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党的建设质量的原创性阐释:概念演进与话语变迁

2024-06-06 07:46栗智宽
党政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列宁

栗智宽

〔摘要〕党的建设质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话语体系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核心概念,是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自觉性的标志术语。列宁对党的建设质量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伴随着布尔什维克党探索自身建设规律的实践历程,体现出“描述性”“结构性”“评价性”三重理论内涵,经历了“政党角色转变”“国内战争困境”“新经济政策施行”三重历史语境。从概念史角度梳理列宁关于党的建设质量的原创性阐释,能够为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质量提供有益启鉴。

〔关键词〕列宁;十月革命;党的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3-0068-10

党的建设质量是内蕴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概念。当前,学界对党的建设质量议题的研究,大多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际为研究重点,主要探讨其价值考量、现存问题与提高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的纵向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源流考释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回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已围绕党的建设质量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论述与原创性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锚定了“质量目标”与“质量方向”。当前,研究列宁关于党的建设质量的开创性论述与原创性阐释,能够为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提供思想智慧与历史启示。

一、列宁“党的建设质量”概念提出的源流考释

梳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有关著作,可以发现列宁基于“质量”视角探讨“政党问题”的最初文献是他写于1901年10月的《国外情况》。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三个国外机构:《火星报》国外部、国外社会民主党人、国外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刚刚统一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国外同盟。国外同盟的建立虽然在组织上壮大了国外的队伍,但由于同盟在结合过程中没有达成一致的指导思想,仍然暗含着“介于革命社会主义和有利于自由派的机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立场的危險性”〔1,故而引发了列宁对这一组织引领革命运动能力与成效的担忧。他在文章中指出:“党内有一个普遍的愿望,即不仅要广泛地开展我们的运动,而且要提高运动的质量,这种愿望对我们是最好的保证,相信在革命社会民主党的旗帜下,通过我们报纸的工作,大家所渴望的我们一切力量的统一必将实现。”〔2言下之意,提高革命运动的质量,是统一俄国社会民主党国外机构的意图所在。而这里的统一,不仅应包括组织上的统一,更应包括“在革命社会民主党的旗帜下”〔3的思想统一。只有如此,同盟引领革命运动的质量才能在坚定信仰与强健组织中得到保障和提高。可见,列宁在这里不仅明确提出了“革命运动质量”的概念,并已将其优劣程度与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实际上已触碰到“党的建设质量”的概念外延。

列宁基于“质量”视角阐发党建问题的明确表述,体现在1901年秋至1902年春撰写的党建名篇《怎么办?》中。《怎么办?》是列宁基于东方落后国家视域阐发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的重要文献,是列宁在当时党的组织“异常分散,小组的成员变换无常,人们在理论、政治和组织问题上缺乏修养和眼界狭小”〔4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5所作出的科学回答。正是在这篇文献中,列宁首先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同政治警察作斗争,就需要有特别的品质,需要有职业革命家”6。结合语境,引文的“品质”可理解为“质量”的同义词。列宁在这里提出党需要有特别的品质,表明他已在运用质量的观点分析党的建设问题。在列宁看来,党只有“由最可靠、最有经验、经过最多锻炼的工人组成”7,才能体现出先进性,同普通的工人组织区别开来。接着,列宁在此文又援引波·克里切夫斯基在《工人事业》第6期发表的文章指出:“显然,现有组织的成员的数量,主要是质量在这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社会民主党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严格挑选成员的条件下把各个组织切实地统一起来。”〔8言下之意,党员的数量与质量,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是需要审慎处理的一对重要关系。党的行动目标能否实现、党的组织肌体能否保持健康,在根本上就取决于党处理这对关系的能力,取决于党员、干部队伍的质量。可见,列宁在《怎么办?》中,已在明确地运用质量观点分析党的组织建设问题,特别是党员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组织成员质量”的具体概念,赋予了“党的建设质量”在组织层面以明确意涵。

