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阳 彭 然
作为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武汉水域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1]。长江与汉水交汇在武汉市中央,除了长江和汉水,境内江河纵横,港渠交织,所以武汉也被称为“百湖之市”。随着如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已成为当下聚焦的热点。但城市目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水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武汉河段最高水位多出现于每年的7、8 月份,汛期如再遭遇上游水库大流量集中泄洪,防洪任务更为艰巨。长江武汉段两岸地势总体较为平坦,总体高程自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其中高点位置两岸对称,形成左右岸控制节点,促使河道平面形态总体稳定。但低点多位于城市集中发展区,且低于武汉市平均洪水位[2],因此城中更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再者由于快速城镇化发展时大量围湖造田,将沼泽、湿地等天然水环境改成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武汉市城中雨洪调节能力整体较弱。
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临江地区人口密度大、工业聚集,开发利用程度高,是整个城市赖以发展的中心,岸线则更是具备农业灌溉、工业发展和观赏休闲等多种复合型功能。伴随20世纪30 年代的2 次大洪水,武汉政府开始大量的修筑防洪堤坝,构建了武汉地区新的防洪体系。但广泛修筑的堤坝也将汉口、汉阳大量的自然湖泊与长江、汉江隔绝,使生态系统受损,造成岸线空间修复效果不稳定等限制城市滨江区发展的问题。
武汉城市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长江与汉水中的大量沉积物将云梦泽湖面不断分割、缩小,形成众多支流,陆地逐渐扩大,为城市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3]。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因为水系发达已然成为楚国输送铜料的必经之地。东汉时期,两江交汇的地理位置让武汉成为兵家争夺要点。由于水环境在军事防御中的作用,夏口城与鲁山城均由此而建。隋唐时期,武汉双城对峙格局确立,后来唐朝战乱之时,武汉凭借水运之便对周边进行补给,促进城市的水运商业贸易,水环境促进武汉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
从宋朝开始,武汉沿河滨江区域以及沙洲上产生了商业市集,对武汉市的城市形态造成了重大影响。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奠定了如今三镇格局。与此同时,以沿河堤坝为街巷的格局进行发展,水环境成为整个城市肌理的重要形成因素。
2.2.1 武汉三镇因水而建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在黄鹄山建城,此城便是今武汉市武昌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城即夏口城。夏口城是武昌的第一座城,具有很好的军事防御作用。东汉时期修筑的郤月城即为如今汉阳的雏形,便具有港城一体的特点。汉阳城垣偏小,以河堤发展为街巷,形成山环水绕的古朴风韵。在武汉三镇中,汉口建立最晚。早期汉口只是一个沿汉水发展的小镇,后由于明朝汉水改道,汉口由沿汉水发展朝沿长江发展推进,汉口的街道设置与水域有着密切的关联,街道与水域基本都是平行或者垂直的关系,并且城区形态也受到了河流的一定影响,明显呈现带状。
除武汉三镇外,许多建筑也与水颇有渊源,更具文化内涵,例如龙王庙、古琴台以及灵泉寺等。旧时汉口有座龙王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受汉水改道影响,该地段河面狭窄,十分险要,因此人们修筑龙王庙祈求龙王爷保佑平安。每逢涨水时节,人们便纷纷前往龙王庙烧香祈福,求“龙王爷”保佑。此庙在公元1929 年修筑道路时被拆除,在随后的公元1931 年,长江水位直线上升,汉口洪水泛滥,当时是武汉警备司令夏斗寅负责防汛工作。夏斗寅不组织人力物力保堤抗洪,单纯相信龙王爷的传说,面向江心三跪九拜,以此方式保佑武汉三镇,致使城市未能得到应有的防护。当水位逐渐升高,多处堤防相继决堤,由此引发公元1931 年特大洪灾。由此可见,龙王庙与武汉水环境有着较深的渊源。公元2005 年,武汉市恢复重建龙王庙,如今已变成龙王庙公园。据记载,禹王庙是为纪念大禹治水于南宋绍兴年间建立。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重建,有三大开间正殿一座,红柱青瓦。古琴台位于汉阳龟山,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而建,堂前的方形石台相传为伯牙抚琴遗址。灵泉寺建于唐代天宝年间,由于寺右侧有泉名为灵泉而得名,现寺已废毁,今寺基仍存。
2.2.2 武汉三镇空间形态演变与对比
武昌是三镇中历史最悠久的,由于武昌多年受到河流冲刷,沿长江南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自然成为造城筑基的优秀选址。作为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武昌在唐宋时就已形成了长街。在晚清时期,长街铺上了十里青石街面,与长街相连的横街小巷也得到了扩展。由于官府限定民房修建不得高于总督府,所以市区里以平房居多,最高只有两层。只有积玉桥建了一栋“三层楼”,且 “三层楼”作为地名相沿至今。与武昌相比,汉阳同样地势平坦,但是汉阳城区内湖泊与山脉较武昌更为分散,导致用地面积比较紧张,城内建设用地因此较为零散。不过汉阳两江交汇的地理优势让它在近代成为武汉的工业重镇。晚清时在汉阳铁门关附近的长江边上兴建起近代码头,建立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钢药厂等构成的大片新型工业区,从而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基地。
公元1889 年武汉开始兴办工业、重视教育,武昌与汉阳打破城垣,沿江出现了明显的工业带。武汉由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商贸市镇向工业城市转变[4]。如图1a 所示,至公元1929年积玉桥与沙湖之间的土地已开发建设,如图1b 所示,武昌城市空间在北、东、南等方向上伸展,其中向东边发展的道路由于湖泊的阻隔,其形态呈现放射状。
武昌与汉阳是有规划的从城堡发展起来的,而汉口则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以及水运交通等影响所形成的沿两江发展的城市形态。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汉口继续扩展,所以汉口的城市形态与武昌和汉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汉口是典型的因水而兴、顺水发展的城市。汉口地处内地中心,位居长江与汉水交汇处,长江、汉水连接着许多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汉口镇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强大的发展潜力,常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来统治者为了保护汉口当地的发展,开始修筑城墙,城墙扩大了城市的用地空间,在后来城市形式的各个阶段也发挥着不同作用[5]。
