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结构支架助力写作思维深化

2024-06-05 05:50:29许姗姗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议论文市民支架

许姗姗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不少学生因为分析性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缺乏,导致议论文写作障碍。写作教学应将着力点置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文章的结构是思维的外显形式,齐整、缜密的论证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条分缕析地规整自我的思维路径,从而清晰地将自我观点层进式展现。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支架,搭建清晰的文章结构,能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维果茨基曾提出支架教育理论,他认为,在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有“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的学习成果,受制于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潜在发展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支架条件,帮助学生获得发展条件。[1]支架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建立新的理解,发展新的能力。因此,支架理论下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点下,搭建写作框架,完善写作过程,从而真正建构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写作支架类型多样,如内容支架、语言支架、情境支架等,本文将以结构支架为切入点,试作探究。

一、言之有序:议论文整体段落功用支架

一篇语词清晰、说理中肯的议论文,必然要包含一些要素:核心概念、说理、追因、启示、现实针对性等。将这些要素都囊括在文章中,才有可能体现作者强大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层层递推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框架,让议论文从大处看,每个段落都能承担起相对固定的功用,让行文展现严谨的逻辑。

一篇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我们将其粗疏地分成四大部分,六个段落,具体的段落任务搭建框架如下:

如若学生借此框架递推自己的思维,可让文章呈现出严谨有序的一面。试以一篇考场佳作为例。

2022年丰台区高三二模作文题目如下:最近,一位在校学生多次向他所在的城市建言。建议有的是细节方面的,比如公交站可以有创意设计,红绿灯、人行横道可以采用粉色斑马线,垃圾桶、井盖可以有不同图案等;还有一些建议,反映出他对“更好城市”的向往。建言得到了积极回应。有人进一步指出,建言本身固然可贵,而这位学生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热情和主人意识更值得珍视。因为“成为一个市民”,是相当重要的青春课题。你对材料中“成为一个市民”有何看法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在这个题目下,什么是“市民”,成为一个“市民”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成为一个“市民”的重要性有哪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学生例文如下:

在青春里,成为一个市民

从公交站创意设计,到垃圾桶趣味图案;从小小细节,到对“更好城市”的向往……一位在校学生向所在城市的多次建言,不仅是建言本身,更反映了他以行为实践的、“成为一个市民”的重要青春课题。

“成为一名市民”,此语乍看不明所以——拥有此地户口,不就是此城市的“市民”了吗?非也。生活在城市,却不与城市发生关系者,往往而是:两眼不闻窗外事的不妨称为“隐士”,只与亲友邻里往来的亦无异于古代“乡民”。“市民”这一身份,实际蕴含了人与城市本身的亲密联系。因而,“市民”是需要去“成为”的:用主人意识,用热情与爱。

让人真正“成为一名市民”的,首先就是主人意识。以我为城市的“主人”,便是认可让城市更好的事应由我来做、对城市的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新闻中,学生看到城市细节处可以更富趣味,因而多次建言;小处的建言外,还表达了对“更好城市”的向往。此中亲身影响城市发展的愿望,正是推动人从“居住者”变为“市民”的关键。郑州暴雨中人们自发分享救援信息,上海疫情里民众自主搭建求助网络平台,对城市刻不容缓的责任感,让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变为与城市、共同体联结的市民,也让城市更加生机勃勃。

主人意识的背后,推动人们“成为一个市民”的,亦有更深沉的热情与爱。当人对其生长之地怀有深厚的感情时,他才会更渴望城市变得更好、生命更长。那位学生也定是怀着热情去看他的城市,才会想在其中添加灵动的公交站设计、童趣的粉色斑马线,让城市成为更温暖的居所。所有以行动去完成“成为”,实现乃至升华自己“市民”身份者,莫不如此:青年画家刘凯因牵挂山西家乡的古建筑,自费推动保护,又用一幅幅圆珠笔画细细描摹;艺术家黄永玉因深爱凤凰古城的人情与文化,捐资建桥,修美术馆;建筑师贝聿铭因眷恋家乡苏州,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将美献给这座城市……他们是真正的、与城市水乳交融的“市民”,他们用爱、用热情滋润了自己与城市的纽带。

