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2024-06-06 14:05张炬炜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5期
关键词:铁道青春铁路

上大学时,我曾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那时,年少的我从未吃过苦,只觉得故事精彩却并没有感同身受。而今,在铁路工作几年后,当我再一次认真翻阅这本书时,才真正感受到书里真实的温度与力量,就像感受一场激越历史时空的青春共鸣,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书中提到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关,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面临的各种困难。很清楚地记得,前辈秦师傅给我讲过一段故事。他说,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赶上了起早换道岔施工——凌晨两点,正沉浸在梦境中的他被咀嚼的声音吵醒,定睛一看,工友们已经陆续起床,开始为施工做准备。那时,对具体作业怎么干、干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老师傅也不让干,就在一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传递工具、跑跑腿,作业下来还累得够呛。吃过晚饭后,碰到早上啃方便面的师傅,聊到早上的事,师傅笑着说:“当时并不是觉得饿,只是不先吃点东西,担心作业中饿了耽误干活儿。”他很认真地讲,施工中,每分每秒都不能耽误,这关系到线路能否正点开通,旅客及运输的货物能否安全准时送达。

这些话,让当时的我对工务人、线路工充满了尊敬和崇拜,也为后来的铁路生涯注入了满满的动力和干劲。

思乡是无数人难以逃避的情感。作为一名铁道专业的毕业生,我和同学大都进入铁路系统工作。许多人远离家乡,在铁道线上天南海北。有位同乡叫王俊捷,在离家500公里的机务段担任火车司机,平时很难回家。有一次,他打来电话说,趁休息一天坐动车回了趟家,虽然下车仅待了两个小时,又急忙踏上归程,重返岗位,但能够抽空探望双亲,内心的那份踏实与满足也是溢于言表的。那次,我们在电话里聊了很久,尽管平时难以见面,但经常彼此鼓励,在克服身体和环境的种种不适后,我们都顺利融入了工作岗位。

此时,我再想起书中描写的几十年前的陕北,那山高路远、家信难托的黄土高坡,对比那时农村生活的困难,信息无法传递的闭塞,如今的我们已经足够幸福。许多朋友在工作地成了家,大学室友更是将爸妈接到了身边。我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将青春投入万里铁道的怀抱,让更多人方便回家、团圆相聚。

2017年夏,延边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的洪水侵袭,全段干部职工都投入抗洪抢险中,其中自然少不了青年突击队的身影。当时,一名即将举办婚礼的青工,得知汛情严重,主动找到领导,决定延迟婚期,参加抗洪;一名轨道车司机和他师父,一起驾驶轨道车日夜往返数十次运送物料,连续出车60多个小时才肯休息;桥梁车间的青工,在水害现场被树枝划伤了腿,只做了简单的包扎,又返回现场……这些感人的画面和故事,都被我段负责宣传的同事在现场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从书中的黄土高坡,到我服务的铁路,结合所思所见,去“阅读”、去“行路”,我愈发深刻理解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核心的伟大铁路精神。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在绵延万里的铁道线上,留下了每一位铁路人奋斗过的青春。

我父亲是一名老钢轨探伤工。我工作后,他经常跟我聊工作上的事。二十多岁的我,听着父亲讲铁路老故事,总是感到心驰神往。每当听到钢轨伤损需要紧急抢修的片段,我都会不禁暗自捏一把汗。当时,他们在和我们同样的年纪,每天带着沉重的设备和工具,不知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他们的付出远比我们今日所能想象得要多。正是凭借着他们不屈的奋斗与无数的汗水,中国铁路才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铺就了今日的辉煌轨迹。

阅读,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使我常常沉浸在深思之中,并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敬畏。我所在的长图线远端,巍峨伫立着一道国门,连接着朝鲜。20世纪50年代,曾有无数铁道英雄用生命守卫这里的“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发明顶牛过江的刘居英、用身体和撬棍拯救列車的王景洲……他们在铁道上用生命和鲜血染红的青春,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阅读让我得到了启迪与思索,铁路工作让我收获了价值与意义。在万里铁道线上,我明白了哪怕自己只是渺小的一点,也要执着坚守。当我们无数的小点聚集在一起,便会成为一股守护铁路的磅礴力量,为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作出铁路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张炬炜,供职于沈阳局集团公司延吉工务段探伤车间。

猜你喜欢
铁道青春铁路
铁道小卫士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