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 周信德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与应试改革的融合正逐步显现,其独特价值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考体育改革的深入研究以及与基础教育的积极互动,均被视为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考试改革的关键措施,但对于日益关注的中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实行,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造成一种偏离。鉴于此,本文将进一步探析当前中考体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的策略,通过建立融合发展的互补模式,构建混合型测评体系、打造家-校-社协同发展环境,旨在更好发挥中考体育加分政策的“指挥棒”作用,从而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考体育改革;现实困境;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24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体系,并强调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逐步提高其在考试中的分值比重。随之,体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成为了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中考体育改革不仅是一场教育变革,更关乎学校怎样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然而在中考体育改革的实际过程中,因受到地域限制等问题,各地的改革内容与步伐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所获得的改革成效也大相径庭。“以体育人”的理想与“应试教育”的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鸿沟,为了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应进一步深入剖析中考体育改革的价值追求与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将体育核心素养有效融入中考评价体系的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一、中考体育的现实困境
本研究以浙江省11个设市区为例,调研其在分值、考核方式、项目、评价方式等层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调查结果如下:
(一)考试项目设置失衡
浙江省中考体育项目,主要分为身体素质测试与运动技能测试两大类别,前者主要包括耐力、力量、跳跃类,多数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相符,此类考核除有效检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外,还可以从侧面了解各所学校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注水”现象;而后者则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等专项运动,此类别的考核重点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各单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浙江省在中考体育项目设置上已初步符合国家对于各省份制定中考体育方案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然而若要实现从“应试”向“育人”的根本转变,当前的项目设置仍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运动技能考核缺乏深度与全面性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需要设计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考核内容,确保每一项技能都能得到适当的考察和评价。
2.项目难度差异导致选择偏向
中考体育项目间难度差异显著,以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为例,800米/1000米跑与1分钟跳绳在难度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相对来说,1分钟跳绳的技术要求较低,容易通过短期训练取得显著进步;而800米/1000米跑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耐力和体能水平,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才能达到较好的成绩。难度差异导致学生在中考體育项目选择时更倾向易得分项目,这种选择偏向不利于全面客观评价其运动技能和体质,可能还会导致某些重要但难度较大的项目被忽视。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平衡地设计中考体育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
(二)课程性问题日益突出
1.体育课程与考核内容脱钩
根据《初中七-八年级体育与健康(人教版)》的教学大纲,初中阶段涉及的教学内容涵盖9个大项,这些项目的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将目光转向浙江省中考体育项目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理想(见表1)。当前,浙江省中考体育项目主要涵盖13个项目,通过对比中考体育项目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重合度发现,不重合的项目竟然多达5项;更为遗憾的是,教材中涉及到的众多专项运动,在中考体育中仅选取了最为常见的三大球。这种脱钩现象导致学生所学体育技能与中考考核内容差异显著,不仅增加备考困惑,还可能限制学生在中考中真实技能水平的展现[1]。
2.应试化倾向日益严重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也陷入“考什么、学什么”的困境,导致课程失去多元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能力发展受限,且易产生厌学情绪。当体育课程沦为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时,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反而可能对体育产生抵触和厌倦;此外,应试化倾向还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应对体育中考,一些学校可能会将大量资源投入应试训练中,而这些资源本应用于开展更加多样化、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活动,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使命。
(三)“送分”现象挑战体育中考公平性
根据表2可知,浙江省中考体育的评价方式有两种,分别为结果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从中考分值来看,过程性评价的分值正在逐年提高,具体包含学业态度、体测成绩、课程成绩等综合指标,这些评价的存在就意味着评判结果可能受到评判者个人经验、偏见、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的失真。这种失真不仅可能损害个别学生的利益,还可能破坏整个考试体系的公信力和公正性。当家长和社会对考试的公平性产生质疑时,考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就随之受到了挑战。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考体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能力,融入中考体育有助于提升改革成效、推动体育强国建设,需要科学制定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及评分标准,构建融合发展模式、制定评价体系、创建协同发展模式,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测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构建中考体育+体育核心素养互补融合发展模式
构建中考体育与体育核心素养的互补融合模式,需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评价指标多元化,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标准,将平时成绩与中考分数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是以体育核心素养评价等级为评分标准,初中三年每年一测最后取三年的平均值,以此为契机延伸体育锻炼的长效性;二是课程设置与实施科学系统,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增强教学趣味性;三是强化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品德;四是建立科学、公正的成绩评定机制,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安全。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互补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与中考体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中考体育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2]。
(二)构建不同年龄段体育核心素养评价等级标准及体系建设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应分层构建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比如7年级学生应采用基本运动技能测试评估,8-9年级学生可采用《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同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评价指标,融入中考体育评价中,提高泛化性和公平性,避免“平时成绩送分”现象。
笔者围绕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容构成,结合12-16岁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体育健身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和效果5个維度,11个二级指标构建体育核心评价等级标准(见表3),采用问卷调查、题库答题、运动技能测试以及体质健康检测4种评分方式进行,让体育核心素养观念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真正融入中考体育改革中,轻化中考体育应试倾向[3]。
(三)建立家-校-社体育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环境
首先,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建立“家—校—社”协同发展的体育核心素养环境,弥补中考后锻炼的暂时性和麻木性,引导青少年树立终身参与体育的思想。
其次,多种措施协同发力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家庭层面关注孩子体育学习锻炼,鼓励参与活动;学校层面应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将课程内容回归到大纲要求,培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层面注重舆论引导,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层层推进政策落实;“家—校—社”协同发展应根据学生实际调整策略,确保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最后,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培育需“家—校—社”协同发展,在培育途径上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彼此有阶梯性的进行深入培育。
参考文献:
[1]赵妍,王朝军,董德龙.我国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结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2):58-64.
[2]陈奂.宁波市体育中考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研究[D].四川:成都体育学院,2023.
[3]周建东,王宁,胡田田,等.我国中考体育计分办法审思与改进策略[J].体育学刊,2022,29(1):98-102.
[4]胡小清,唐炎.新时期体育中考的功能审视、现存问题及消解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67-7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偏离与均衡”体育核心素养融入中考体育改革的互补模式与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4SCG139)
作者简介:朱静(1988.5-),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周信德(1963.12-),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