由此可见,“市民”远非随便得来的称谓。而去“成为”市民,更是人在青春階段的重要课题:在进入社会的人生关口,人应学会视自己为城市的主人,接下责任,亦应培养起自己对所处之地的深情。对前者,往大处看,引向成为城市乃至社会的建设者;往小处看,亦让人做一个有基本公德心的合格公民,不至于退回“各扫门前雪”的原始状态,或用“深则厉,浅则揭”的“隐士精神”对城市的待提高之处不闻不问。而对后者,则是一个浮躁的、快节奏的、飘忽不定的现代世界里扎根,用一点宝贵的情愫,将自己锚定在这个我自许为其“市民”的城市里。青春是我们成人生活的出发时刻,“市民”为我们社会身份的基底本源。在学着直面社会与人生的过程中,也应学着去成为一个市民。

陆游论诗:“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他的诗扎根在山程水驿里,我们或许可以稍改其意,宣告作为现代人,我们的生命就扎根在脚下的城市里。根系受到责任与爱的滋养,也撑起我们自己与城市的健康生长。在青春里,去成为一个市民吧。

这篇文章是按照以上段落任务中的基础六段来布局的。文章第一段援引材料,找到集中要论述的对象,第二段界定核心概念“市民”,总括了成为“市民”的两个条件。接下来的三四段主体段中,分别详细展开这两大条件的论说。第五段以补充论证的方式完成了对于材料中“成为一个市民,是相当重要的青春课题”的呼应,从而让文章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后结尾的部分以“在青春里,去成为一个市民吧”的呼吁结束。文章层次清楚,层层递进,彰显了强大而缜密的说理能力。

二、言之有理:议论文论点拆分递推支架

在议论文行文中,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合乎命题的逻辑关系,这是支撑起全文的骨架。在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巴巴拉·明托女士所著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及的“MECE”法则,见以下模型图示。

在这一模型图示中,学生最为困难的,就是中心论点的拆分方式,即中心论点如何拆分为以下的两个或者更多的分论点。由此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论点拆分的一些常见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搭建行文骨架和逻辑。

在以上论点拆分方式中,学生使用最为熟练的是“递进逻辑法”,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简单递进关系行文,但是这种简单的纵向递推逻辑往往因为作文篇幅的限制而無法在每一个板块内深入下去。因此,在作文备考中,我们还是重点和学生强调第二种“设问追因法”,让学生牢记“追因可以让文章更深刻”。

在追因的过程中,需要具体针对题目做“真思考”。比如202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功用”,那么学生就需要针对此问题,根据材料的说法深入思考,为什么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这是比较考验学生思辨力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一些看起来非常“真理”,似乎无需论证的作文命题前,如“不忘初心”“永不停步”等,其实恰恰需要追因,对道理形成的原因、背景等进行分析,也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嵌入具体事物或不同人群中,分类讨论它的功能和价值。而在这种“真理”型命题中,追因有一个相对通行的角度,就是去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意义。

以作文题目“论永不停步”为例,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中心论点“永不停步的精神流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鼓舞着我们奋勇向前、精益求精”。第二步便是追因,为什么永不停步对人类的发展有意义?那么我们会找到一些角度,如“永不停步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永不停步才能在顺境逆境中不惧险、不怠惰”,“生命想要生存,只能永不停步”……除此之外,当我们再深入分析,一定会得出上文所说的相对通行的角度——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意义。

试看学生考场的段落示例:

纵然人类这个抽象生命可以因“人生代代无穷已”而永续,然而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界限本就短暂,明知无法永存的个体为何仍会永不停步?为何面对永远无法到达山顶的巨石,西西弗斯依然一次又一次从山脚启程?无他,唯生命意义耳。夏伯渝尽管双腿截肢,依然刻苦训练五次挑战珠峰,以永不停步的生命态度绘就彩色的人生。我想,倘若因残疾便就此停步,就此颓唐,此种人生空洞的灰色又有几人能够承受?生活而非生存着的人总要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并在此种追寻中为人生赋予价值。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天人合一的古人相信天道不息,自强不止,是以西西弗斯“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而今人亦应是,亦应永不停步。

以上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永不停步是人生命意义的体现”,这种对人生命价值的自发性追寻便让文章展现出了更上一层的“高格”。

