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健康 从“双心”开始

2024-06-05 00:00:00戴小华
保健与生活 2024年11期

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是心脏和血管方面的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均属于心血管疾病。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人只关注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缺乏运动等因素,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本期特邀专家撰稿,为您解读“双心疾病”。

重视“双心疾病”

心血管内科的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因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就诊,甚至经常拨打“120”看急诊;一些患者反复就诊、服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情绪低落、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状态更差、多次换药疗效总是不够满意。这些患者当中有些根本没有心血管疾病;有些虽然有心血管疾病,但其很多症状表现并非心血管疾病所致。无论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这些患者共同的特点是精神心理方面出了问题,以焦虑、抑郁、认知障碍最为常见。文献资料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有术前焦虑症状者占55.3%;国外研究显示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合并焦虑症状者占75.6%,合并抑郁症状者占81.4%;国内对于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的调查显示:合并精神障碍者占29.8%,抑郁症发生率达43.6%。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Hurst指出:“胸痛最常见的原因并不是心血管疾病,而是与焦虑等心理疾病有关。”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有关“双心疾病”“双心医学”的概念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也从关注心脏向关注“双心”的方向转变。

何谓“双心疾病”?

“双心疾病”:一是指实质性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等;二是指精神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精神心理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又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一旦心理有病了,临床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的患者伴有胸闷、胸痛等症状,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又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病甚至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双心医学”又称“精神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心血管与心理医学的交叉,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双心医学”提倡的不仅是要关注患者的心脏问题,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从而达到“身心协调”,真正体现了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双心疾病”的分类

目前,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的“双心”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1)患者具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体征(如心悸、胸闷、气促等),检查后心脏无异常,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反复就医,对自身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2)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症状,检查后心脏病变轻微,疾病本身预后良好,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有轻微的心脏病,因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了诊疗难度)。

(3)患者有严重心脏病已进行了很好的治疗,合并心理问题(心脏病加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外科心脏搭桥手术及瓣膜置换术治疗,但因为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患者总怀疑心脏不舒服是手术“不成功”或支架移位了,导致其反复到多家医院“考证”,像逛街一样,我们称之为“逛医”)。

“双心疾病”的常见表现有哪些?

(1)患者常常出现入睡困难、早醒、易醒及多梦等。

(2)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紧张、害怕及担忧等,伴有手心脚心出汗、心慌、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等。

(3)抑郁情绪: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爱好缺乏及整天疲乏无力等。

4类人易患“双心疾病”

1995年胡大一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据临床观察,以下几类人群特别容易患“双心疾病”。

1.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易伴发多组织、器官功能减退,精神容易紧张,不能从容地应对发生的事;而且包容心下降,对各种事情总是看不惯。由于他们的神经递质容易分泌异常,心理情绪问题应运而生,进而影响心脏健康。比如,有个患者一听到电话铃声就血压升高,因为他总怕接到诈骗电话,怕有人打电话说家人出事。

2.更年期人群

绝经前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情绪不稳定。如果调整不好身心状态,慢慢就由心病变成了真正的心脏病。

50多岁的男性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常会觉得事事力不从心。但工作压力还存在,又得不到适当调整,也可能出现各种心脏问题。

3.从事高危作业、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人

比如记者、财务、警察、矿工等,也包括一些责任大或工作特别认真、过分紧张的人群,长期心理紧张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心脏病。

4.性格敏感内向、爱着急的人

这类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容易损害冠状动脉血管。

“双心疾病”该如何识别与治疗?

“双心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体内活性物质的分泌紊乱及机体内分泌自身调节失衡相关。“双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辅助检查资料及心理状况评估。可通过简单的三步法询问确定患者有无心理及认知问题:是否有睡眠障碍?是否有莫名的烦躁不安、长叹气、神疲乏力?是否有明显的全身不适(尤其是全身不适与其检查化验无明确因果关系)?如果这些症状明显,则考虑存在心理问题及认知障碍,可进一步通过焦虑抑郁量表评估。

“双心疾病”的治疗,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本身的治疗及配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抗焦虑症、抗抑郁症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䓬类及复合制剂。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这些药物虽然有效果,但少数患者服用后不良反应较大,依存性差,难以长期服用,极少数药物会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症药因不良反应多、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目前已不建议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的“双心”理论