列宁正式提出“党的质量”概念,是在1909年3月2日为《明星报》撰写的评论性文章《第三届杜马五年来的各政党》中。当时,沙皇政府为缓和紧张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矛盾,创制了形式主义的沙俄议会机构——杜马。俄国各政党为在杜马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纷纷在舆论场大造声势,都希望借助媒体力量使自己在杜马席位争夺中取得优势。其中,立宪民主党的领导人米留可夫就在宣传文章中鼓吹立宪民主党无论是在组织人数、成员素养,还是在党团纪律、议政水平上,都相较其他政党保持着优势。对于米留可夫这样的表述,列宁认为并不符合事实。他说:“一个政党领袖在谈论各政党的文章中说自己的党在‘党的成员的质量上占‘优势。这倒不坏。不过吹嘘也可以吹得含蓄些……说立宪民主党人在严格遵守党团纪律上占优势,这话对不对呢?不对……米留可夫先生讲话很不谨慎:吹嘘自己党的‘质量还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这种估计完全是主观的,可是吹嘘党的纪律,马上就会被事实所推翻。”〔9在这里,列宁明确使用了“党的质量”概念,并从三个层面对“党的质量”的概念内涵作出了理论贡献。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上,开创性地在描述性层面提出了“党的质量”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表征特定政党建设的整体状况,解释其所表现出的整体优劣情态。在如上引文中,列宁之所以认为米留可夫的吹嘘过于夸大,就是因为米留可夫吹嘘的是立宪民主党的整体质量,而不是党的质量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故而说这种吹嘘并不含蓄。由此可见,在列宁的思想中,“党的质量”是一个可细化拆解的总体性概念,它有着内在的基本要素与支撑结构,是多重党建要件经系统运作而外化表现的合力结果,具有鲜明的总体性特征。

第二,列宁在先前明确“党的质量”应包括运动质量(功能性概念)、党员质量(要素性概念)的基础上,将纪律质量(结构性概念)也纳入了“党的质量”的概念体系之中,扩充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层次。如前所述,列宁在《国外情况》与《怎么办?》中分别提出了革命运动质量与组织成员质量两个概念。对于“革命运动质量”,列宁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功能性成果来认识,认为运动质量与党的质量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党的质量高,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质量也会高,反之则反。这体现出列宁思想中“党的质量”概念所具有的功能性意涵。对于“党员质量”,列宁将其作为党的建设具体对象来理解和把握,认为它是党的质量的基本支撑,是影响党的质量状况的实体常量。这体现出列宁思想中“党的质量”概念在微观层面所具有的要素性意涵。而列宁在《第三届杜马五年来的各政党》中提出的“纪律质量”,则既不属于党的建设功能概念,也不属于党的建设微观实体,是在党建话语体系中处于中观层次的集合范畴,所表征的是党建工作中关于党内行为规范的结构性内容。据此,列宁在这里提出党的纪律质量,实际上是在中观层面完成了对党的质量要素(微观概念)与功能(宏观概念)之间的内容衔接,标志着党的质量要素(微观概念)、结构(中观概念)、功能(宏观概念)三层内涵的基本形成,体现出这一概念的层次性特征。

第三,列宁指出了“党的质量”所内蕴的评价性意涵。评价维度是質量概念构成的重要维度,即是说特定事物的质量,需要通过特定主体按照预设标准进行衡量考察才能得以体现。在引文中,列宁提出米留可夫评价立宪民主党的质量不会有危险完全是主观的,即是说党的质量的评定结果与评价主体的主观认知、情感理念、考察标准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当时,米留可夫认为自己所领导的党的质量不存在问题,而列宁则认为这个党的质量面临危险,就体现出两人对同一政党质量的不同认知,这即深刻体现出党的质量所内含的评价意义。

话语是思想的表达载体,是反映意识和外化观念的依托工具,天然地具有透视特定主体思想的表征意义。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党的质量”概念在列宁那里经历了一个从组词、赋义,再到表达的完整历史过程。列宁思想中的“党的质量”概念,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理论意涵。在描述性层面,党的质量是对政党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现实状态的总体表征,是对党的建设提出的目标要求。在评价性层面,党的质量是对党建活动开展合理性、规范性、实效性的检视与追问,是对政党开展党建活动的实际成效同其预设要求之间符合程度的评价表达。在建设性层面,党的质量是对构成政党建设要件的质量要素及其系统结构的总称。

