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怒

2024-06-05 00:00陈日益
保健与生活 2024年11期

古往今来,广大养生爱好者和医学家最忌讳的一种不良情绪——怒。因为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家里或社会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徒伤其身。

发怒,对人体健康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医学认为:“七情”之中,以“怒”对心脏危害最大。《黄帝内经》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晋代养生家葛洪在《神仙录》中称“愤怒不解伤人”;宋代养生家温草的《琐碎录》中也提到“怒甚偏伤气、损寿”。中医还有“怒大伤肝”“怒则气上”之说,即生气动怒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使气机升降紊乱,气血运行失于流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酿成“气死人”的大祸。历史上由暴怒、大怒而留下千古遗恨的故事有不少,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曾利用“怒气伤人”这个医学道理克敌制胜:他三计气周瑜,使周瑜吐血而亡;阵前骂王朗,令王朗坠马而死。诸葛亮摸准了周、王二人心胸狭窄、遇事易怒的弱点,略施小计,便置他们于死地。

相反,平时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遇事不怒、知足常乐则有利于身心健康。有资料表明:凡健康长寿的老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性:性格平和、虚静恬愉。若要做到这一点,即须忍。古人云“能忍寿亦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变动,神色亦觉平和,可养生兼养性。”据记载,古代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陈姓家庭,“家中战火”虽不断,但以忍为家风,七世“风和日丽”,且寿皆满百,被传为美谈。浙江温州有位吴法余老中医,脾气温顺,遇事谦让,从不发怒,人称“弥勒佛”,活到103岁时,神志仍很清爽,每日还能给人看病。这些都归功于一个良好的心态:人在心情快乐、精神愉悦的时候,机体会分泌很多有益的物质,把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既增强身体素质又提高抗病能力,自然有利于延年益寿。

有关专家指出:发怒是情感过度反常的一种表现,对人体各系统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发怒可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慢,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故民间有“气饱了”一说;发怒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加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和挑衅行为,同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焦躁烦恼、睡眠不安;发怒还会使体内“生物钟”紊乱,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等。这些都会干扰大脑及其他器官(尤其是心脏)的正常运作,容易诱发胃肠道溃疡、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月经不调等各种病症。原已有这类疾患的人,若经常发怒或突然暴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甚至造成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严重心律失常或脑血管破裂而猝死等。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事情与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问题。更何况人有七情六欲,一辈子不发脾气的人,恐怕举世难寻。但要切记:发怒生气是匹夫之勇,只会坏事。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出现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发怒,而要学会理智行事,能忍则忍,以忍制怒,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元代《三元延寿参赞书》中的解怒诗说得好:“怒气剧炎火,焚来独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情凉。”民族英雄林则徐更是深知发怒的危害,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制怒,特地亲笔写了“制怒”两个大字,并悬挂于自己家中的显要位置。

那么,一个人如何做到“处世达观、随遇而安”呢?以下“五要”可供参考:

一要心胸豁达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得饶人处且饶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更不能“有理不饶人”,并铭记“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的箴言。

二要随和处事

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及矛盾,不为一些小事大动肝火,得糊涂处且糊涂。

三要大度忍让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与他人发生摩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事情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不可调解。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在矛盾激化时要稳住情绪,绝不火上浇油,善于“冷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民间的“免一句口,省一时恼”“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实乃经验之谈。

四要苦中求乐

人生苦短,生活上的失意、事业上的坎坷、人际间的怨嫌,谁都会遇到一些,但要勇于面对现实,凡事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从容不迫、处之泰然,至于鸡毛蒜皮之事则无须计较,人生就会快乐起来。

五要加强修养

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为他人着想;学会自我解脱压力和自我安慰,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情;努力搞好家庭和邻里关系,积极主动结交一些新朋友,不断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使自己活得明白、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