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继革,卢国伍,2,谭伟芬
(1.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林业局,广西环江 547100;2.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街道办事处,广西环江 547100;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华山林场,广西环江 547100)
环江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我国仅有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其森林面积占广西的14.9%,木材年产量占河池市的25%,是广西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1]。然而,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及林业栽培管理粗放等因素,环江县境内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尤以松毛虫等危害面积最大。这些病虫害不仅危害林木生长,还降低木材品质,对林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为切实保护环江县丰富的林业资源,必须深入分析主要病虫害种类分布及林业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从技术、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环江县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
环江县总面积4 572 km2,其中森林面积达23.87万hm2,占该县总面积的78.7%。环江县森林覆盖率位居广西各县(市、区)前列,比广西平均森林覆盖率高7.1 个百分点,主要林木种类有桉树、杉木、马尾松等。近10 年来,随着植树造林工作的推进,环江县森林资源不断增长,2022 年林地面积比2012 年增加16.12%。充足的森林资源为环江县木材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坚实基础,是该县林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环江县主要的林业病虫害有松毛虫、美国白蛾、刺蛾、杉木炭疽病等。其中,松毛虫是环江县发生面积最大的鳞翅目害虫,主要为害马尾松等针叶树。其幼虫取食树叶,严重时可导致树木完全枯萎。美国白蛾和刺蛾则主要为害阔叶林,美国白蛾幼虫主要破坏树叶,而刺蛾幼虫则直接破坏树皮和木质部,可造成树木营养流失和树干龟裂[2]。杉木炭疽病是环江县杉木林的主要病害,病原菌可侵入杉木的树皮和木质部,导致出现树皮开裂、死斑、枝梢枯萎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此外,环江县阔叶林区垂耳蚕蛾等害虫,以及锈病等真菌病害,均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木材品质。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对树木的为害部位和方式各异,必须加强科学防治。
环江县主要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松毛虫为1 年发生1 代的鳞翅目害虫,其蛹于土壤中越冬,成虫出现在每年5 月底至6 月初,高峰期在6 月中下旬。成虫活动约20 d 后开始产卵,卵的孵化期约维持20 d。幼虫孵化后取食树叶,8 月中旬进入化蛹期,9 月中下旬成虫出现并进入越冬前期。因此,松毛虫的发生高峰期集中在每年的6—8 月。美国白蛾和刺蛾发生期主要集中在4—6 月,其以蛹态越冬,4 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随后交配产卵,卵的孵化期为7~10 d。5 月中下旬进入幼虫阶段,6 月中旬幼虫开始结茧化蛹。杉木炭疽病高发期在6—8 月,此时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害传播。秋季气温下降会抑制病害发展。杉木炭疽病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在树皮间越冬。通过分析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利于对林业病虫害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实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林业病虫害大面积暴发[3]。
环江县针对主要林业病虫害采取了化学防治措施。对于松毛虫的防治,县林业部门根据发生季节及发生特点,在每年6—8 月对森林大规模喷洒化学药剂。常用的化学药剂有马拉硫磷乳油等。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可选择性使用氟虫腈等药剂。美国白蛾的防治则主要在每年4—5 月进行。常用的药剂有马拉硫磷和吡虫啉类等。刺蛾的化学防治时期为每年9—10 月,主要药剂为氟虫腈和高效氯氰菊酯。杉木炭疽病的防治重点在于增强树木抵抗力。除发病早期定点喷洒杀菌剂外,还要通过施肥改良土壤,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近年来,环江县共投入500 多万元用于主要林业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各类化学药剂使用量达10 t,喷洒面积覆盖县域内60%以上的林地,化学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松毛虫等病虫害发生面积有所减少。但应注意,不能过度依赖化学防治,要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和用药量,防止药剂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环江县针对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培训。针对常见的尺蠖、毒蛾等害虫,可以选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进行防治。在油茶和毛竹林区,可以设置诱蝇点,放置含蛋白质的诱饵,吸引寄生蝇聚集。每667 m2林地设置2~3 个诱蝇点,每点放置100 g 诱饵,每隔7~10 d 补充1 次,可大量聚集寄生蝇,发挥防治作用。另外,可野外收集蛹茧。针对蝙蝠蛾幼虫,可每667 m2林地释放寄生蜂50~80 头。通过定点释放的方式,可达到对目标害虫的有效防治。在防治森林病害方面,可大量应用白僵菌微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野外发现早期毒蛾幼虫聚集时,可以选用含有100 亿·g-1的白僵菌水剂,稀释1 000 倍后喷雾防治,每公顷用量为1.5 kg。杀线菌对多种软体害虫也有明显的杀灭效果,可用于防治尺蠖、毒蛾等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的优点,是化学防治技术的有益补充,但在引入天敌生物时,应评估其在林业生物链和生物网中的生态位,避免造成生物入侵[4]。
环江县针叶林区主要针对松毛虫、松叶蜂等鳞翅目害虫开展了物理防治。常用的方法有光照诱杀、温度调控、机械捕获等。利用松毛虫、松叶蜂等夜行性鳞翅目成虫的趋光性,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诱光灯进行大规模诱杀。一般选择紫外线较强的日光灯,密度约为每公顷50 盏。白天关闭灯光,夜晚打开,持续运转约5 h。连续操作20 d 左右,每晚可以诱杀成千上万的松毛虫、松叶蜂等成虫,这种诱杀法可以减少藏匿于木材中的害虫[5]。在林区进行人工修枝除虫时,可以直接捕获树上的毛虫、蛹等不同虫态,收集后烧毁,这种直接捕获的防治方式可以直接减少当季虫口数量。通过选用适宜的物理防治技术,能够有效防治部分林业害虫,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林区生态环境。