列宁在俄国革命时期提出“党的质量”这一统摄性、总体性概念后,并没有频繁地加以使用。而是结合着布尔什维克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环境、现实问题,更为经常地使用着其在微观与中观层面的“党员质量”“领导层质量”“机关质量”“工作质量”“能力质量”等具体概念,以及表征共同含义的其他同义语句。这样的思想呈现,与前述列宁对党的质量概念的结构性、可拆解性认识紧密相关。在列宁看来,使用具体性表述,能够使党更加准确地认识到自身质量在何处存在短板与问题,更有助于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对其进行改进与提高。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党的质量”不是天然形成且一成不变,需要由党建活动通过对构成要件及其系统结构进行实际建设才能得以表征体现,所以“党的质量问题”只有在“党的建设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切阐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到列宁在谈论党的质量时,更多地把“党的质量问题”同“党的建设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发,就特定党建问题具体展开,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与针对性。如列宁提出:“我们需要新党员不是为了做广告,而是为了进行严肃的工作。”〔10“我们现在要集中党的全部力量把党组织得更好,改进党的工作的质量和内容,同群众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为工人阶级制定出愈来愈正确、愈来愈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战略。”〔11“在党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进行顽强不懈的努力,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在口头上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12这些话语彰显出列宁对布尔什维克党建实践的质量忧思,体现出列宁在党的建设语境中对党的质量问题的关注。据此,可以体认到列宁的党建理论体系中包含党的建设质量理论,其核心要义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注意运用“质量”的观点分析自身的建设问题,要致力在实践中使党的建设各项要素保持系统运行的理想状态,要努力提升党的建设目标要求的实现程度。

二、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关于党的建设质量原创性阐释的主要内容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对党的建设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基本延续了在俄国革命期间形成的思路观点,但又随着布尔什维克党的角色转变与实践情况变化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初掌政权,党内同志在“党的名称使用”“党纲内容修改”“革命策略采用”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反映出党内政治不强、理论薄弱、思想不一的负面状况。据此,列宁在这一时期关于党的建设质量的阐释,主要围绕消解党内这些重大风险而具体展开,涉及党的政治建设质量、理论建设质量、思想建设质量等具体方面,以调适党的运行状态为主要目的。

(一) 关注党的政治建设质量:更改党的名称使其同机会主义政党划清界限

布尔什维克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政治目标的党。但自这一政党诞生以来,一直使用的名称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而不是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没有在党的名称上体现出共产主义的字眼。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这一名称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名称不能清楚地表明“我们是什么人,我们要求什么”〔13,进而提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14。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中,就更改党的名称对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阐释。列宁指出,一方面,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这一名称,“在科学上才是正确的,在政治上才是有助于启发无产阶级意识的”15,能够正确表达党的政治目标、准确体现党的政治追求,因而可以通过形塑并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信仰来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当时第二国际中以伯恩施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机会主义政党大多采用社会民主党的名称,而“几乎所有正式的社会党都是工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真正的障碍,真正的绊脚石”〔16。在此意义上,如果布尔什维克党依然沿用社会民主工党的名称,容易致使党员基于对党的名称的简单解读而自发接受机会主义思想,走上机会主义的道路,从而削弱党的政治领导力,影响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为此,列宁坚定地指出:“更改我们党的名称(它已成了新国际的名称)的主要动机和原因,是要同旧的社会主义坚决划清界限”17,“使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十分清楚共产党同那些背叛了工人阶级旗帜的旧的正式的‘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之间的区别”〔18。在这里,列宁清楚地表达了更改党的名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布尔什维克党要成为高质量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在政治上尽可能明确地同第二国际中的机会主义政党划清界限,而更改党的名称将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在列宁看来,唯有通过共产党的名称向全党明确昭示党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理想,才能为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二) 关注党的理论建设质量:修订党的纲领使其内容不可反驳和确凿无疑

党的纲领是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方略,是党的政治主张的理论反映,集中体现着党的理论建设质量。1918年3月,列宁在党的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报告中,就党的纲领修改议题进行了发言,提出高质量的党纲必须既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反映出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工作主题与建设主线,以使党的建设质量能够在富有时代性的党纲指导下得以加强;也要不忘来路、体现历史,反映出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使党的建设质量能够在富有科学性、规律性的党纲指导下得到提高。具体而言,在反映“时代性”上,列宁提出:“对新型的国家的论述在我们的纲领中应该占有显著的地位”〔19,“同时,考虑到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已经开始,还应当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论述补充进去”20。这即是说,对党的纲领的修订应该体现出理论符合实际,而又指导实践的原则,使全党能够通过新修订的党纲认识到党所处的现实环境,以便党建工作在正确把握时代特征中实现高质量。在反映“规律性”上,党内有人认为,既然要在党纲中增添富有“时代性”“现实性”的内容以指导实际工作,就可以删除原有纲领中的“历史性”“传统性”内容以缩减篇幅。列宁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说:“丢掉我们纲领中原有的理论部分是没有根据的,甚至是不正确的”〔21,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不正确的东西”22。在列宁看来,党的纲领不能删除在革命时期所制定的内容,是因为它承载了党发展的初心来路,其所内含的基本要求与原则规范对于现实的党建工作仍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思想引领作用。因此,列宁强调,从继承党的建设优良传统与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必须保持党纲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必须保持其内容完整、前后连贯,党纲只有在遵循时代性与规律性中进行完善,才能确保其内容不可反驳和确凿无疑,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提供理論遵循。

