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豫
[摘 要]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流,他的作品以及上下求索、九死一生的人生态度,折射出一种光辉万世的人格魅力。屈原的崇高人格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这与他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接受先哲思想和楚文化的共同影响有关。对屈原人格魅力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屈原的独特个性,能够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对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屈原 人格魅力 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100-04
一、屈原人格魅力的主要体现
屈原的思想、行为、作品和生活实践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探索精神和民本情怀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1.“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
屈原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死、民族前途和人民命运三个层面上,也贯穿于他的一生之中。自幼品格高尚、内外兼修的屈原,在《橘颂》中提及“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以示其立志笃定、一心一意。他在青年时代初登政坛时,就提出了“联齐抗秦”的策略,并草拟《宪令》,倡导变法。但在威望日盛、意气风发之际,却受到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被解除了职务,于是自疏汉北[[]]。后来楚怀王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极力想要修补楚齐两国的关系,于是又重用了他,将屈原封为三闾大夫,再次出使齊国。楚怀王三十年,秦国设下圈套,诱楚怀王入秦,虽然屈原竭力劝说,但始终未能成功。怀王客死,顷襄王登基,亲秦势力把持着楚国的政治大权,屈原则被流放江南,他的政治生涯也因此中断。屈原从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纵横天下的楚国大臣,到一个自疏汉北、被贬沅湘的悲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巨大的转变,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纵观屈原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经历,可以看出,他立足楚国,致力于复兴楚国。他在《离骚》中将担忧之情系于国家命运前途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活,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的感叹,他屡次劝诫楚怀王,避免“皇舆之败绩”。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与人民,以民族之存亡为己任,以“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为自己的忠贞情怀。虽然得不到楚国君臣的认可,多次受人诽谤,但这些都抵挡不住他对楚国的眷恋,身上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屈原批判性地看待一切与事实不符的历史传说与传统观念,他向大自然和无穷的奥妙提出疑问。《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全诗采用问句体,以咏史为主要内容,史与论兼具,情与理相融[3]。在《天问》中,对世人所推崇的“天命”,屈原进行了大胆的质询:“授殷天下,其德何施?及成乃亡,其罪伊何?天命反侧,何罚何佑?”他对于虚幻的天国和仙境的追求,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4]。这种进取精神对中国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敢于追求光明的革命者提供了行动纲领,如鲁迅先生在《彷徨》中借用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一种与黑暗现实进行抗争的渴望。屈原不愿屈服于宿命,在楚国日益衰亡的情况下,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在这种精神之中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后世。
3.“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
“民本”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在屈原的世界里,哀叹人民的疾苦,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题,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渗透出的民本思想。他在《离骚》中提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这些诗句无不体现出屈原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表达了他深切的爱民之情[6]。屈原的作品里之所以存在“民本”思想是因为屈原当时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一种新旧制度的变化,是从奴隶主所有制向地主所有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变。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之下,屈原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但是,楚怀王却听不进他的逆耳忠言与苦谏,他便只好披发潦倒、仰面苍天,以“宁溘死以流亡兮”表达他踔厉敢死、为国为民的强烈民本情怀和崇高精神[7]。在他的作品里还明确地提出了以“民生”为中心的政治观,主张以德治国,并且还有许多要求施行德政的诗篇,其意思大都是要求统治者治国安民要三思而后行,政策要有利于人民生计,要洞察民心的向背[8]。他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当作自己毕生追求,把一生与人民紧密相连,把个人情感上升到理性认知高度,并用美丽的诗篇把感情表达得悲愤深广、缠绵悱恻。千百年来,人民也没有忘记他,“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就是对他最好的解读与纪念。
二、屈原人格魅力形成的原因
屈原崇高的人格魅力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方面,在战国后期,战争与变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变革、发展、统一也成了时代的主流。另一方面,战国末期至少出现了以齐、楚、秦为代表的多种文化形态。也正因如此,屈原在楚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精神食粮,从而形成了他名流千古的独特人格魅力。
1.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一次社会大变迁的时期。“礼崩乐坏”之势,始于春秋,至战国之时,天下英雄齐出,称霸中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尊王攘夷”的口号早已成过去式,各诸侯国国君都在谈论如何“王天下”,而求其富国之道,以制敌。因此,七大国间合纵连横的兼并造成大规模战争多次爆发。这些战争在促进国家统一的同时,也给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变革也是战国时期的主旋律。七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变革,并发起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以此来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而屈原所进行的“国富强而法立”的改革却如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于是,屈原将命运与楚国的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极力主张改革,竭忠尽智。但时代潮流面前,屈原仅凭自己难挽狂澜,国家丧失了统一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自己和国家的悲剧。
2.先贤思想精神的传承
对于屈原来说,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他以儒家“君子”的人格为榜样,以宣扬天下大义为己任,以追求高尚的生命境界为目标。战国在经历了大变革之后,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屈原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尽心辅佐楚怀王,不遗余力地为国效力,坚定地对孔孟儒家的君子人格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对崇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由来已久,在孔子之前,先贤的崇高人格就被社会所尊重与赞扬,如尧、舜、禹、周公等等。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出现之后,中华民族追求崇高人格的传统开始在社会中发展。到了屈原这个阶段,他就把这种崇高的人格与理想继续发扬光大。屈原所写的明君贤臣皆为儒学经典所推崇,其共同之处在于君王能在寒微中选拔出有才能之人,使其能尽心尽力辅佐君王,达到仁政之目的,此即为屈原所向往之“美政”。屈原以知、德、功为立身之根本,在功利主义盛行、社会道德沦丧的阴暗环境中,依然能够维持其严肃的人格魅力。
3.楚文化的影响