汉口最初的城区以汉正街为轴心,街巷较为狭窄,然而街面的商铺却别具特色。沿街的商号多为二层楼的砖房,墙面由红砖或青砖砌成,门柱、楼板和顶架则为木结构。还有许多寺庙、会馆及简陋的民居、棚屋等,在汉正街的背后则是由里巷组成的民居。
汉口作为沿江发展的城市,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水运的便利与汉口开埠让汉口沿着汉水与长江不断扩张。明清时期汉口有3 次大的堤防修建,公元1635 年袁公堤修筑,使汉口免除了后湖水患。公元1864 年建汉口堡,使堡内洼地逐渐变为居民区,汉口城区不断扩大,城区中心也由沿汉水分布向沿长江分布变化[6]。后来公元1905 年张之洞在后湖修建了张公堤,使汉口由原来的内陆密集型发展转变为外延性扩张,为汉口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水上千年的交流铸造了如今的江城,武汉两江交汇,湖泊众多,因此传承古城水系,保护良好的水环境是必非常重要。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城市水系建设之中,也必须要秉持这种城水和谐的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持续长久的保护城市中原本保存较好的水系环境,留住城市本身的水系特性,保留历史韵味。另一方面,如果城市需要开发大型的水系工程或者水域规划,也需要按照城市水系原本的自身特性,力求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满足城市功能的需求。城市水系具有许多作用,例如城市初期的交通作用以及农业灌溉、给水排水、旅游景观等。因此城市水系的兴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城市的整体是否兴旺。在享受水域带来的便利与效益时,也要注重对水患等不利因素的预防,譬如在防洪排涝方面,城市水网和堤坝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城市足够的弹性空间来预防强降水等自然因素,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保障健康的城市水系,促进城市文明与经济的发展。
武汉有着上千年的城市水文化和丰富的城市治水经验。诗仙李白赋予了武汉“江城”的美名,因此每个城市都要时刻注重自身城市历史水文化的挖掘以及文化内涵的弘扬。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挖掘与水有关的历史典故,与水有关的历史人物,与水有关的文化古迹等,通过考古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借助现代城市的建设修缮能力,对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水系进行修护与恢复,弘扬城市珍贵的水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抓住整个城市的水文化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在整个城市水系规划中融入城市的特色底蕴,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更好的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在2021―2030 年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武汉市致力于打造世界滨水文化名城,但滨江区水环境历史欠账较多,造成滨江区水城关系疏远,而岸线空间作为水陆联系过渡空间,更应探索基于水城融合的滨江区水环境修复新思路,拉进水城关系,推动滨江地区成为武汉市对外形象展示的名片。
传统的城市水系主要具备了交通运输、防洪排涝、给水排水等日常功能,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可持续理念的弘扬,生态环境功能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和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水系的一些功能侧重发生了变化,滨江景点、绿化道的发展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热点。滨江区作为城市滨水区的类型之一,具有滨水区相似的空间组成,包括一定范围的水域、岸线和距离不等的后方陆域空间,具有相似的社会和自然生态交融的空间属性,承担城市防洪排涝、微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支持及文化休闲活动等生态系统复合性服务功能。武汉市如今建成的汉口、汉阳、武昌、南岸嘴等江滩公园,对滨江空间起到了一定的整治及美化效果,但人工化、同质化明显,空间生态效益不足。而岸线空间作为水陆联系的过渡空间,如今承载着行洪调节、水源涵养、生境载体等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自然生态功能及休闲游憩、港口开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社会服务功能。在岸线空间有限及其关联用地复杂的情况下,应注重协调修复其具备的水生态维护与社会服务功能,即提高其功能的复合性发挥。因此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是要紧跟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的,在维持一个长期健康的水环境基础上,还要挖掘现代城市的水系新功能,才能更好的促进当代城市发展。
武汉三镇的发展与水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汉口从最初的沼泽地,到后来由于汉水改道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再到今天的繁荣,可见水环境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武昌与汉阳虽然在城区形态与规模上受到了水域环境的限制,但同时也借助水环境飞速发展。由此可见,水环境和城市的整个空间布局、物质资源、发展规模等方面都密不可分。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让整个城市更加开放,更具有发展潜力。富饶的水资源也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有利于整个城市未来的规划与发展;另一方面,水域面积过大可能会限制整个城市的规模大小以及规划分区,水域如果过于分散也可能对城市发展带来阻碍。从古代的逐水而居,到如今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水环境始终都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协调好与水环境的关系,促进河流内部生态环境稳态和城市建成区域发展的协同递进,才能为人类构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带来更加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