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阔
应考锦囊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考生要重视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注重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抓住了这些,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一、客觀题
对于客观题,考生要先明确题目要求选择的选项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可用排除法;找错误项,可用重点突破法。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区间后,要仔细、严谨地进行对比。对于细节部分,在对比时要逐字逐句地比较,咬文嚼字地比照。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概括式转述。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意,一要看概括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的组合关系。
2.具体式转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考量。
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包括因果位置互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这种转述是否正确,关键看其是否同义。
二、主观题
对于主观题,要明确筛选的是原因、结果,还是依据。要特别注意题干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以明确筛选整合的是哪方面的信息。依试题要求,回读原文,注意勾画关键词句,以此筛选出重要信息。在筛选相关信息组织答案时,一要注意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注意合并同类项;二要注意表述角度符合题干要求,在提炼转换内容时角度、方式要一致。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清代常州词人张惠言曾指出,词是有比兴寄托的,“意内而言外”。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说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
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可王国维自己的词里却也有许多比兴寄托。他还在《人间词话》中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词)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为第三种境界。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
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对词这种形式,不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为什么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别人的词作的时候,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他们附加这些内容的时候使用的阐述方式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但汉儒却对“比兴”有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开始就有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来衡量了。
张惠言讲温庭筠的小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说这首词有《离骚》“初服”之意。《离骚》中确有“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而张惠言从字面相近而产生了寄托的联想。其实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这首小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爱美好修,要使自己的容貌和衣饰都是最美好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不是只以字面的相似而加以比兴的解说,他是从感发出发的,并且不拘执地指为作者的用心。即如他在讲了上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后,就又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王国维非常开明的地方。
所以若将张惠言和王国维做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者可以有比兴的作法,而读者读词和说词,也可以有读者自己的感发和联想,而且读者的感发和联想,又可以分为比的阐述和兴的阐述两种不同的方式。
(摘编自《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解释。
C.词作者可有“比兴”的作法,作品常见“比兴”的特质,而读者读词说词,也可以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D.“比”是与“兴”反向的思维,相对“兴”而言比较理性,是作者心中先有情意,然后寻找物象传达此情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文章列举王国维“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的例子,证明王国维自己的词里也有比兴寄托。
C.王国维解读古人词句,从感发出发而不以字面相似来加以比兴的解说,而且他开明地认为原作者未必有此寓意。
D.王国维和张惠言对诗词的不同解读方法,代表了两种读者的感发联想,对应了“比”和“兴”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C.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答: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的“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