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从古籍中获得灵感,由此发现青蒿素;在浩瀚古籍中寻幽入微,竺可桢绘制出一条物候变迁的曲线——“竺可桢曲线”,浓缩出五千年中华大地的冷暖变化图景。古籍既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籍不能束之高阁,但由于古籍“娇贵”,很難满足公众查阅的需要。如今,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困扰人们已久的古籍保护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古籍数字化将原始书影转化为便于借阅的微缩胶卷、便于检索的电子数据库、便于理解的知识图谱等,让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如2022年10月上线的“识典古籍”平台,就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尝试,陆续汇集了经、史、子、集等2200余部古籍,面向海内外读者免费开放。
素材解读
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古籍不只是将其修复保管好,更在于合理利用古籍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如今,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厚重典籍浓缩在方寸之间,尘封已久的历史徐徐展开,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这对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适用话题
赓续文脉、传承文化、数字化、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