(三) 关注党的思想建设质量:肃清反动思潮避免党员受到侵蚀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后,影响党的思想建设质量的负面因素来源于资产阶级敌对分子在党外进行的反革命宣传。当时,俄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流毒尚未肃清,资产阶级敌对分子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到处散播社会主义早产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并鼓动旧社会的“社会科学家”在学术领域以科学研究为旗号弱化马克思主义、颠覆党的指导思想,以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在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如果布尔什维克党对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视若无睹、不予理睬,反动思潮必然会在寻求“掌握”党员的过程中对象化为现实力量,进而动摇党的思想基础,影响党的思想建设质量。正如列宁所说,布尔什维克党不能对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宣传做丝毫的政治让步,就是因为他们“练就了搬弄空泛词句和概念的本领,热衷于种种‘谆谆教诲……这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人民的影响是危险的”〔23。为此,列宁主张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作用,科学而彻底地回击资产阶级的哲学立场,避免党员干部和工农群众被唯心主义哲学、有神论思想所侵蚀,切实规避错误理论观点对党的思想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列宁一是强调在党的理论宣传中增加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内容比重,通过动用执政党所能动员的社会资源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党员干部与工农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扫清思想障碍,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二是在党的翻译出版工作中重视对封建神学文献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文献的批驳,因为只有了解、掌握敌对分子用以攻讦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根源与哲学实质,才能避免党员干部在这些问题上跌入反动的泥坑。三是通过签署出台《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取缔查封资产阶级开展反革命宣传所凭借的组织机构与报纸刊物,净化社会舆论生态,从而消除资产阶级错误思潮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影响,助推党的建设质量提升。

三、 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关于党的建设质量原创性阐释的主要内容

自1918年7月至1920年10月,苏维埃俄国处于国内战争的困苦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国家沆瀣一气,联合对新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绞杀。在此背景下,列宁对党的建设质量的运行思考角度有了更为明顯的“外向化”趋势。即:由先前重点关注党的建设质量对党自身运转状态的调适作用,开始转向思考其对国家政权所能发挥出的维护功能,从加强党的组织性、纪律性、斗争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一系列新思想。

(一)关注党的组织建设质量:严格党员发展条件只让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

国内战争时期,为应对严峻的军事形势,列宁所领导的俄共(布)将大量优秀的党员干部派往前线。如1918年夏,俄共(布)中央在列宁的提议下起草通过了关于加强东方战线的决议。根据决议要求,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地区的几乎全部党员的红军部队被派往东方战线。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优秀的党员干部牺牲在了军事前线。列宁就此说:“我们在共产党员指导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学会了按照新的原则建立军队,为此遭受了极大的牺牲。任何一个阶层所遭受的牺牲也没有工人共产党员那么惨重,任何时候牺牲的人也没有像共产党员军校学员牺牲的那么多。”〔24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坚持同帝国主义国家作战,保卫苏维埃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从工农群众中吸收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具备坚定革命理想的优秀同志,来为党的组织提供新鲜而积极的力量。据此,列宁所领导的俄共(布)在国内战争期间不定期地举行党员征收周活动,很多具备坚定理想信念与革命抱负的优秀分子在此期间被吸收入党。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敌对分子和机会主义者趁机混入党内,对党的组织建设质量造成危害,威胁着党的执政安全。对此,列宁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极具针对性地为提升党员队伍质量提出了具体主张。一是主张对全体党员进行检查登记,致力通过审视党员主体构成、筛查不良分子来评估党的组织建设质量。俄共(布)八大决议明确要求:于当年“5月1日以前,在全俄范围内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普遍登记。责成党中央委员会在4月10日以前公布实行这种登记的详细办法,以便对1917年10月以后入党的党员,采取特殊的检查办法”25。二是主张对党员发展工作提出严格要求,鲜明提出党员预备期条款以慎重考察发展对象,细致规定党员准入条件以立明入党规矩,提出“凡志愿入党的人,都经过预备期,其目的在于使预备党员切实了解党的纲领和策略,考察预备党员的个人品质”26。三是主张优化党员存量,提出“共产党应该定期清洗(重新登记)党组织的成员,以便不断清除那些难免混入党内的小资产阶级分子”27。在优化党员存量方面,列宁特别强调,置身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在鼓动党员上前线与开展义务劳动的过程中结合进行清党活动,“它对清除混到党内来的分子和抵制腐朽资本主义环境对党的影响是有意义的”〔28