同样的,再如“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这则材料作文中,追因也是必备让行文深入的环节。而当我们追因中,如若使用上文所述的模板,便也会得到结论:并非所有人都能“长出翅膀”,如哈姆雷特便自陷于苦难而终止悲剧。“长出翅膀”究竟是何种力量?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超越性”的理念,是一种“不自陷”的精神。面对世俗之不解与嘲笑,查拉图斯特拉以“超人”之超越价值而建立自己的哲学,力图超越眼前之庸俗,以改变世界之悲剧;陶渊明以“桃源”之高洁精神而塑造隐士之品格,战胜官场之苟且,改变士人之悲剧。在伤口之上长出翅膀,展翅翱翔,将这片大地的苦难置于身下,是一种独特而少见的“超越性”力量。这种力量让那些伟大人物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超越性的本质应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感中自然生发了不同于世俗,而自创其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力”,一种掌握人生,以己之善意升华己之人生的权力意志。正因如此,如果我们能不怨天,不尤人,而将人生的重量背于己身,便能成为翅膀之养料,成为超越之人,成为有价值之人。因此,这样的论述从“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层面做探讨,能让文章展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深刻和力量。

三、言之有物:议论文段内展开阐述支架对议论文而言,不仅逻辑框架十分重要,段内清晰地说理也是区分学生说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这也极其容易被忽略。为了让议论文教学更加精细化,有必要为学生初步搭建段内的议论模板。

第一种是主体论述段的段内展开模板,概括如下:观点句,解析句;材料句,解说句(正面、反面、假设、比较、归谬、演绎等方式);延伸句(名言升华、领域延伸等),总结句。

《说“慢”》示例段落如下: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观点句),因为长久涵养蕴藉的功夫至关重要(解析句)。缓慢生长的银杏长久地汲取营养,接受雨雪阳光的洗礼,木质细密结实,成为优等材料;飞快生长的白杨虽然能迅速窜高,但木质疏松,无法成为有用之材(材料句与解说句)。在文学领域,“十年磨一剑”的例子数见不鲜。蒲松龄《聊斋志异》能够“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其创作历经悠长岁月;“披阅十载”的《红楼梦》,用尽曹雪芹毕生心血;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耗去司马迁一辈子时光。较之三两年甚至三两个月就成书的“知识快餐”,它们的价值何止有天渊之别(材料句与解说句)!范文澜曾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延伸句),没有“十年冷”的研究和积累,怎么能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作品呢?“十年冷板凳”,充实了思想,缜密了思维,造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师级学者(解析句)。慢,是一种淡泊而专注的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总结句)。

我们还可以将此种段内展开模板进行变形,概括如下:观点句,解析句;引用权威名言论说;引用材料映证;引用例证证明(当代优先)总结句。

《你和你站立的地方》示例段落如下:

而这不仅是个单向的过程,更是你的选择和环境的双向选择的结果,因而我们所站立的地方亦选择了我们。(观点句)正如青少年犹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我们每次选择的立足之地,都在以其人和事刷洗着我们的价值几何与精神导向。(解析句)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删除我生命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引用名言论说)。冬奥的舞台让山里的孩子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张桂梅的女子高中让深山中的妙龄少女们初尝知识的甘甜;在认识到官场中险恶后,陶渊明大呼“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躬耕田隆。于是,他们也成为了那时的自己。(引用材料映证、引用例证证明,合二为一,以排比形式进行)你和你站立的地方,不是箭和靶的关系,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总结句)

第二种是结尾段的段内展开模板,有力且漂亮的结尾对于议论文来说分外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将结尾段的一种模式概括如下:

以上的段内展开支架可以让学生的段落书写更为严谨,文质兼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作文教学应该助力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写作备考过程中,搭建以上作文支架,实则是分析、归纳思维的纵向推衍过程。当然,支架只是脚手架,好文章无定法,我们期待学生能够早日拆除写作的脚手架,写出充满思辨力,兼具温度质感的好文章。

注释:

[1]王璐:《支架式对话课堂教学结构探讨》,《教育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0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7页。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议论文市民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2
议论文阅读专练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简谈“议论文”写作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意义”的问题所在
英语学习(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