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观察与解读能力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大多数幼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解读,但是很少有人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整理,也尚未形成方法与策略。为此,我园以班本课程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提升教师观察与解读能力的途径与策略。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教师以幼儿一日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或事件为主题,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随机架构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对幼儿生活的细节和特征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捕捉。
首先,幼儿园通过专业培训、阅读理论书籍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了解班本课程及要求。在班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认真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主动的思考者、积极的探索者和智慧的决策者。
其次,引导教师制定观察计划并进行实践。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形成课程。比如,教师通過持续观察,发现幼儿在拼插区进行区域游戏时十分喜欢拼汽车,有的幼儿还会和教师讨论自己拼好的各种车(洒水车、小轿车、吊车等),据此生成了小班班本课程“汽车叭叭叭”。再如,中班教师们观察到幼儿特别喜欢吃幼儿园制作的面食,尤其是果酱包、牛肉面等。有一次吃面条时,他们发出疑问:“面条是用什么做的呢?”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由此形成了有关面食制作的班本课程“面粉之旅”。
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教师除了使用便于随时记录的便笺纸、笔记本,还可以使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和录音。比如,大班教师在区域活动时间及时地将幼儿拼出各种特殊车辆的过程拍照记录下来,并在区域评价时与幼儿分享,将课程的发展顺利过渡到“特殊车辆”,最终形成了班本课程“汽车叭叭叭”。
班本课程结束后,师幼共同回顾、梳理班本课程的开展情况,教师继续对幼儿的感受、行为和观点进行观察、记录和解读,从而形成班本课程的思维导图、课程故事等。
最后,幼儿园为教师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我们的故事我来讲”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们分享经验、发表看法,并及时将班本课程开展的活动在班级微信群和幼儿园公众号中进行分享。总之,在班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和追随幼儿的兴趣,关注和满足幼儿的需求,从而建构真正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推动师幼共同发展的课程。
班本课程开展一年后,我园教师在对幼儿感受和行为的观察与解读方面更加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够更好地为课程服务,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合理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