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突破路径

2024-06-08 03:05朱学敏程希莹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思政工程

马 露,常 山,朱学敏,于 敏,程希莹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政教育要与各类课程教育融为一体,立足实际教学过程,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各高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为背景,融入思政教育,全面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2].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认证标准》精神,高校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完备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等[3].

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学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思想政治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以课程教育为载体,创新优化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设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建筑工程基础结构设计的重要知识,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自然地质条件与建筑工程之间的关系,工程地质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体现.

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难点

1.1 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开课计划.由于各专业课程授课形式、授课内容和授课目的差异显著,因此,思政育人融入方式以及融入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专业教师应深挖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架构,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熟悉教材内容、掌握课程知识脉络、理解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综合素养的意识[4].

目前,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常出现脱节甚至“两张皮”现象,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未深刻理解“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导致授课过程中“为思政而思政”,传递给学生的思政元素生硬呆板,起不到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甚至起到反效果、反作用[5].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知识点琐碎,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应将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思政元素要贴合知识应用背景,有机融入其中,融会贯通形成一体,不可生硬地拼凑叠加在一起.

1.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是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包括科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育人.面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特点,部分教师未能综合分析两者的融合关系,授课时间分配不合理,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专业课程变成思政课程,学生无法获取有效专业知识.

课前做好教学环节设计,有机融合知识点和思政元素; 课中实施教学预案,把控课堂全局,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及节奏; 课后及时跟踪学生复习,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手段分享富含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如成都—兰州铁路蚀变破碎带科研成果、2023年内蒙古煤矿塌方事件和优秀地质学家人物生平等,引导学生在线讨论交流.应用智慧教学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课程思政案例获取途径,如学习强国中的优秀文章等,均可融入课程教学的网络素材.

1.3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制定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及时追踪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达成度,以动态调节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课后评估,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检测,虽然课程思政宏观布局大、落实决心足,却遇到了效果不评估、改进无力度、发展不持续等尴尬局面.对此,专业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在专业知识考核中加入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定量评估学生素质养成情况.以工程地质学课程为例,既要强调工程安全的重要性,又要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节,在于工程师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其进行量化评估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2.1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在多元化、特色化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类别高校制定适宜的学科发展定位,相应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各有特色.精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案例、拓展教学内容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融入点,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衔接,达到最佳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涵盖知识点多,范围广,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矿物、岩石工程性质、地质构造类别及工程影响,了解勘察内容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两性一度”的课程建设标准,以及“科教融合”的新工科建设需求.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知识:了解岩石工程性质和地貌类型,能辨认地质构造和阐明勘察设计原理; 拥有关键能力:应用基本理论初步评价地质问题,解决一般安全设计问题; 提升核心素养,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具备攻艰克难、科技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性质的差异导致思政元素的差异,授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深挖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务必强调思政与知识的协调性和融合性.工程地质学是典型的工科课程,思政元素大多来自工程领域,专业教师应从自然条件、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文情怀等角度,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正确“三观”、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等.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在教授“造岩矿物”时,引入矿物自然形成与人工合成的差异性,如天然钻石与人造钻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物质与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三观”; 在教授“三大类岩石”时,以太行山、白石山与黄山三座名山为例,在讲解不同岩石组成成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知深度与自豪感; 在教授“地质构造”时,以红旗渠和龙门山隧道为例,分别讲解所代表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特点后,深度对比这两个跨越60余载的“十年工程”,展现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和共同富裕梦想的传承与发扬; 在教授“地下水”时,专业教师可以选取城市道路塌陷、煤矿塌陷区和地铁积水案例,紧跟社会热点话题,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和对工程安全的责任意识.

2.3 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新工科”建设要求逐步落实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已满足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教学手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快速推广.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运用智慧教学手段,如线上讨论、抢答提问、线上测验和资源分享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

大学生广泛接触网络热点话题,主讲教师应结合新课内容发布专业话题,引导学生课前讨论,掌握学生思政学情,利于优化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的科研成果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学习资料,发布在“学习通”中,与学生分享,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进而引导学生申报创新类课题; “学习强国”中有诸多优秀地质学家的人物简介,链接至智慧教学平台,作为课后巩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作业,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专业行业领军人物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学生心中植根职业敬业精神; 课堂在线测验、师生互动参与、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自动统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考前突击.

2.4 沉浸式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在内容上,思想政治是脱离于专业知识之外; 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是运用专业知识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专业知识是骨骼与经络,思想政治是血肉与情感,对全面塑造内外兼修的健全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掌握课程知识本身,而忽略支撑知识实践的情感驱动力,生硬机械地将思政内容叠加进专业知识中,学生更难以接受.

沉浸式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工程地质学中讲解“三大类岩石”时,会对三者之间转化关系进行分析,具体知识脉络为“松散土—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且三类岩石均有可能被风化剥蚀形成“松散土”的循环演化过程,主讲教师将这个转化过程比拟为“松散土颗粒实现变成坚硬岩石的梦想”的过程,融入了“团队协作、量变与质变、浴火重生、厚积薄发、坚定信念”等思政元素.经调研,学生学习体验好、效果佳.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3.1 思政育人效果评价

专业教师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对待学习规律和责任意识方面收获良多.一是大部分学生能够重视课程的过程性学习,而不再是考前突击、连夜背诵考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更深刻地领悟了专业知识是工程安全建设的基础.近几年国内外的工程事故多与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关,从专业知识出发、针对客观实际问题、突破技术瓶颈、制定安全措施、严格遵照操作流程是确保工程安全开展的必要环节,学生的协作精神、职业情操和安全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3.2 专业知识教学效果评价

专业知识教育是课程教学的主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务必对知识点具有相应程度的掌握.通过对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线上讨论、线上资源学习时长、课堂互动等环节的数据分析,发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一是学生课前线上讨论活跃度显著提高,运用已学知识发表专业性意见,教师不定时点评,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课堂主动性提高,在课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新课内容已有一定预习,学习自信心较高,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意愿强烈; 三是科研能力提高显著,通过教师在线分享的科研资料,学生课后分组研讨,锻炼了查找文献、总结结论和发现科研问题的能力,工程地质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数量明显增加; 四是实习实践环节,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工程中的运用较为熟悉,能够直接分析出关键问题,并形成初步解决方案,且兼顾工程安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

4 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求下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工程地质学课程目标,从思政元素、教学手段、融入模式入手,探究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充分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思政工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