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成”语文形态 立德树人语文作为

2024-06-05 05:50:29余勇超钟宝生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建构育人生命

余勇超 钟宝生

小寒时节,阳气生发,“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大地萌动着生机盎然的和美生态。在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西省教育学会读写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詹艾斌教授的倡议、推动和协调下,2024年1月6日至7日,江西省“‘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建构项目成果交流会暨课例展示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西省教育学会读写教育研究分会、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婺源县教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联合主办。江西省教育学会读写教育研究分会理事成员,江西省婺源县“‘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建构项目教师,江西师大文学院师生,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学及江西师大附中、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新建区第三中学、湾里一中、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赣江新区初级中学、昌邑中学、恒湖学校、联圩中学、成新学校、上饶市第一中学、铅山县第五中学、宜春市第一中学、宜春实验中学等学校语文学科教师代表130余人参加了活动。此次成果交流和课例观摩研讨活动,集中展示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建构项目自2021年8月启动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开创江西“生·成”语文教育学派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应时、应势而生

首先,“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整体建构是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面语文教育现状、顺应当下语文教育的发展要求而展开的。

江西省教育学会读写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建构项目主持人钟宝生老师在主旨报告《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当下部分语文教育存在四大瓶颈: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低下,态度淡漠;语文学科培养目标不明确;语文学科育人理念模糊,不科学;语文学科育人形态构建缺乏路径体系。他认为,这些瓶颈的产生,是教育观出了问题。不少教师被功利至上的教育观统治了头脑,只在意、太在乎所教知识带来的分数、利益等,没有关注学生本身,没有沉心关注学生的内心。无疑,这种教育观的教育原点出了问题。钟老师引述蔡元培和于漪的相关论述,深刻指出,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教育是为了育人。有鉴于此,钟老师提出了建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教育主张,并逐渐形成“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二极相生相成、三位层递进阶、八维课程建构”的系列圆合生成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体系。

其次,“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生”极与“成”极建构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生·成”语文项目组核心成员、上饶市学科带头人、婺源县朱子中学的洪文明老师在子报告《“生·成”语文教育形态之“生”极建构》中说道,“生”极是针对当前部分语文教育教学窄化为“追分”境地而主张倡导的,即让语文打开教育,实现面的开阔。洪老师指出,“生”极三位(“生活”“生命”“生生”)教育理念之间呈现层递进阶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的“生活教育”是基于“生长”的,既指向鲜活个体的“生成”,又凸显学科属性的生长特质;“生命教育”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材中文学名家名篇的教育价值而应然于语文学科教育之中的;“生生教育”是生而又生、生生不息、生生化化、日新不已、生命共同体生态的良性发展愿景,是持续的新生、迭生。

谈到“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成”极建构的背景由来,项目组核心成员、正高特级教师、婺源县清华中学的余勇超老师在子报告《“生·成”语文教育形态之“成”极建构》中指出,“生·成”语文的“成”极是针对当前部分语文教育教学浅化为工具学科而主张倡导的,即用语文纵深育人,实现度的进阶。他说,“成”极三位(“文成”“元成”“和成”)教育理念之间呈现持续的动态过程后凝聚而成的层递进阶的相对静态结果。具体而言,“文成教育”是立足学科的工具性,基于学科的应然本性,以文育人;“元成教育”侧重学科的人文性,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根培魂铸,指向个体生命德性养成,止于至善;“和成教育”基于生命共同体生态本然,营造和谐生命共同体生态,共筑生命共同体和美生态圈,指向育人和美境界。余老师进一步指出,“文成”在于“成语”(掌握运用好语言文字,成为语文),使之“有本领”,具备学科关键能力;“元成”在于“立德”,使之“有担当”,养成精神必备品格;“和成”在于“树人”,使之“有理想”,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

二、“生·成”语文教育形态育人、立人为本

“生·成”语文教育形态是在夯实语文本味的基础上以“育人”“立人”为宗旨的。钟宝生老师在主报告中阐明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是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的,也就是指整个“‘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构建与实践,均是以核心素养的达成为方向引领,为育人目标,为终极愿景的。藉此让学生懂得生活意义,充满生命活力,实现文化生成的教育,不断实现生命进阶,全面达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核心素养,有效落实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钟老师说,“生·成”语文直面“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现实要求,贯彻国家“双减”政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达成了以下两点共性回归:

