

[19]江大为,崔云.崔云从“肝肾同源”论治少弱精子症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8):553-554.

[20]李宏阳,戴宁.戴宁辨证论治少弱精子症临床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9):26-28.

[21]叶天士.秘本种子金丹[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32.

(收稿日期:2023-08-01 编辑:杜玲玉珊)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院科技发展计划项目(MS2022073)。

作者简介:韩晨亮(1997—),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男性疾病,E-mail:hanchenl@foxmail.com

指导老师:卞廷松(1972—),男,汉族,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男性疾病,E-mail:bts232370@163.com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
孙志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厉健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张介眉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
伍光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