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已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时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要求,2013年视察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其中之一就是“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指出“甘肃有一定科技基础,国防科技工业实力比较雄厚。要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2019年视察时强调“要发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甘肃省始终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强科技行动为首的“四强”行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一词出现8次、“创新”—词出现18次,并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的开篇就提出了要“赋毹增效强科技”。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科技引领稳增长。去年甘肃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无氧铜制备实现国产替代,新型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攻克了“免疫不保护”世界性难题,培育成功我国首个高寒牧区肉用细毛羊新品种等等,这些亮眼成果带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38.3%,科技进步贡献率首次达到60%,科技创新对于全省经济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对于当前的甘肃而言,应当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一手抓点的突破,立足甘肃所长,围绕发展所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盯电子芯片、工业母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组织优势力量攻关,集中力量推动一批“从0到1”的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另一手抓面的提升,主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把握科技创新走向,不断丰富科技创新的形态和结构,让科技创新与政务服务、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传播、民生领域结合起来,畅通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引导创新型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发展,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2%。
二、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先立后破强动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十二个字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特别是先立后破展现了中央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个人认为,先立后破重点在先后、关键靠科技,“立”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破”就是敢于破除旧有的经济增长路径,突破瓶颈制约。要推动新兴产业向新而行,应当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性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真正以新质生产力建设为抓手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动能。要推动传统产业固本提效,旧的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已经过时,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只有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三化”改造,以科技创新引领,以信息技术赋能,这些支柱产业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转型升级,才能以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把握好“术”与“器”的关系,破解瓶颈促转化。这个“术”就是科技成果,“器”就是成果的转化应用,只有“术”而无“器”则空做文章,有“器”而无“术”那就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要加快破解“术”“器”适配的问题,成果转化的最大制约就是课题研究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科技创新不能仅是实验室里的“高枝青果”,必须落在地上、拿在手里,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产业。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科研立项开始就强化成果转化意识,从源头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大量重复、低质量、缺乏转化价值的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快破解“术”“器”转化的问题,持续深化产学研用有机融合,整合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力量,建活机制、打通堵点,持续深化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探索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模式,变一次收益為长期收益,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让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做好“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文章。
四、把握好“政”与“企”的关系,优化环境强服务。政府和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两极,只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创造就业、贡献税收;只有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才能拥有更好的创业氛围、更高的收入水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占据主导,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格局,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以企业为主线的要素保障机制,真正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是创新的环境,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健全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机制”的创新环境,为各类科技创新提供优质的“创新土壤”,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