(二)关注党的纪律建设质量:严格党的纪律要求以保卫苏维埃政权取得的政治成果

192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流行着一种极其错误的“左”倾思想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革命过渡时期,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应该是无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在此期间已处于消亡的历史过程中,所以任何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作用的主张都是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显然,这是一种否定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发挥领导作用的观点,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并形塑国家政权的责难,是对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反对。延循这种思路进一步而言,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已不必存在,党的建设命题就也不复存在,更不必谈及保障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问题了。对于上述“观点”,列宁高度重视,并专门写作《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进行批驳。在文中,列宁旗帜鲜明地指出,根据苏俄的实践,无产阶级专政是由布尔什维克党来领导的,正是通过党正确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组织领导作用,才在苏俄建立起了严格的社会纪律以保卫国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内战争的严峻时期,要确保党的领导作用得到持续发挥,党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建设质量,尤其要关注自身的纪律建设质量,“谁哪怕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稍微削弱一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在帮助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29。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所需承担的历史任务有增无减,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一阶段非但不能趋于消亡,反而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质量,特别是需要加强自身纪律建设质量使党本身变得更为强大,以承担繁杂的执政任务,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社会革命目标而不断前进。在此意义上,列宁鲜明提出:“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30可以看出,列宁在这里所提到的“铁一般”是高质量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特质,是高质量党的纪律建设的外化表征。在列宁的思想中,党正是凭借这样的高质量党建成果才具备了领导与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强大能力,才使得苏维埃俄国平安度过了国内战争这一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

(三)关注党领导的军队建设质量:选任党员干部担任红军政委切实贯彻党的军队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顺应广大工农群众不愿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愿望,复员了旧政府的军事部队。可是,随即到来的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在客观上又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必须组建起新的人民军队应对严峻的军事威胁。据此,俄共(布)八大形成决议,决定正式组建和训练党领导下的苏俄红军,而决议中关于组建和训练红军的具体办法,就是“除军事首长外,还必须设政治委员,由可靠的、具有忘我精神的共产党员担任,并在每一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以建立内部思想的联系和自觉的纪律”〔31。这即是说,建设苏俄红军有赖于党的实践推动,而党在这方面的功能是依靠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与党支部建设任务的优秀党员干部来实现的。换言之,提高红军建设质量的关键举措,就是选拔可靠、具有忘我精神的高质量共产党员在红军中担任政治委员。在这里,俄共(布)把选任高质量党员干部担任政治委员作为贯彻红军建设政策的重要抓手,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党的主体调适来推动党的政策落实,其所体现的是党的自身建设质量与党所领导的军队建设质量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俄共(布)进一步强调了党选任政治委员的质量要求:“必须使军队的政治部在中央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继续进行选拔政治委员的工作,并从他们中间将一切多少是有点偶然性进来的、不坚定的和追求名利的分子清除出去。”〔32言下之意,只有高质量的党员干部才能担任红军政委,推动党的军队政策落地生效。由此可以看出,党的自身建设质量同党领导的军队建设质量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军队政策能否得到切实贯彻与准确落实。

四、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党的建设质量原创性阐释的主要内容

1920年10月后,随着苏俄同波兰地主阶级与弗兰格尔反革命军队的作战胜利,苏俄终于迎来了被列宁称为“均势达成”的和缓时局。俄共(布)的工作重心就此不失时宜地转向了經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步入了新经济政策时期。此时,俄共(布)的党员干部在繁重的执政问题面前进一步暴露出贪污受贿、作风不实、能力不足等负面问题,凸显出提高党的反腐败斗争质量、作风建设质量、执政能力建设质量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据此,在这一时期,列宁进一步确立了“党建”与“治国”协调推进的思维理念,从祛除营私舞弊、反对官僚主义、提高执政能力等多方面入手,为提高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质量做出历史贡献。

