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思涵
在我看来,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综合。
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每次我的物理老师想要向我们传授新的知识点时,都会通过一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她总会先告诉我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看看?”当我们完成作答,她便讲起新课来。课程的尾声,她又让我们整理其中的规律,让我们明白以前的公式与思路,其实可以用一个全新简便且易懂的公式覆盖,老师就是让我们通过整理、综合以前的知识而掌握了全新的内容。
与此同时,要创新,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综合。请看郑板桥的例子。他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而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透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还有数学上的实例: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倘若面前摆着式子1+1+1+1+1=( ),只是整合,只能单纯得到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5”。但总有人会考虑到这么多相同的数字相加,不仅算式烦琐,而且还容易看错。于是苦思冥想,忽地想到可以用一个全新的符号来代替这烦琐的过程,于是乘法诞生了,便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这个符号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算式的得数与结果。随之诞生的是除法。最后,加减乘除便构成了当今数学界不可撼动的基石。
再举个非常简洁易懂的例子:有的学生的笔记非常整洁悦目,尤其大考小考前整理的知识导图,别提多好看了:但终归是笔头功夫,机械般地多看两眼,多写几笔,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考。到了检测,遇到稍微灵活的题目甚至不知道从何下笔,分数无疑也是惨烈的。殊不知现实可比试题还多变啊。
我所说的一加一加一可以大于三,不是指它的得数,算式中它的答案肯定是固定不变的,但当你想到用三乘一来解决它时,你所用的新的思考方式所带来的价值可就远胜于它的得数了。显而易见,单纯的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并不是创新。
创新,是能打破惯常思维,不走寻常路的智慧。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综合。
【亮点借鉴】
1.拟题精当,论点鲜明。作者能够紧扣所给材料进行拟题,不仅亮明所持觀点,还具有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给读者以深刻记忆。这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尤其重要,值得点赞。
2.视角辩证,论证有力。文章紧密围绕题目,结合学习实际与名人事例,展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说理和论证,使得论点得到充分论证,具有无可置疑的说服力。
3.结构清晰,行文流畅。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开篇扣题,首尾呼应。同时,上下文过渡自然,如第三、四、五段,语意衔接自然、顺畅。全文一气贯通,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