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科技副总”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4-06-06 19:28刘瑞冬薛薇薇
投资北京 2024年5期
关键词:院所副总昌平区

刘瑞冬 薛薇薇

近年来,随着昌平区“四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的数量逐步增加,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也越来越多,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推进企业与高校加深合作,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昌平区于2023年5月实施《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建立“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引导企业用好高校院所人才资源,助力企业及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优势明显

昌平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区位、环境等综合优势明显,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截至2022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28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占比7%,排名第四。高新企业数量占全区商事主体的1.38%,与北京市平均水平一致。高新技术企业存在行业集中度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科技服务、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能源技术五大领域,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8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研发人员4.4万余人,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5%,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园、未来科学城和中关村昌平园三大产业板块。

高等院校质量高。域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华北电力、中国政法、北京化工等驻昌高校41所。中国矿业、北航、北邮、中财、北师大、外交学院6所部属高校按照纵切和整建制搬迁原则落地沙河高教园,已有23个学院实现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整建制入驻,5个一流学科入驻,沙河高教园现有师生4万人。在昌高校中,985高校達到13所,大学科技园9所,其中国家级5所,北京市级4所,高等院校质量较高,具备一定的优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劲。昌平区拥有科技研究开发机构60余家,企业技术中心70余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65家。重点实验室5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7家。工程技术中心33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8家,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25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1所,科研机构等级高、创新能力强,是提供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力量,也是北京市建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昌平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显著,但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相对不足,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还存在诸多制约问题。亟需精准链接区内高校院所和企业,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从校企合作到校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昌平区落地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助力“研发经济”破题。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顺畅。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情况看,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丰富,但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有效市场供给的科技创新成果却占比不高。转化渠道不畅是表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院所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从供给需求两端看,科技企业、投资方等到处找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而院所高校能够实现市场化转化的创新成果又难以实现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缺乏有效的转化对接服务渠道是制约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从国家、北京市层面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统领性、框架性、指导性政策已相对完善,但仍缺乏能够实操落地的实施细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尤其制约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如何理顺工商、税务、财政、国资、科技管理等部门的工作机制,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现实问题。此外,科技创新人员的激励政策落实问题,科技创新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之后在薪资、职称、职级等方面的评定聘任问题,也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制约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评估和定价较为困难。虽然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同时满足科技成果持有方、需求方或出资方的各自诉求。缺乏科学、合理、权威、有效的科技成果定价标准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

为推进实现高校创新方向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昌平区探索建立“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作为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持有方和需求方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是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评估和定价较为困难的有效手段。这是推动研发经济破题,鼓励高等院校以企业研发需求为导向开展“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重要举措。通过从高校、科研机构选聘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首批32项科技副总课题获得立项支持,32名专家学者被聘任为昌平区“科技副总”。2024年4月,第二批42名“科技副总”课题已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预计5月启动聘任仪式正式聘任。“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制度设计“新”。昌平区着力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从昌平区发展实际出发,借鉴相关有益做法,编制实施《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力求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的人才选派机制。该机制由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参与“科技副总”工作,打通科研人员在外兼职任职的堵点。

政策支撑“强”。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与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用“校企合作提需求+高校院所出人才+企业出资金+政府给支持”的合作方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破题”模式,实现引才用才机制的创新。服务期内给予每名“科技副总”承担的合作课题50%课题经费支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财政资金补贴支持,补贴给合作企业,充分调动参与企业积极性。

服务保障“优”。为保障“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的开展,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科技副总”需求征集、供需对接和服务管理等工作,为高校院所人才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提供全链条服务,在人才落户居留、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科技副总”优先保障,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确保“科技副总”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科技副总”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实施“科技副总”柔性引才举措,昌平区将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了人才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助力企业科技创新。通过“企业提需求,政府搭桥梁,专家来解决”的方式,形成“柔性借智、协同攻关”新模式,为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精准“把脉开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副总”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副总”进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在整合创新资源、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企业研发体系等方面全面发挥作用。“科技副总”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使企业、高校、人才实现对接与耦合,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下一步,昌平区将以“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为基础,探索搭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副总”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引入一名科技副总、影响一个企业、聚集一批人才、盘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五个一”目标。

猜你喜欢
院所副总昌平区
秋天
老乡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Law Offices of Scott Warmuth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黑膏药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昌平区地质灾害演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