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当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华佗在《青囊秘录》中有云:“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中医疗法强调“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对于“双心疾病”采用辨证论治处以方药,再因人而异联合艾灸、针灸、推拿、导引等外治法,内外兼修,双心同治,有其独到的优势,可以补充西医常规治疗的不足。

中医认为“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与“主神明”。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双心”理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脉,脉舍神”,即“心”主司血液在脉道运行,还具有主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心血充盈则濡养心神,情志愉悦,而心神安定、情志畅通,血脉运行也必然不会受到阻碍。中医学倡导“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其定义下的“心”不仅是西医解剖及生理意义上的心脏,而且包括心理情志。“形”即所谓的形体、身体,“神”即所谓的精神、思维。人体中形与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所谓“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主”。心因藏神而位居五脏六腑之首,主宰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及精神心理活动。此两者皆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体现了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之“双心”,生理相依,病理互相影响。所以“双心疾病”可理解为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异常,即形神失调。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1.调畅情志

“双心疾病”的治疗应首先进行心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从情志入手,医生可以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安慰、支持、鼓励,鼓励其倾诉,疏导患者的心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其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这与《灵枢·师传》中认为对患者需要“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不谋而合,开导劝说,医患间合理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同时,家人的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自主训练等学会放松。鼓励患者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合理倾诉;少和负能量的人在一起,因为焦虑是会传染的;还要改变单向思维,试着少说“我认为”“我觉得”“你应该”之类的话语。多做一些轻松、有益,能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参加文娱、户外活动,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动静结合

每天坚持40分钟的体育锻炼(慢跑、游泳等),让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有利于激素分泌平衡,还能锻炼心理调适能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中有静、静中蕴动的运动能使形神统一、心神安和。太极拳动作中的内三合心法,要求在进行太极拳时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使得周身脏腑气血相互联系交融,以达到形神兼修之境界。八段锦可调神、调息、调形,协调形体活动、精神情志、呼吸节律,使人体精、气、神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心身健康,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合理膳食

采用均衡、多样化、有节制的饮食,补充各种营养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可以多食鱼类和坚果、香蕉、樱桃、葡萄柚、葵花子、南瓜、菠菜、牛奶等可以让人快乐的食物,少量饮用咖啡和茶,适量摄入黑巧克力,远离有刺激性的烟酒、辛辣食物等。

4.辨证论治

“双心疾病”虽然统属于心,但由于临证时患者情志表现各有差异,不同情绪偏向所应之脏又有所不同,故而在顾及君主之官——心脏的同时,具体治则治法亦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辨明情绪对于“双心疾病”的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动辄愠怒者,多属肝郁气滞、气郁化火;郁郁寡欢、精神恍惚者,多属痰气交阻;时时心烦、失眠者,多属阴虚火旺,水火未济;忧思无度、坐立不安者,多属心脾两虚。临床发现,肝气不疏是“双心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症型,解郁活血,从肝论治,可选方药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行气方皆可化裁使用;和中化痰,从脾论治,代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等;滋阴降火,心肾同调,此病症患者可选用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等经典方。瘀血阻络是“双心疾病”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病机,此类患者需益气活血、心脾同治,可用归脾汤。除经典方外,临床上使用的心可舒片、养心氏片、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疏肝解郁胶囊等中成药制剂,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在“双心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5.针灸治疗

除辨证论治外,针灸治疗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同治过程,在情志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当中应用已久,是我国治疗“双心疾病”的一大特色。《百症赋》有:“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针灸通过经络、腧穴的联系、感应、调节作用,配合相应手法,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经络,从而治疗周身疾病。相关研究亦报道,针刺心经穴能够影响新增脑区并使其功能连接特异性增强,这些脑区与情感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同时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及督脉,患者心血管病症状及抑郁症状明显缓解。穴位按摩与贴敷及耳穴压丸等中医治疗方式,均对“双心疾病”有显著疗效。穴位贴敷膻中(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横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和心俞(位于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穴位按压膻中及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等穴位及针刺五脏俞加膈俞(位于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等可改善冠心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

“双心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双心同治”逐渐成为心脏病的治疗趋势,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躯体症状的同时,重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疾病的影响,积极干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中医治疗“双心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形神一体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治形与治神相统一,达到身心同调。同时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把握“双心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辨别脏腑盛衰,灵活用药,再配合心理疏导及中医特色治疗,达到标本兼治、形神同治、“双心”同治。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可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加强中西医综合干预,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