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璐
美术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双减”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打造高效创新的美术课堂呢?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美育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
一是教学模式和理念有待更新。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驾驭教材的能力。近年来,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设置都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偏重于美术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重复记忆美术的原理、概念或者一味模仿他人美术作品,以达成教学目标。然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这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和开发,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方法。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美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然而,在美术课堂上,最常见的往往还是“讲授式”“灌输式”等由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提升观察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核心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科育人得到落实,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追根溯源寻本质,转变教学理念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我们提供了艺术课程的发展路径,其中对艺术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其课程内容依据学年进行精确划分,且不局限于音、美两个板块,而是逐渐融合戏剧、影视等多元文化,更加注重與时代发展的联系。美术作为艺术课程的主线,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面对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本领。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处理好技法与能力的关系,让技法服务于能力的培养,在思维创造中教授技法,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锻炼创作能力,使之紧跟时代发展,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美术高效课堂
合理设置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对能否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大影响。美术课因其本身的趣味性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所以教师无须设置过多互动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应围绕美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增加实践环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让其在自我探索的活动中发掘创造的灵感。同时,教师也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情地相互评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承担起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任务,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例如,“综合·探索”这类课型涉及面很广,既体现了美术知识内容,又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现实社会的融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因此,根据新课标“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从与学生真实关联的场景中提炼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活动项目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水平。
转变评价方式,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评价内容和标准决定着课堂的方向和质量。因此,美术课堂必须将评价的重心回到人的全面发展本身,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改变“重技能、轻人文”等片面教学理念。学校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以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体系。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对学生多维度的评价,支持和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多元的教学内容与各学科的关联融合,挑战着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沿着“尽精微,致广大”方向发展,使自己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精微”,在人文知识与科普知识方面“致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一门专业学问,还应储备多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4.营造必要的氛围感,助力美术课堂提质增效
美术知识的创造和表现,必然依托实践得以实现。美术教育绝不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将这种美延伸到校园文化中,发挥校园一墙一角的功效,使校园成为最好的美育作品,如书画室艺术作品的摆放、走廊的装点布置、警示牌与黑板报的绘制、操场的墙绘等,使艺术之美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形成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