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豪
照应是前后文彼此配合呼应,前面写的后面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有伏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一是题文照应,一般来说要求考生在行文中多次点题,语不离宗,使中心突出,形成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二是首尾照应,考生在开头提到的内容,结尾的时候也要遥相呼应,给人以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感觉。三是前后照应(指文章当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照应),就是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问题,随时自然合理地加以照应,使内容材料依归一条主线,脉络清晰,主旨鲜明。对后面将要产生的问题、发生的事情、出现的结局,也要在前文有所预示、暗伏。
有关“静”,《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夫人之所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游目骋怀间,难免眼花缭乱,难以极视听之娱。故靜以修身,至虚极,守静笃,慎思之,方能自迩行远。
当前,“内卷”“丧文化”“孔乙己文学”等社会现象,都是新时代发展过程中青年成长出现问题的折射。这些现象遍布时代的角落,遮掩青年的视野,引起人心的阵痛。对此,青年需要学会与“静”相处,给自己做一场心灵的按摩,养心强骨。
以“静”寻“净”,复得返自然。自古以来,便流传着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隐的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观依依墟里烟,听鸡鸣桑树颠,结庐人境,遗世独立。诚然,久在樊笼里,我们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陶潜之风,却是吾辈青年当瞻仰学习的典范。我们可以寻一朵花,静观花开花落;携一缕风,细嗅盈袖暗香。青年若能弄花香满衣,摒除杂念,静以修身,净以除杂,必然自迩行远。
以“静”寻“劲”,独钓寒江雪。“孤独”,人生之常态也。长路漫漫,有人孤舟蓑笠、竹杖芒鞋,于江雪之间独钓,钓起了万籁无声的千山,钓起了与孤独对抗的千帆。青年亦如此,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在独处的哭声中成长,在孤独的泪水中沉淀,培植精神的沃土,笑着走向未来。
以“静”寻“竞”,万类霜天竞自由。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诚然,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时代,日新月异、百舸争流。AIGC与元宇宙、ChatGPT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数字经济等发展,无不加大了我们的精神内耗。在这时代的嬗变、阵痛之下,我们更要守住本心,勇立时代潮头,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弄潮儿”,学会在“静”中理解、接受、思考、进取,厚积薄发;在“静”中体察自我,洞察变化,竞得属于青年自己的机遇与成长。
静听水无声,在润物之中博学笃思;静观山无棱,在沉淀之中踔厉奋发。新时代、新生活、新青年,吾辈当把握“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机遇,做人生成长路上的“顺势者”。兴衰往复,皆不足为惧,于沉寂中固守,于浮华中炼心,洞见自己,跃动未来。
百年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当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感受时代脉搏的跃动,寻一方心灵的净土,在“静”中凝望,感受跨越时空的生命力量,最终抵达“诗与远方”。
【河南淇县第一中学】
◆点评
作文开篇引用《大学》中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入题,高屋建瓴,接着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化用古诗文以及典故,比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游目骋怀之间”化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守静笃,慎思之”化用老子的《道德经》,还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以及柳宗元的诗句“独钓寒江雪”,在充分展示文化、文学底蕴的同时,与标题和开头都形成了照应。然后文笔一转,写到“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时代”,提到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内容,紧跟时代、关注时代。最后点题,照应标题、开头。从整体来看,作文结构清晰,前后照应,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