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钟嵘《诗品》中曹操诗歌的源流问题

2024-06-05 13:23:11江小微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关键词:钟嵘诗品曹操

江小微

【摘要】《诗品》是南朝时期的钟嵘所写的一部诗歌批评理论专著,以“分品论诗”和“推源溯流”为两大特点,并以此展开对汉魏至齐梁一百二十多人的诗歌评价,蕴含了一套钟嵘用以廓清时弊,纠正齐梁时期五言诗歌创作风气的批评观念和美学理论。本文从《诗品》推源溯流的角度出发,试分析钟嵘是否对于曹操诗歌的源流做过论述,若有,钟嵘是如何论述的;若无,又为何不做源流追溯。

【关键词】钟嵘;《诗品》;曹操;推源溯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01

一、引言

本文主要探究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五言诗歌批评专著—— 《诗品》,其整体框架横向以“三品论诗”,纵向则“深从六艺溯流别”,对齐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进行逐一品评,分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使得这一时代五言诗人之优劣,五言诗歌之发展一目了然,清晰明确。钟嵘希望以此建立一套统一的美学批评标准,用以廓清时弊,纠正齐梁文风混乱的局面。由于受到前人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上社会背景的浸染,钟嵘形成的美学思想必不可少地带有个人化倾向,分品论诗的结果也引起不少争议。

钟嵘在《诗品》中对于曹操诗歌的评语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因而众人看钟嵘评曹操诗歌,更多关注在对于诗歌风格的点评,而往往忽略关于曹操诗歌的源流问题。要知道,《诗品》最大的两个特征:一是分品论诗;二是追溯诗歌流别,若只从一方面去看待钟嵘品评曹操,势必无法做到深刻、全面。

二、《诗品》中曹操诗歌之源流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中评价《诗品》“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这番评论道出钟嵘创作《诗品》的两大特点之一—— “推源溯流”。钟嵘在序言中提及“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其指的是班固在《汉书》中分品论人和刘歆在《七略》中追溯古代学术流派。钟嵘以此为鉴,在评论诗人诗歌风格的同时,对部分诗人进行了诗歌源流的考究,远溯至《国风》《楚辞》《小雅》,近溯则以个别具体诗人为出处,使得汉魏至齐梁时代整个五言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发源和承继的脉络。

张伯伟称钟嵘运用推源溯流的方法对诗人做出评价时,其内容必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推溯诗人风格渊源的“渊源论”,例如评《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认为可以追溯《古诗》的源头直至《诗经》中的《国风》;另一个是考察诗人及作品的特色用以确定其地位的“本文论”,例如评王璨时不仅指出其源出于李陵,紧随其后还点评王璨诗歌“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以此将王璨的地位至于陈思之下,魏文之上。因此,在看《诗品》时,不仅要关注钟嵘对诗歌风格的点评,也要注意对于诗歌源流的追溯,二者任缺其一,都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认知。

(一)《诗品》“推源溯流”的学术渊源与实际做法

《诗品》论诗溯源析流,对一百二十三人位作家中的三十六位重点诗人进行诗歌源流的追溯,此种论述方式古已有之。张伯伟说中国古代学术重视源流的特色,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的《汉书》受《七略》影响最大,而《七略》的源头又是刘向的《别录》,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以諸子出于王官,尤重学术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在“诸子略”,分别论述了儒、道、墨、法、名、阴阳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流派皆出自不同的王官,这诸子出于王官的论述,也称得上是后世划分学术流派,追溯源流的鼻祖。钟嵘曾明言受到班固“九品论人”和刘歆“七略裁士”的影响,在《诗品》中期望建立一套不仅能指导诗歌创作,而且能溯源析流、归类师承的美学原则。

根据张伯伟的研究,钟嵘在《诗品》中对于源流的论述,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其源出于某某”,共出现二十次。其中上品十二个,涵盖所有位列上品的诗人,分别是古诗源出于《国风》、李陵源出于《楚辞》、班婕妤源出于李陵、曹植源出于《国风》、刘桢源出于《古诗》、王璨源出于李陵、阮籍源出于《小雅》、陆机源出于陈思、潘岳源出于仲宣、张协源出于王璨、左思源出于公干、谢灵运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中品八个,分别是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张华其源出于王璨、刘琨卢谌其源出于王璨、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颜延之其源出于陆机、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其源出于张华、鲍照其源出于二张、谢杋其源出于谢混。而下品则无一个。另外两种形态是以“祖袭”“宪章”的方式道出诗人的源流承继,这个主要是用以归类诗人在主观上对于他人诗歌风格的有意识模仿而导致的某种“师承关系”,分别是应璩祖袭魏文、檀谢七君祖袭颜延、郭璞宪章潘岳、沈约宪章鲍明远这四例。

