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实施“强省会”行动对策建议

2024-06-07 08:42赵一娟
发展 2024年2期
关键词:省会兰州市兰州

赵一娟

甘肃省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不仅可以增强兰州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繁荣,更能促进城市建设、吸引人才和资本集聚、提高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绿色、低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步伐。本文从兰州市发展现状出发,重点研究甘肃省实施“强省会”行动的对策,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为全省加快推进“强省会”行动提供参考借鉴。

早在“十三五”初期,杭州、武汉、成都、南京、合肥和西安等省会城市就先后提出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举措。之后,广西、江西、贵州、山东、河南、湖南等省份更是将落实强省会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强省会等“四强”行动。甘肃优先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坚定走“强省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兰州发展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难题,还能更好地推动兰西城市群、兰州新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基于省情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兰州市发展现状

兰州市地处我国大陆板块中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连接我国东西部重要的交通和能源节点,被确定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市已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建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中医药和生物医药、能源电力等为主导,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近年来,兰州市在交通、物流、贸易、文化、旅游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487.3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863.8亿元的29.39%,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6.3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9.7亿元的41.49%,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39元,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820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4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5473元。2023年,兰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5.0%,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6亿元,增长0.4%,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46%;第三产业增加值2293.6亿元,增长6.2%,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34%。2022年末,兰州市常住人口441.5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2492.42万人的17.7%,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西安。

二、实施“强省会”行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区划需要优化调整

兰州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192.31平方公里,而建成区面积只有366.84平方公里,由于主城区“两山夹一河”地形特征,导致兰州市发展沿河谷东西延伸,形成狭长“一字型”发展布局。全市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不均衡,主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各区发展承载不均衡且反差较大。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但新区与主城区相距较远,集聚经济的乘数效应尚不明显。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优化升级受制约

2022年,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34.42:63.6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42%,而该比重全省为35.22%,全国为39.92%。兰州市传统工业占比较大、产业链条短,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三)科技支撑和带动力有待提升

兰州市科技创新还存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不足、科技人才流失、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2021年,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0.93%。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同时还存在“高”“新”主题聚焦不够、同质化竞争、考评力度不足等问题。

(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短板

兰州市在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乡公交—体化等方面还存在短板。3个远郊县永登、皋兰和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2022年,兰州市户籍人口336.98万人,而常住人口则有441.53万人,随着转移人口逐年增多,对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提出更多挑战。

三、实施“强省会”行动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强省会要着力提升兰州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复合功能,高磁场吸引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形成“核心高能聚集、外围紧密关联、周边辐射带动”新格局。要进一步突出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区“三核驱动”,强化永靖-兰州-白银沿黄干流绿色创新发展走廊、兰州新区-白银区-靖远工业高效集聚走廊“两廊牵引”,构建沿黄陇中精致生态湾区(以兰州为核心,永靖河谷盆地、什川河谷盆地、青城-水川河谷盆地、四龙-平堡河谷盆地、靖远河谷盆地、景泰河谷盆地)城市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金示范廊带”。着力提升沿兰州-中川-庄浪河西北向经济带、沿兰州-白银高速公路北向经济带、沿兰州-临夏高速公路南向经济带、沿兰州-定西高速公路东向经济带、沿黄河、湟水、大通河兰州-西宁西向经济带等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同时,畅通面向两亚物流通道,搭建“直通两亚”合作平台,打造中国向西开放核心城市。

(二)以科技创新打造“强省会”动力之核

发挥兰州市在全省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最强的优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借助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以产業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瓶颈技术联合攻关,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全力推进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工程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出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让人才愿意留下来。

(三)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强省会”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发挥中小微企业主力军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兰州市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积极融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使老工业基地和老牌企业焕发新活力。立足兰州市工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培育壮太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赋能、军民融合、核产业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抢抓国家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找准兰州市产业发展契合点,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环保技术,积极在半导体材料、氢能、电池、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未雨绸缪,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

全面梳理兰州市保护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构建节约集约循环绿色发展模式。结合主城区拓展和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建设,加强城区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既保护水源,也绿化山体,全方位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科学规划建设“兰州兰州新区白银”生态廊道,对黄河风情线景观、黄河两岸沿街进行高质量设计改造,聚焦“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形象品牌,重塑“一河两岸滨水绿廊”魅力形象。同时,不断完善城区生活圈层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先行在白银区、永靖县、临洮县开展无门槛迁移落户兰州柔性融合模式试点。

(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兰州市要积极完善公平竞争审查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切实落实“两轻一免”清单,稳步推进区域评估、“标准地”改革,打造“小兰帮办”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拓展税收优惠政策“不来即享”等重点工作。要从制度变革入手,认真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经验,通过制度重构、流程再造、信用体系、社会参与等手段,切实解决企业生产要素成本高、融资难贵少、办证多、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尽快完善企业容错体系,全力打造“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新模式。

猜你喜欢
省会兰州市兰州
教育部与吉林省举行部省会商会议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A Trip to Xi’an
兰州琐记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省会党报一版编辑的三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