(一)关注党的反腐败斗争质量:依托严格惩治措施祛除贪污腐化和营私舞弊行为

营私舞弊、贪污腐化无疑是影响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质量的负面因素,其不仅在党的政治建设层面与党执政权力运用的公共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在党的作风建设层面与党执政的奉公守法、廉洁无私形象格格不入,更在党的纪律建设层面与党员干部克己自律、勤勉为民的履职要求扦格难通。因此,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将其作为制约党建质量的严重梗阻来对待。十月革命后,列宁高度重视俄共(布)执政的廉洁状况与奉公情况。1921年10月17日,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将“贪污受贿”作为党面临的“三大敌人”之一进行阐释。他说:“只要有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只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就谈不上政治。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连搞政治的门径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搞政治,因为一切措施都会落空,不会产生任何结果。”〔33在列宁看来,贪污受贿不仅是一项负面作风问题,更是一项严重政治问题,其不仅会在党的自身建设意义上通过弱化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而降低党的建设质量,更是会在党的事业推进意义上通过销蚀党的工作的落实率与到位率而拉低党的任务完成质量。据此,列宁鲜明提出,严厉惩治腐败问题、坚决打击营私行为刻不容缓,必须出台有力措施予以坚强推进。为提高党的反腐败斗争质量,列宁一是要求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他说:“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是任何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都无法治好的毛病。说实在的,这种毛病靠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是治不好的,只有用提高文化的办法才能治好。这项任务就落在政治教育委员会的肩上了。”〔34这里的意思是,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缺失是导致贪污受贿问题出现的主体原因,创设政治教育委员会来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与觉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不想贪污受贿的思想自觉,从而提高党防腐拒变的质量与能力。二是强调对共产党员营私舞弊行为的处罚标准要严于非党员。列宁在《关于司法人民委员部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任务》一文谈论如何惩处共产党员的营私舞弊行为时,明确指出:“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对非党人员加倍严厉。”〔35他还说:“情节严重者必须撤职,送交法庭,由司法人民委员部组织威慑性的公开审讯。”36这即是强调,对营私舞弊的共产党员要更为严肃地追究其法律责任,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党对反贪肃纪工作从严要求的政治意志,对全体党员干部起到强有力的警示震慑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反腐败斗争质量。

(二)关注党的作风建设质量:旗帜鲜明同党内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官僚主义,是指以脱离群众、颐指气使、滥用职权、无所作为等为主要表现的工作作风与行为方式,本质上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权意识在政治生活领域的负面映射,其与高质量无产阶级政党所应表现的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共(布)党员干部身上的官僚主义现象五花八门,其中既有脱离群众,也有公款私用;既有权力寻租,也有铺张浪费;既有文牍主义,也有纸上谈兵。上述现象的出现,势必引起列宁的关注。他说:“我们不怕说我们工作的性质改变了。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这些人都是身居苏维埃要职(也有担任一般职务的)、由于勤勤恳恳而受到大家尊敬的共产党员。”〔37毋庸讳言,党的作风出现蜕化现象对党来说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党一旦沾染上错误的作风弊病,必然会破坏党群与干群关系、矮化党的政治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列宁为提高党反对官僚主义的质量,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吸收工农群众参加党外监督工作,借助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反对官僚主义。1920年初,列宁在有关会议上指出:“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把它做好,把官僚主义赶出我们的机关。必须让广大的非党群众来检查一切国家工作,学会自己管理。”〔38二是通过党和国家检察机构改革,依托强制机关力量反对官僚主义。列宁提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把我们的国家监察部这一机构改组为工农监察机构或工人检查机构的决定,就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措施之一。”〔39在他看来,把国家监察部改组为工农检查机构有助于提升国家监督检查机关的工作效能,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官僚主义现象的纠治作用。三是通过整顿党员干部队伍,依托组织途径清除官僚主义。列宁说:“必须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以及虽然‘改头换面但内心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从党内清除出去。”40在他看来,以官本位理念入党的投机分子是党内官僚主义衍生蔓延的传染源与催化剂,他们不仅会因“名不副实”而拉低党员干部队伍质量,更是会在交互性联系中以官僚主义的作风样态影响他人,而拉低党的作风建设质量。据此,列宁强调必须通过严厉的组织办法、严格的组织程序将官僚分子识别出来、清除出去,从而确保党的建设质量不再受到影响。

