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上的奇迹

2024-06-06 08:41王瑞雪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5期
关键词:铁路线种树治沙

火车已经奔跑了十几个小时,窗外一成不变的黄沙使人恍惚,似乎列车从未移动。极目远眺,黄沙的尽头是天边,天边的尽头还是黄沙。

这是火车在临哈铁路线,在世界闻名的乌兰布和、亚马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无人区中穿行。沙海寂静得让人发慌,辽阔得让人沮丧,一个个地质年代的名称在头脑中乱撞: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恐龙在这里湮没在时光的尽头,始祖鸟在这里飞进宇宙的深处。

火车轰鸣,唤醒了沉睡的荒漠。从2009年临策铁路通车,到2015年临哈铁路全线通车,屹立沙海的万古胡杨见证了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到列车隆隆、绿意萌发。青春的热血在古老大漠的钢铁动脉里汩汩流淌,两条平行的银色线条勾勒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程——临河至哈密最快捷的运输通道。

这条通道是临哈人以最原始的方式,依靠肩扛手提,一寸一寸地推进而建成的。

临哈铁路最先开通的临策段全长768公里,其中400多公里在无人区。这条铁路线,从勘探设计到筑路开通,无论设计专家、筑路单位,还是养护线路的我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沙害将是阻挡列车安全运行的最大隐患和拦路虎。临策铁路开通的十四年,也是我们与沙漠较量、治理搏斗的十四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沿着诗人走过的路线,在这千年的古战场上,那金戈铁马的搏杀声,仿佛就在我们的耳边啸叫,不,这不是古战场的厮杀,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第一个下马威。

沙尘暴来了。

遮天蔽日的沙尘暴,矗立起一道沙墙滚滚而来。当地的牧民,扎紧蒙古包,关好门窗,就连羊群和骆驼都去找避风的山洼子了。可我们知道,我们的战斗就要开始了。迎着沙尘暴,到铁路线上去,那里是我们的前沿阵地,是我们的战场。

铺天盖地的沙尘裹挟着我们,风太大了,大到了,别说干活,我们只是站着都非常困难。风吹得我们睁不开眼睛,沙粒抽打着我们的脸。我们疼在脸上,苦在心里。

“大家站稳,背靠背挖沙,尽快抢通线路!”工友们互相提醒,互相鼓着劲儿。可是,前面挖开的线路,不久又被风沙埋住了,我们就接着再挖……这一干,就是三天三夜。风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亮闪闪的铁轨上,闪现出胜利的光芒。列车铿锵,隆隆前进,我们赢了。

可是,我们心里明白,与沙尘暴的搏斗,将是我们治沙工人的家常便饭。我们更明白,我们是治沙工,不是挖沙工。是战士,就要主动出击,就要用智慧去锁住沙龙。

用什么办法锁住沙龙,怎么让铁路线两侧的沙粒不再流动?

在治沙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采用了两个治沙办法:一个是工程治沙,一个是植被治沙。工程治沙,就是用尼龙网,在线路两侧打起网格,将流动的沙土锁在网格里。来采访的记者看到线路两侧的治沙网格,震惊了,说这是治沙的创举,是给沙漠穿上了丝袜。可我们知道,工程治沙,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见到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要想锁住沙龙,只有种树,逐步改善植被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沙漠里最适合种植的树种是红柳、梭梭树和柠条,除了选择树种,还得有水。沙漠里,能找到水源的地方,就是牧民自家的水井,而牧民的水井都挖得比较浅,出水量小,也只能满足他们的生活用水和牲畜的饮用水之需。沙漠里,滴水贵如油。我们用牧民的水浇树,他们看着心疼,说:“我们祖祖辈辈,也没种活过树。你们种树,也是在做梦。”

我们不服气,一定要把种树的梦变成现实。树种下了,我们用牧民省下来的水浇树,盼望着奇迹出现。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了,有的树刚长出一点绿芽,就枯死了,更多的树干脆就没活,成活率不到20%。

工友们一个个沮丧地垂着头。车间主任张宏杰抖了抖身上的沙土说:“咱们刚进沙漠的时候是啥样子?住的是地窝子,睡觉得用被子蒙着头,早晨醒来,被子上有一层沙土,吃的是半碗沙子半碗饭。沙漠里,汽车进不去,咱们每个人背着近百斤重的工具,肩膀都扛出了血,硬是把工具送到了清沙现场。那么艰苦的条件,咱们都挺过来了,都坚持下来了,树死了,大家就打蔫了,就没有信心了?来,咱们开个诸葛亮会,分析分析。迎难而上,才是咱们铁路人的本色。”

分析的结果是,除了缺水,树的成活率不高与沙漠里的土质也有很大的关系。

集思广益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是挖沟,在沟里撒上羊粪,让细沙土自然落到沟里,以此改变土质,同时在网格里种树,这样也能实现土质转换。然后向铁路局打报告,在沙漠里打一口深井。

没过多久,一支打井队开进了沙漠。我们一边治沙护路,继续种树;一边等待着水井的出水。那些日子,工友们一下班,就到打井的工地上看。“师傅,打多少米了?”打井队的师傅边干活边说:“五十米了。”隔一阵子再问:“打了多少米了?”“一百五十米。”“出水了吗?”打井队的师傅摇了摇头。他们摇头,我们的心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到了二百米的时候,打井队的师傅说:“快见到水了。”我们却有点失望。二百米还没见到水,打井队的师傅是怕我们绝望。沙漠里种树的梦想似乎要破灭了。也许牧民说得对,沙漠里的树哪种得活呀。

一天傍晚,从打井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出水了,水量不小。大家欢呼雀跃,这天成为治沙车间的节日。

有了水,改良了土质,树就活了。

一棵棵小树在铁路线上延伸,一片片绿洲在铁路边扩展,三十公里的绿洲带正在形成。如今,不相信我们能种活树的牧民,在梭梭树下种植了苁蓉。树不仅锁住了风沙,还给牧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如果说让荒山变绿,是生态文明的蝶变,那么让沙漠变成绿洲,就是在创造生态文明的奇迹。

我们还在车间的空地上,建起了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蔬菜,沉甸甸的果实,早该摘了,工友们却舍不得摘,他们说:“我们种菜,不只是为了吃到蔬菜,更是为了能在黄沙遍地的大漠里,看到一点绿色。”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春天的旋律。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有草海无涯,也有临哈铁路沿线的沙漠绿洲。

沙漠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沙子并不吸水,一下雨,沙漠里就会暴发洪水。我们迎着暴风雨,一边防洪护路,一边向洪水里抛洒草种,希望洪水带着这些种子,在沙漠里扎下根来,长出绿草。

我们也像那一粒粒的种子,在沙漠里扎下了根,用梦想,守护着铁路,守护着那一株株小树和花草,让沙漠戈壁变成美丽的绿洲,在流沙上抒寫绿色的奇迹。

作者简介:王瑞雪,供职于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临河运营维修段。作品散见于《人民铁道》《内蒙古铁道》等报刊。作品《擦亮精神的底色》获全国铁路第九届“书香铁路·一路芬芳”女职工读书活动一等奖。

猜你喜欢
铁路线种树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邻近既有铁路线深基坑支护止水施工探讨
种树
一起来种树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