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组建冲击了东盟的中心地位,加剧东盟内部立场分化,“选边站”难题重回东盟国家视野。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关系密切,现已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面对AUKUS等影响地区稳定的因素,应把握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良机,把双方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增强文化、政治、合作以及战略互信实现共赢,从而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更好的携手应对地区乃至全球性问题。
[关键词]AUKUS;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22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提出全新视角,即以命运共同体出发探寻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处理对外关系的优先秩序上,周边是首要,东盟则是优先方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加之综合实力的迅速上升,制衡中国崛起的美英澳三边战略伙伴关系(AUKUS)应运而生。目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已走入共建阶段,而AUKUS的组建使得地区局势复杂多变,使得中国和东盟在各领域深度合作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成效
中国与东盟双方相互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以实际行动不断落实并完善,并逐步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就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紧密关系做了深刻阐述,也表现出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起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信心,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1]。2018年,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通过经贸、政治安全等领域合作为主,以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2021年11月,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宣布中国东盟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目前,中国-东盟在数字经济、文化交流、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创设了专业性的交流机制,实施了各类合作项目,通过各领域不断加强合作以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数字经济方面,聚焦数字化产业,华为、中国移动等国内大型企业参与东盟的物联网、智能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丝路电商”项目,并提出开展中国-东盟数字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交流方面,先后举办了多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等活动,以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科技方面,设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并在2021年启动了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教育方面,创设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等,在东南亚国家建立孔子学院进行语言培训;并在中国高校开设多种东盟国家官方语言课程,开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技能技术展等。
二、AUKUS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机遇
作为对中国威胁感知升级的产物,AUKUS的组建将造成东盟各国“选边站”的难题,使得东盟内部立场分化,但也不失为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大好良机。
(一)基于身份认同构建的AUKUS,以文化互信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经验
古代丝绸之路建构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通网络,实现了经济、文化上的互联互通,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基础。《汉书·地理志》是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曾派遣使者从南海航行至海外各国,到达越南、印度等地;山地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古代中国曾到达环王国、文单国等国,也就是现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商品流通,带动了边境贸易的繁荣发展;对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儒家思想,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国家,并在东南亚多元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安南国历朝统治者都尊孔崇儒,在各地设置儒学、选拔儒学人才;这一系列举措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文化相容,促进了民心相通,推动着中国与东盟实现合作共赢。
华人华侨是在东南亚地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和桥梁,促进了多领域文化交流。一百七十多年前,中国人谋生下南洋,开启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期。华人的移居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保留了核心要素,并且融合了当地文化,比如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习俗,现今已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法定节假日[2]。现如今,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在当地人口所占比例较大,东南亚各国重要城市都设有唐人街;另外,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如规模最大、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联合早报》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重视东盟各国青年一代的可塑性,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使之成为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持续力量。青年群体已将自己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高,但在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极端文化思潮泛滥的背景下,青年群体极易受之影响从而演变为青年运动、街头暴力等破坏性社会事件。在东盟国家,青年群体占比大,并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加之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以青年公共外交为旗,宣扬其美式价值观的优越性,利用南海争端、俄乌冲突等热点话题渲染“中国威胁论”,并实施东南亚青年领袖计划(YSEALI)不断扩充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网絡。因此,更应该通过在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多领域合作,全方位的促进青年群体的人文交流,降低认知偏差引起的不安定因素,由浅入深不断促进双方民心相通。
(二)中国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为政治互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AUKUS的成立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政治互信。军事合作项目是AUKUS的推进重点,包含敏感度高的核潜艇和先进能力,美国和英国支持澳大利亚获得核潜艇是AUKUS成立后的第一个行动,这将对核不扩散原则产生冲击,降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权威性。需要注意的是,韩国早在签署AUKUS协议前就表示过其研发攻击性核潜艇的意向;而在AUKUS协议签署后,韩国也曾表示美国需重新考虑向韩国提供相关支持[3],这不可避免的引发印太地区的国家加大研发核潜艇的力度或购买核潜艇,从而导致核潜艇在印太地区的进一步扩散,加深全球核问题的复杂程度,使得东盟地区安全遭受威胁。
另外,东盟国家对AUKUS的不同态度将会削弱东盟的中心地位,加剧东盟内部立场分化。而中国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曾在发言中明确表示,“要实现核不扩散目标,建设无核武器区至关重要,中方愿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中国支持东盟在不断演进的区域架构继续发挥中心作用和领导力,支持加强东盟主导的东亚合作机制,秉持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等“东盟方式”,增进地区国家间互信互利和合作共赢[4];这更加体现了中国的合作善意,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稳定向好,进一步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带来的挑战,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三)核潜艇存在核污染风险,以合作互信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从东盟国家的切身利益出发,增强双方合作互信。澳大利亚在获得核潜艇后将会成为南海地区的常客,而核潜艇属于重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平台,如若发生碰撞事故可能存在造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工具和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扩散,加深全球核问题复杂程度;同时也会对海洋造成污染,不可避免的对南海地区海洋环境和生态健康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沿海国际的海洋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目前,国际上关于海洋核污染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制度,核问题的敏感性又导致缺乏全球性的合作,其威胁不言而喻。非传统安全挑战超越了国家界限,中国积极担当海洋治理的大国责任,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积极展开与东盟的合作,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合作基础。
(四)聚焦于“五大家园建设”,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提高战略互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和友好等五大家园助推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公开表示支持东盟建设无核武器区的努力;愿启动“中国东盟健康之盾”合作倡议,提高东盟自主保障水平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支持建立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启动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愿同东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继续推进文化、旅游、智库、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五大家园”建设贯穿着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既巩固了传统合作领域,又包含多个新兴领域,明确了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增强了战略互信。
三、结语
新局育新机,AUKUS的组建加剧了东盟内部的阵营分化,削弱了东盟凝聚力,引发诸多地区不稳定因素,但也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催生了新的机遇。因而,中国与东盟双方应在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中,不断加强双方互动,增进认同;通过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团结和东盟共同体建设,以及主动参与东盟主导的相关机制等方式,展示诚意、消除疑虑;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加强对东盟社会层面的影响,以获取东盟社会层面的广泛支持,以互信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单金环.“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思考[J].时代经贸,2022,19(1):52-56.
[2]方长平,侯捷.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建设[J].东南亚研究,2017(2):136-152+158.
[3]蘭江,姜文玉.进攻性联盟、模糊性威慑与AUKUS的战略性扩张[J].国际安全研究,2022,40(2):47-77+1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盟使团.中国支持东盟中心地位的立场文件[EB/OL].中国支持东盟中心地位的立场文件(china-mission.gov.cn)(2022-8-4)[2022-8-4].
作者简介:胡雨(1997.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