(三)关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质量:打造学习型政党切实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为完成内政外交国防等国家事务所需具备的核心条件,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成效与质量水平。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伊始,列宁就鲜明提出:“要管理就要懂行,就要精通生产的全部情况,就要懂得现代水平的生产技术,就要受过一定的科学教育。这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应当具备的条件。”〔41但实践中,在党员干部走上国家管理岗位后,出现的却是有的干部不懂行、不能文明处理业务的另一番景象,并由此暴露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资本逻辑与官僚传统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滋养了党内的懒散气候,使得提高执政能力建设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更加凸显。列宁对党员干部执政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说:“现在我们俄国最忠诚的负责的共产党员在这方面的本领比任何一个旧店员都差”42,“任何一个经过资本主义大企业训练的店员,都会办这种事,而百分之九十九负责的共产党员却不会办,并且不想懂得自己没有这种本领”43。二是将其置于事关党的稳固领导与长期执政的战略地位来强调严重性。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最近一年内证明我们会经营,那苏维埃政权就无法生存下去。而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这一点。”44三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员干部执政能力薄弱的根本原因是党员干部文化水平的缺失。他说,党员干部在执政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境地,“究竟缺少什么呢?缺什么是很清楚的: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45。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由表象到实质,抽丝剥茧般地探究出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为何同着手执行的任务之间不协调。在他看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质量,归根结底在于加强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建设,党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工作提升党员干部对国家经济生活的组织与引领能力,从而确保党对国家发展工作的有效领导。就此,列宁要求俄共(布)的党员干部“必须抽出工作时间来学习理论和研究科学组织劳动”46,“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47。在列宁的思想中,党员干部不懂得和不愿意学习,不能有效地领导经济等,都是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发展面临的障碍和问题。48在他看来,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将学习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以高质量的执政党引领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社会。

五、结语

党的建设质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话语体系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概念,是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自觉的标志性术语。列宁对党的建设质量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伴随着布尔什维克党探索自身建设规律的实践历程,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征。依据党所处的不同历史境况和面临的不同使命任务,以及保障并提高党建质量的不同实践情态,列宁对党的建设质量议题的原创性阐释也经历了“政党角色转变”“国内战争困境”“新经济政策施行”三重阶段性语境。这三重阶段语境,既因“历史转进性”而独为一隅展现出列宁党的建设质量理论的不同内容与特征,又因“历史沿承性”而内在关联呈现出列宁党的建设质量理论的整体进路与图景,在理论—实践的互动演进中,列宁党的建设质量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得以生动呈现。历史既照应现实,也关照未来。从概念史角度梳理列宁思想中党的建设质量概念的历史生成与语义流变,可以发现党的建设质量是具有“描述性”“结构性”“评价性”的实践概念,党的建设具体进程与发展情态对其话语内涵有着重要的形塑作用。列宁对党的建设质量议题的理论阐发,启示我们保障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自身建设工作的质性规定与根本要求,是凝聚全党力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唯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9

〔参考文献〕

〔1〕〔2〕〔3〕列宁全集:第5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1,261,261.

〔4〕〔5〕〔6〕〔7〕〔8〕列宁全集:第6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7,100,104,113,98.

〔9〕列宁全集:第2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9.

〔10〕列宁全集:第37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8.

〔11〕列宁全集:第4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4.

〔12〕列宁全集:第1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5.

〔14〕〔15〕列宁全集:第2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8,179.

〔16〕〔19〕〔20〕〔21〕〔22〕列宁全集:第3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7,42,42,43.

〔17〕〔24〕〔28〕〔38〕〔39〕〔41〕列宁全集:第38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237,40,147,147,247.

〔18〕列宁全集:第3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6.

〔23〕列宁全集:第16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25〕〔26〕〔32〕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65,590,557.

〔27〕〔29〕〔30〕列宁全集:第3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5,25,24.

〔31〕列寧全集:第36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0.

〔33〕〔34〕〔35〕〔40〕列宁全集:第4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0-211,208,437,158.

〔36〕〔37〕〔42〕〔43〕〔44〕〔45〕〔46〕〔47〕列宁全集:第4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7,14,86,107,83,97,380,384.

〔48〕王一娟,俞良早. 列宁关于俄共(布)勇于自我革命的实践和思想 〔J〕. 党政研究,2023,(1).

〔4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1.

【责任编辑:欧 露】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列宁
“十月革命”的纪念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
图志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