伟大的人格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楚文化孕育了屈原,屈原用毕生把楚文化发扬光大。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9]。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10]。楚人征服自然、艰苦奋斗的过程,使楚人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故楚人不仅热爱自然、湖泊流水,还在其中倾注和凝聚了无限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屈原在“芳椒盈堂”“流水潺潺”的世界里沐浴,不仅要求身体的洁净,还要求心灵的纯洁。他的崇高人格犹如清澄之流水、芳香之草木[11]。另一方面,楚文化直接哺育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屈原对理性人格的追求使他超越了楚文化中神灵信仰的非理性因素,但他又没有为理性目标所独占。屈原“吮吸了那个时代全部的文化,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既有沉思理性,又具冲动的激情”[12]。
三、屈原人格魅力的时代意义
屈原作为一个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历经风雨洗礼而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其人格魅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
1.爱国爱民精神的时代意义
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对自己国家所产生的最深刻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体现在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为国捐躯的勇气。屈原的爱国情结和情怀,在其辉煌的诗作中,有很好地体现。在《九章·哀郢》中,屈原为百姓因战乱饥寒交迫而悲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13]。”在《九歌·国殇》中,他颂扬楚国将士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为国献身的满腔激情:“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14]。”同时,屈原在为国家效力时,展现了无私的奉献和高度的忠诚。他为国家尽心尽力,甚至愿意舍弃个人利益,最终选择了投江殉国,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屈原身为贵族士大夫尚且有志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在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屈原深厚炽热的爱国精神的可贵,并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爱国主义既能聚集分散的个体力量,也能整合发展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它是将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利民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我们要坚持爱国爱民,用爱国之心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上下求索精神的时代意义
屈原在其文学作品中,尤其是《离骚》中,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他的精神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存在的深刻思考。在《离骚》中,他通过对个人命运、政治斗争的反思,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关注个体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定位,对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深刻的感慨。二是对自我认知的反思。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他对自身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对个人命运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都体现了他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三是对精神追求的表达。他在作品中对理想、信仰、真理的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渴望。这种精神的追求超越了个人的得失,更注重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屈原上下求索对真理不倦追求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一方面,他反复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而不是肤浅的享乐和功利。另一方面,他强调文化自立和创新的重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引领着人们思考和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总体而言,屈原通过对人生、自我认知、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以及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思考的表达,展示了一种对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3.以民为本精神的时代意义
屈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权力的关切,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刻认知上。他关注社会民生,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些与民生福祉相关的政治理念。在屈原所处的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人民遭受着痛苦和折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屈原深刻认识到人民所面临的疾苦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積极为之奔走呼吁,致力于改变当时的局面。他以身作则,率先倡导“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政治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人民的利益基础上,他呼吁建立清廉的政治制度,反对以权谋私、剥削百姓的行为。同时,屈原在《离骚》中对君臣关系有一番深刻的反思,主张君臣应当相互负责,君主应当履行天命,保障百姓的安宁。这种思想对于当时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屈原通过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秩序的向往。他希望建立一个有序、公正的社会,通过政治制度的完善来实现国家和百姓的共同繁荣。
四、结语
屈原的一生,是上下求索,为国为民,坚持对正义、对理想不懈追求的一生。崇高的品格是他文学成就的基石,他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民本思想,使其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的经典,更成为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的重要见证,而他对“理想”的追求也为后世的道德教化提供了范例。“虽九死其犹不悔”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思九州之博大兮”是屈原人格魅力的内在精神,“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描绘了中国人民为理想与正义舍生忘死的壮丽篇章。屈原所处的年代虽已成历史,但是屈原爱国爱民的情怀,对真理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至今仍有影响,这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所要继承和弘扬的优秀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陈祎祎.屈原人格美内蕴探析[J].长江丛刊,2019(19).
[4] 李鲜兰.《天问》中屈原对天道观怀疑思想的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2).
[5] 龚文君.从《五子之歌》看民生[J].博览群书,2012(04).
[6] 崔雨欣.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研究[J].今古文创,2020(20).
[7] 于海英.从《离骚》解读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04).
[8] 马俊.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J].文学教育(下),2012(06).
[9] 黎恋.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本质探寻与历史使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4).
[10] 王梅.与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的楚文化之形成[J].炎黄地理,2023(07).
[11] 黄笑菲.从楚文化诞生的香草美人观——《离骚》对后世的影响[J].汉字文化,2018(13).
[12] 曹晋.屈原与司马迁的人格悲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 金健萍.《九章·哀郢》之“阳侯”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7).
[14] 欧阳理华,王黎霞.《九歌·国殇》内涵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3).
[15] 于跃.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弘扬途径[J].时代报告,2021(09).
(特约编辑 杨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