1.回归教育原点——人。人始终是教育的对象,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任何教育必须落脚于人,而不应是其他。假如我们的教育将分数,将高校录取人数,将所谓的模式行为本身作为衡量所谓的教育质量的标准,这必将是南辕北辙。我们应然关注人,沉心关注学生的内心,回归教育的原点。

2.回归教育常识——人的成长。语文教育者应注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重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性。因为从长远来看,过程性目标与评价更优于结果性目标与评价,更稳定,更具持续性。我们须牢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和充分地生长,即关注人的成长才是教育常识。魏书生担任了13年的局长兼党委书记,没搞过一次小学统考,没搞过一次初中统考,没搞过一次高中统考。甚至,每次高考之后每一所高中有多少人考上大学、考上重点都不公布,不排榜,更谈不上给高中校长下升学指标。特别注重平平静静地办教育,好好过日子。魏书生不搞统考,不弄分数,也不排队,那干什么?狠狠地深入课堂,狠抓每一堂课,所有的校长、主任全都深入课堂,天天都这么上,想不出成绩都不可能。这就是回归教育常识。教育应是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坚守常识,方得教育真谛。

洪文明老师在子报告中也指出,“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生”极建构,就在于用“人”的方式打开教育,开阔教育,去关注学生真实的内心(情志生命),让语文教育迎来“人”的时代,让绵延不息的生命,向着未来应然生长。在纵横经纬时空的建构中,坚持“人”的两种“打开”,一种是精神打开,即“让应然生命唤醒照耀呼唤当下生命”,也就是通过应然生命诠释生命的尊严与荣光,引发当下的生命去比照认识澄清内在精神心灵;一种是实践打开,即“让当下生命生发生长建构未来应然生命”,也就是通过当下生命践行生命的使命与价值,持续建构未来应然生命的“生生”愿景。

余勇超老师则在子报告中阐述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成”极建构的宗旨,就在于让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用语文纵深育人,为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教,努力朝着以文化人、以德立人、以美育人、以学成人的应然育人路径行进,在不断提升“真度”“善度”“美度”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语文课程在给孩子梦想,给孩子成长,给孩子未来中,唤醒生命,进入生命,体味生命,温暖生命,敬畏生命,建构生命,进而美丽生命,构建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真实的学科”“至善的生命”“和美的社会”的层递融合进阶。

对于“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育人”“立人”的核心理念,上饶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余燕老师在点评4节初、高中现场展示课例时,给予了精辟的阐释:“好的语文课堂最终依归的不仅仅是本节课课堂目标的达成,更是由课堂引向课外,引向生活,乃至整体人生的思考。在这四堂课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好的语文课的共性——拔节成长,立德树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课堂是一座人的桥梁,将作品中人、作者其人、教授之人与倾听之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不同时空的我们引向一处对话共思,共赏一场雨、共乘一渡船、共念一个人、共逐一轮月。好的课堂是人生成的课堂,遇见人,也遇见最好的自我。”

正高特级教师、江西师大附中的罗文华老师在评课时也指出:学习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活动的层次和逻辑。呈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主动参与,看得见学生的能力提升,看得见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上的生长或变化,看得见师生的成果与成长。

上饶市第一中学的语文组组长廖焕山老师在评课时着重谈到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育人”特色。他说:“‘生·成语文教育教学的起点与落点,都应该在一个‘人字上。这里面,又似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人的范畴,即个体、集合与种属。人的教育,就应该涵盖这三个方面。语文教育,也就应该关注到生命个体的成长、集体命运的走势与人类生存的时空。二是‘人的内容,即生命、生活与生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生活愉悦的韵律,把控生长发展的趋势,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甚至是教育本身的意义。毫无疑问,四节课都是关乎‘人的。《春江花月夜》铺撒着人的喜,《记念刘和珍君》彰显着人的怒,《我的叔叔于勒》蕴含着人的哀,《昆明的雨》浸润着人的乐。四节课都是属于‘生·成的——既关注到了鲜活的人,又强调了人的鲜活。”

