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再突破:原文理解

2024-06-05 02:31:18卢丽丽
关键词:魏王孟尝君文意

卢丽丽

突破点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原文理解题都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该题拟错项时,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分析概括之中,夹杂一两处似是而非的表述作为干扰。为此,探究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可以为考生准确、快捷地解答打开突破口。

突破法

透视考题,其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误释词义

在对文言词语的解释上设置干扰,它常常不结合语境,而按照字面可能派生出的另一种意义对某些词语加以解释,从而导致概述的错误。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12题B项: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第一句中的“慢”不是“不如,赶不上”之义,而是“怠慢、侮慢”之义。所以该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的分析概括就犯了误释词义的错误。

再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重耳前一句话中的“悬”“出”“大戮”不是“吊死”“交出”“大开杀戒”之义,而是“吊,挂在空中”“使……出来”“杀掉并陈尸示众”之义,重耳的原意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所以该项“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的分析概括也犯了误释词义的错误。

二、曲解文意

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设置干扰,它常常不从文本的实际信息出发,而沿着事件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对文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概述的错误。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A项: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根据魏王所说的“寡人愿子之行也”一句,可以推知孟尝君替魏王出使诸侯不是其主动提出的要求,而是在魏王的请求下作出的决定。所以该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的分析概括就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再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据此,可以推知“议和”的计策并不是宋朝皇帝主动提出的,而是契丹主动提出的。所以该项“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的分析概括也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三、张冠李戴

在表述的对象上设置干扰,它常常将此事物发生之事强加到也有发生可能的彼事物身上,从而导致概述的错误。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项:

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根据其中的“尽以分与昆弟外家”一句,可以推知吴汉归来后并没有将家人置买的田产宅业全部都分送给故旧部属,而是全部分送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所以该项“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的分析概括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四、以偏概全

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它常常将对部分事物的判断扩展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或将对事物部分情况的判断变成对事物全部情况的判断。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C项: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据此,可以推知“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的人只是“好事而穿凿者”,而不是所有的“世人”。所以该项“世人……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的分析概括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再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据此,可以推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无道”,另一个是“大臣不尽忠”,而且两者中间还有连词“亦”作为语言提示。所以该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的分析概括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五、事件杂糅

在事件的梳理上设置干扰,它常常将原文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某些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头绪错乱,产生误判。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2題D项:

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据此,可以推知唐太宗所说的“得失事迹”分别指的是吴汉胜利和苻坚战败,而该项却把苻坚战败的结果掺杂到了吴汉作战的事件中。所以该项“吴汉战例的得失”的分析概括就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作者学校:江苏省阜宁中学)

猜你喜欢
魏王孟尝君文意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三人成虎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如何看待谎言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杂文月刊(2019年22期)2019-12-04 03:19:38
背道而驰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爱你(2017年7期)2017-03-21 05:18:22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