钟嵘《诗品》“推源溯流”结果就是将建安以降的五言诗作者分为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细而又分三个体系:《国风》《小雅》和《楚辞》,其中《楚辞》类诗人22个,以李陵为首,下而又分曹丕、王璨和班婕妤这三个系;《小雅》仅有阮籍一人而已;《国风》类共有14人,主要是分为曹植和《古诗》这两个系别。若是将所有诗人都理解为源自这三个体系,例如李陵源出于《楚辞》,而王璨源出于李陵、张华其源出于王璨、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其源出于张华,便将王璨、张华、谢瞻等人皆定为源出于《楚辞》,则不免太过于牵强,单纯为追溯源头而推源溯流,会失去梳理五言诗歌发展历程和风格继承的最初意义。因此在看待《诗品》的源流派别时,一定要分清远溯和近溯的差别,这将有益于我们理解钟嵘推源溯流的良苦用心。

钟嵘之所以只找最近的源流,目的不在于用文学史的编撰方法将诗歌的发展从源头到鼎盛再到衰亡串联起来观察,而在于更加清晰地从风格、情感上将诗歌进行归类和追溯师承,有助于人们更好了解诗人的诗歌特色和风格。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理解《诗品》的“双重源流说”。“双重源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诗人有两个源流可供考察,例如钟嵘评到谢灵运时,说他的诗歌源出于陈思,却同时杂有景阳之体;评到魏文帝曹丕出于李陵,同时颇有仲宣之体;评陶潜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应璩祖袭魏文,原本应属于楚辞系列,但紧接着评价他的诗歌风格为“雅意深笃,得诗人讽刺之旨”,却是属于《国风》之列;以及最为经典的关于鲍照的源流论述,一方面明确指出其源于二张,另一方面在诗歌风格的具体点评中又以景阳的“俶诡”、茂先的“靡嫚”、谢混的“骨节”、颜延之的“驱迈”来概括其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一个人同时承继两种体系的源流,若以诗歌发展一脉相承的文学史编撰手法来看,是万万无法解释的,正因为钟嵘追源溯流目的在于以师承关系去理解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以此划分流派,才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地记录诗人多样化的诗歌承袭事实。这也意味着钟嵘已然意识到诗人的源流师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互相交织渗透的网状关系,每个人的风格形成,都可能不止源于一处。

(二)钟嵘“推源溯流”的划分依据

关于《诗品》源流师承的三大体系的划分依据,学界相关论述并不多,多认为是以情感来划分派别,而情感包括多个维度,例如情感的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等等,以此分界又有不同的观点。

其中以曹旭先生在《诗品集注》中的论述,将情感的类别作为划分派系的标准。曹旭认为钟嵘将情感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一个是承继《诗经》的“雅”;另一个则是源自《楚辞》的“怨”。众所周知,《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兴起的两大源头,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圭臬,后者是浪漫主义的滥觞,虽说常为世人拿来同论,并称为“风骚”,但因其内容和范畴不同,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风格也完全不同。在钟嵘看来,“雅”代表着的是雅正,属于高层次、高品位的美学范畴;而“怨”则代表了汉魏以来以悲为美的思想,由此将源头锁定为《诗经》和《楚辞》两大派系。

对于曹旭的观点,有人表示质疑,原因在于很多诗人的诗歌情感无法单纯归于“雅”或“怨”,往往存在“雅怨”并存的现象。例如被钟嵘视为诗歌理想之最的曹植,他的诗歌被评为“情兼雅怨”,既有《诗经》的雅正,也有《楚辞》的哀怨,且二者结合得有如神助;虽说《古诗》源出于《国风》,但看风格确是意悲而远,多哀怨,这也是将雅怨二者混淆而论;又如对左思的评价是“文典以怨”,更是在诗歌风格中便把“典雅”和“哀怨”二者同用。以此认为“雅”与“怨”之间并无法做明确的界限之分,更无法以此作为划分两个源流派别的依据。持此类观点的人并非完全否定情感上的“雅怨”之分,他们认为“雅”与“怨”确实可以代表两种源流的特征,但划分派别的最根本依据还在于情感表达的方式。

因而这类人认为《诗经》派与《楚辞》派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情感表达是委婉还是直露。《诗经》分小雅与国风两系,小雅仅有阮籍一人,钟嵘评其诗歌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意思是说阮籍诗歌虽说旨意宽泛多样,但表达隐秘晦涩,难以捉摸,超乎委婉。由于小雅仅论阮籍一人,后文便单论《国风》与《楚辞》两个源流。《国风》出于《诗经》,以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特色,其源流派系下的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总是更加委婉,诗人要么用清新的语言抒发哀怨之情,虽有哀怨,却不至于伤情,例如《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就是说虽写悲情,却以温和敦厚的语言加以节制和掩盖,以达到哀而不伤的境界;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出胜,更是在描山绘水中加入玄理和哲思,更加使得诗歌语言温柔平和。与《国风》派系的委婉敦厚不同,《楚辞》历来以讽怨见长,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多属于直露型,有肆意宣泄、既哀且伤的“凄怆型”,也有语言浅白通俗的“鄙直型”。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刘琨,刘诗被鐘嵘评为凄戾之词,可见其情感之凄怆,表达之直露,这种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幸的遭遇息息相关。“鄙直型”的最典型诗人当属曹丕,钟嵘评价曹丕诗歌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凄怆”之情显而易见,加之钟嵘说曹丕诗歌鄙直如偶语,更加表明他诗歌语言上的浅白直露。