三、“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八维”“九度”为用

在“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生”极建构操作中,项目团队既主张从课堂、课外、校外等横向全时空,让语文为学生打开教育,实现开阔教育;又主张从往昔、当下、未来等纵向全时空,让语文为学生打开教育,实现开阔教育。项目团队从横向全时空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课程化,开发实施了“‘生·成语文课堂”“‘生·成语文氛围”“‘生·成语文对话”“‘生·成语文故事”等课程;又从纵向全时空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课程化,开发实施了“‘生·成文本解读”“‘生·成语文评价”“‘生·成语文徽标”“‘生·成语文共同体”等课程,以此建构语文学科主体与时空场域客体相融合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课程体系。这就是“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开发的“八维”课程。洪文明老师在子报告中对此作了具体的介绍,他同时展示了近年来“八维”课程教学的一些成功案例,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余勇超老师则在子报告中阐释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成”极建构操作的“九度”规范要求。项目团队在“成极三位”各位内在建构了各自的“三度层递融合进阶”:“文成三度”为“明度(知识技能)”“厚度(学科素养)”“真度(求真——侧重工具性)”,“元成三度”为“温度(学科品格)”“雅度(人文素养)”“善度(向善——侧重人文性)”,“和成三度”为“亮度(生命价值)”“光度(价值素养)”“美度(尚美——侧重社会性)”。各自“三度”之间依次呈现基础阶位、核心阶位、理想阶位的层递融合进阶。用语文纵深育人,为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教,努力朝着以文化人、以德立人、以美育人、以学成人的应然育人路径行进,在不断提升“真度”“善度”“美度”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成”极建构的“九度”引发与会代表的热议,大家对“生·成”语文教育形态课堂教学规制的广阔性、深刻性、哲理性、可操作性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四、“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灵变、律动为要

“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倡导“活”的语文教学,反对僵化、呆板、静止的语文教学,讲究语文教学的灵变与律动。

第一,“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建构以先进的教育哲学理念为理论基础。

钟宝生老师在主报告中论述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三大哲学:“人”哲学、“融”哲学、“美”哲学。他说:“三大‘生·成式语文教育哲学中,‘融哲学相对呈现、偏重于‘生极哲学,‘美哲学相对呈现、偏重于‘成极哲学,‘人哲学则相当于其中的圆点,是画龙点睛之哲学,有则一切神采飞扬,反之,‘融‘美哲学都将会是机械的、晦涩的、枯燥的、空洞的、乏味的……三大‘生·成式語文教育哲学之间也一样呈现不同的阶位,‘人哲学是起点基础阶位,‘融哲学是核心阶位,‘美哲学是理想阶位,三者之间也是层递融合进阶的。而这三大哲学又聚焦于语文学科,均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

第二,“生·成”语文教育形态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以“六位”系列圆合生成为操作要义。

余燕老师评课时指出:“突破学生的认知不能局限于日常课堂教学的预设上,而应让课堂教学具有流动性、生成性。真正的高效高质的课堂应是流动的盛宴,依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而自然生成,这就对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文本的掌控力有极高的要求。在婺源中学胡利云老师的《昆明的雨》和上饶市第一中学廖宝晓老师的《春江花月夜》两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如雨水和月光般流动的课堂。胡老师依随学生的答而自然生成以‘美一字入,又以‘美一字出的课堂,一以贯之,课堂反应敏捷;廖老师依随学生的明月之诗解读千年前张若虚的明月之诗,以诗会友,以月传情,横生妙趣。流动生成的课堂带来的是鲜活而独特的‘这一课,是如那场雨与那轮月一般不可复制的经典。”

罗文华老师这样点评洪文明老师的课:“洪文明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自己改乘的故事,自然引出三谜(于勒之谜、菲利普夫妇之谜、‘我之谜),通过‘理称呼,知反差;辨称呼,明人物;议称呼,悟主题使教学逐步走向深入。洪老师能另辟蹊径,巧用三个谜来进行贯穿,构思非常巧妙!”

