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莉
在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当下初中生厌学现象呈上升趋势。这些受到厌学困扰的孩子不仅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业成就,身心健康也会因之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采取怎样的治理举措,以有效防范学生厌学,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采取系统治理举措,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形成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一、未来学校观:可持续发展
未来学校要在制度建设、团队培养、课堂改革、课程架构、学生塑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办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让学校回归教育本质。
要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贯彻落实多元化、个性化、合作化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全面发展;着重跨学科学习、探究性项目实践,实现深度学习;提供开放、多元、共创的场景,聚焦高阶能力培养;以多元课程体系、高效自主课堂、个性作业设计、综合素养评价机制为保障,提高学生核心素養;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进课堂、千人访万家、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未来育人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学校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之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杜绝功利化、短视化倾向。
如通过“悦读节”,让学生从优秀经典中汲取力量,快乐成长;通过科创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创造乐趣,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体育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快乐、自信、阳光心态;通过社团活动和艺术节展示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等等。
三、未来教学观:人性化教学
人性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核心因素,只有多因素聚合发力,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育人水平
学校可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教学大比武活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使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关注教育前沿动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提高教师数字化工具的运用能力、数字化阅读和转化的能力尤为重要。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2.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要注重研发科学化、信息化、个性化的课程,让孩子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又能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构建体现信息时代特点和信息素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可通过举行信息学科奥赛等,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常态化实施“科学+N”课程,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组建人工智能、无人机、创客等社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开设艺术、体育、劳技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借助校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场馆式研学活动以及与高校合办“育人协作体”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时间场域。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如开设“三生”教育系列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过生活教育课程,如实施有关劳动节、植树节、母亲节、重阳节内容的特色课程,增强学生自理能力、自律品格、感恩意识、责任意识;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如男生课堂、女生课堂,防校园欺凌、防溺水,进行法治安全教育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塑造生命的健全人格;通过生存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明晰学业目标、了解职业前景、开拓成才通道。
3.加强教学管理,保障学生权益
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引领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沉浸式教研,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通过分层教学、一对一辅导、个性化培养方案等,让学生在已有学业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提高自信。常态化开展“无书面作业”周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代之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通过消防器材DIY创作、树叶画创作、食材画创作、航空航天航海模型展、微名著剧本制作、英语话剧展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在预防学生厌学方面,要有更有力的作为和举措。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调动、整合一切可能的资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用爱与真诚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认同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果敢的学习信念、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后劲,从而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和谐发展、高效学习、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