无论是以情感的“雅”“怨”还是以表达方式的委婉、直露来划分《诗经》派和《楚辞》派,都不难看出钟嵘借推源溯流的方式来分析诗人源流师承的关系,也足见诗歌创作中情感的重要性。

(三)钟嵘未论曹操源流的原因推测

以追溯师承关系的方式来对诗歌风格和情感进行划分流派,是《诗品》品评五言诗的一大特色,但钟嵘并未一一对诗人的源流做详细介绍,一百二十三人中,仅有三十六人被提及诗歌源流问题。从其分布可以看出,上品十二个诗人皆有关于源流的说明,中品三十九人中也有十六位论及源流出处,而下品七十九人中,只有檀、谢七君以隐晦的“祖袭”交代了诗歌风格与颜延之相似,其余并未提起源流追溯和划分。钟嵘是根据诗歌的优劣以上、中、下三品定义品第高低的,或许我们也可以说钟嵘对于诗歌源流的追溯也根据诗歌优劣来取舍的,上品诗人都有源流和出处,反过来说,可能正是因为有源流和出处,才使得他们被列为上品。

钟嵘并未在《诗品》中明言曹操诗歌的源流。关于《诗品》中的源流问题,文学界论述少之又少,在少有的论述中,几乎都是研究钟嵘明确提出源流的诗人之间的承继关系,关于未被论述源流的诗人的解析几乎没有。钟嵘只取重点诗人做源流分析背后的原因,应是跟钟嵘“推源溯流”的目的有关。钟嵘之所以在《诗品》中溯源析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希望通过师承关系的分析来区分不同诗歌风格的诗人之间的流派,或“雅”或“怨,或《诗经》或《楚辞》,论及“源出”,必然表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虽说每个诗人都因其个性而在诗歌中彰显不同,但诗歌的风格类型终究是有限的,追源溯流是将大类相似的二者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承继关系,一类诗歌风格只需选取某几个重点诗人加以具体分析即可,既然如此,作为批评家,自然会把眼光放在上品和中品诗人上。而曹操被钟嵘列为下品,本身就代表着其诗歌水平并未达到钟嵘心目中优秀诗歌的标准,依据钟嵘推源溯流的惯例,对位列下品的诗人不论其源流实属正常之举。

除品第影响以外,钟嵘不论曹操诗歌源流还应从曹操诗歌本身寻找原因。曹操的诗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连其诗歌情感也是汉魏古诗“以悲为美”的代表,同为汉乐府民歌的曹植曹丕二人,一个源出于《国风》,另一个源出于李陵,隶属《楚辞》一派。三曹虽说都有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但是因其诗歌情感和表达不同,三人诗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这也是他们三人分居三品最主要的原因。若论情感类别,曹操诗歌情感上虽然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但主要以悲凉为美;若论情感表达,曹操诗歌更偏向于曹丕的直白通俗,钟嵘评价曹操古直,便是说他诗歌语言过于直露,与曹丕的讦直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曹操诗歌源与汉乐府民歌,诗歌情感源于汉魏古诗,风格单调,语言直露,况且其五言诗虽有个别佳作,但总体并不算顶级,以上种种,曹操诗歌并不需要特地论其源流。

三、结语

“推源溯流”是《诗品》内容构成必不可少的一大特点,但是并未论及曹操诗歌的源流问题,除曹操位居下品的影响外,跟他自身诗歌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但无法否认钟嵘“深从六艺溯流别”的创作思路为诗歌学术流派的划分起到很大作用。

虽说曹操品第自明清开始争议颇大,甚至无法否认地说,在别的时代和背景观照下,曹操绝对不止于下品的地位。但是审视问题应该如同孟子所言,做到知人论世,结合钟嵘所处的时代特色以及考虑钟嵘在写作《诗品》时所参照的评判标准给予适当的理解。或许曹操在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乐府诗歌的创作上确实有着无法取代的功劳,但是钟嵘在批评五言诗创作这个方面,确实是对曹操诗歌做出了精准且公平的评价,应该给予相应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曹操.魏诗(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吴楚舒.品第流别,承源辟蹊——论钟嵘《诗品》的美学理想体系[J].创作评谭,2018,(12).

[5]胡大雷.《诗品》 “推源溯流”与“文学新变” [J].铜仁学院学报,2011,(1).

[6]刘运好.《诗品》溯源析流的美学原则与内涵[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7]潘小玉.论钟嵘《诗品》中的“推源溯流”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

[8]汪春泓.推源溯流 擎肌分理——评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J].文学遗产,1996,(17).

[9]曾子适.论钟嵘《诗品》评“潘岳诗”之源流[J].文学教育(上),2019,(23).

[10]孙琪.钟嵘《诗品》中《楚辞》至陶渊明一脉源流考[J].许昌学院学报,2019,(09).

猜你喜欢
钟嵘诗品曹操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诗品出于人品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2
1800年后读懂曹操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6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6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8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论钟嵘之品谢灵运
浅论钟嵘《诗品》的悲情美
青春岁月(2015年18期)2015-10-12 12:46:21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海峡姐妹(2015年4期)2015-02-27 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