环江县病虫害防治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直接制约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提高。环江县现有的病虫害监测设备简陋,缺乏先进的图像识别和信息处理技术,无法实现病虫害的精准预测。林业技术人员对新型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不足,主要依靠传统的物理防治和大量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防治手段单一。环江县缺乏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种类,对松毛虫等鳞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明显不如化学防治。此外,环江县现有的病虫害防治规划存在不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病虫害的防治策略缺乏差异性,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防治。
环江县林业病虫害防治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防治工作开展困难。县财政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经费保障不够,近几年防治经费占林业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在6%左右,与病虫害防治要求不符。环江县林业企业投入意识淡薄,更多依靠政府,病虫害监测设施更新缓慢,防治人员数量不足,药剂购置困难。部分重点防治区因资金不足无法完成防治任务,易形成病虫害防治的盲区。
环江县基层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无法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例如,基层检疫站点设置不足,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置植物检疫站,使病虫害输入的监管出现空白。检疫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开展高效的病虫害监测工作,检疫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检疫质量无法保证。林农对病虫害检疫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不主动配合检疫工作的开展。基层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不仅增加了病虫害传入和扩散的风险,也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
为提高环江县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必须加大科研与技术推广力度。1)县林业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集中力量开展病虫害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防治药剂筛选等方面的研究,研发病虫害精准防控的核心技术。2)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体系,选派防治业务骨干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防治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向基层防治队伍和林农推广病虫害防治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其防治意识[6]。此外,加强病虫害防治装备建设,逐步淘汰落后设备,为防治工作提供支持。3)加强防治技术交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防治经验,不断完善环江县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升环江县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水平。
为彻底改变环江县林业病虫害防治资金不足的局面,必须从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县财政每年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病虫害防治,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加大对防治资金的政策性倾斜力度,采取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林业企业增加防治资金投入。同时,创新防治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赠等方式参与防治工作。3)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实行林业企业和林地承包人共同出资防治的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可为环江县病虫害防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大幅度改善监测设施、防治药剂、操作装备等防治条件,切实提高防治效果。
为有效防范林业病虫害传入扩散风险,环江县应重点强化基层检疫体系建设。1)在所有乡镇设置植物检疫站点,实现检疫全覆盖,广泛开展检疫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配合度。2)应用数字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同时,加大检疫人员培训力度,确保检疫质量。此外,建立健全病虫害信息采集和报告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3)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区域性病虫害联防体系。通过强化基层检疫和信息化管理,环江县将构建起严密的病虫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有效管控病虫害。
环江县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但当地林业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江县林业病虫害防治,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珍贵的森林资源,而且是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大环江县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大力推广绿色防治新技术,强化基层植物检疫工作,以提高环江县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只有系统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保证环江县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