廖焕山老师揭示了新建区第二中学涂芬琦老师灵变、开放、动情的“生·成”语文课堂特点:“涂老师的课是开放式的,力图从课文的语言艺术着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在解出一个‘情字。在‘是与不是‘说与不说‘长句与短句‘客观与爆发矛盾铺陈中,体味世态炎凉,关注民族命运。先生之冷热,亦是社会之冷热;先生之悲,亦是社会之悲也。涂老师声情并茂,旁征博引,悲喜交加,亦可见对先生之敬仰,对学生之期盼,对语文之热爱。涂老师有超强的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力,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品读,赏鉴,推演;其妙处与生共析,其真处与生共读,其惑处与生共解。涂老師的课,是与生共情的课。”

本次活动,有不同层面的深入的理论研讨,有不同学段的典型的课例展示,有不同区域的多彩的课堂点评,有不同身份的坦诚的互动交流,与会人员均表示收获颇多。两天的研讨与展示,与会代表对“生·成”语文教育形态有了更清晰、透彻的认识,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1.高度评价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学术价值

(1)首创“‘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教育主张。创生“生生”“文成”“元成”“和成”等教育形态理念。创生“二极六位”形态建构维度与路径。创生“生·成”的“二极相生相成”“三位层递进阶”的系列圆合生成语文教育形态架构。创生三大“生·成”式语文教育哲学。

(2)有效提升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逐渐实现语文本体论的应然转向,使语文教育从单纯的言语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进阶转向生命、言语精神教育主导下的言语“生·成”素养教育,持续朝向“生生”生态下的“和美”境界的德性养成。

2.充分肯定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学校学科育人机制的良性运作,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机制,正向催化中学生的成长成才。

(2)逐步改变语文教育中“重技能技巧,轻人的总体素质的培养”的状况。建构语文教育应然形态,让学生懂得生活意义,充满生命活力,从而实现文化生成的教育。

(3)有利于培养“根培魂铸、生命充盈、趣味高雅、持续生长”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初步构建了“‘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素养课堂

理想中的“生·成”语文课堂是层递进阶的语文素养课堂,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真实的生活语文味应当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例如,涂芬琦老师的“朗读感受体会”“标点情感品悟”以及“行为演示体悟”等教学方法,颇受好评。廖宝晓老师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导入新课;胡利云老师运用熟知的生活句式架构写景抒情散文自读教学;洪文明老师则以当天发生的“改乘”事件为引子,探讨小说的“称呼”与“人物”,以体悟真实生活人物的两面性。

(2)教学过程应充满拔节生长的生命力。例如,涂芬琦老师引导学生多元体悟“悲”的层次(悲伤、悲哀、悲痛、悲愤、悲凉等);廖宝晓老师在对比赏析中品味月光,感悟月境;胡利云老师则从欣赏风景升华到品味风土人情,乃至诗意与审美的人生态度;洪文明老师通过解析“人”的奥秘,引导学生感悟“我”的凝视,体悟出“我”是作者“真善美”理想的化身,启示学生在后续的生活中找回真善美的自我。

(3)教育应为生命共同体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既要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也要重视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总之,“生·成”语文素养课堂应呈现层递进阶的态势。课堂只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环节,我们应有更广阔的视野,不仅局限于课堂,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运用语文打开教育,我们将致力于拓展更多的教育领域,形成生生不息、美美与共的生命共同体。

“小寒纪节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江西省“‘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建构项目成果交流会暨课例展示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持续构建语文教育教学新形态开辟了新的跃升空间。项目团队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依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高端引领,秉持“对就去做,做就对了”的行动理念,脚踏实地,携手建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期待能如项目层递进阶理念一样,逐步实现婺源个体语文、上饶区域语文、南昌新建区协同体语文乃至赣鄱共同体语文的辐射推广,努力开创江西“生·成”语文教育学派,为教育现代化贡献江西语文力量!

[作者单位:(余勇超)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清华中学;(钟宝生)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教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建构育人生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