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斌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日益扩大,而校外科普教育基地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校为例,探讨了普通城镇小学如何因地制宜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发挥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开发科普课程,依托基地开展参观考察、综合实践和主题探究等实践活动,以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缺场所、缺课程的问题,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学素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达到25%。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少年儿童科学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在新时期,发挥地方科普基地的优势,扎实开展科普实践活动,是当前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学道街小学于1994年创建了科普基地,1995年起,开始接待学生到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迄今累计接待学生近10万人次,教育经验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的500余所学校以及台湾地区。
一、因地制宜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创建之初,名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2004年改为“四川省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教基地”,2019年升级为“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20年更新为“全国德育创新基地学校”。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在打造科普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了在基地规划、建设、功能分区等方面的策略。
(一)考量两项条件,规划基地
1. 安全方便。基地选址远离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水、电、路、通信等设施良好,距离适中。基地距县城校区6千米左右,车程15分钟左右,交通方便。
2. 资源丰富。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基地的树林覆盖率达70%,有植物120多种,各类树木3000多棵,单挂牌树木就有50多种;有梅花园、桂花园、茶花园、牡丹园和杜鹃园等十多个园林。
(二)遵循五项原则,建设基地
1. 分步实施。基地建设整体规划,前6年,完成各区树木的栽种,基础功能用房的修建;后10年,完成土地扩展,打造拓展区和水保园;近10年,完成改扩建工程,完善科普教育功能。
2. 活动优先。大到房舍的修建,小到树木的栽种、道路的开辟,都以便于科普实践的开展为前提。
3. 环境保护。基地的修建、废物处理等都应兼顾保护环境。
4. 因地制宜。依托本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无痕化打造。
5. 开拓创新。基地建设和设施配置不断与时俱进。
(三)实施功能分区,完善基地
围绕科普教育目标,不断完善基地,实现功能区域化。目前,建有农事科普区、生活自理区、炊事劳作区、综合實践区、水保科普园“五区四十处”活动场所,约300余亩。例如,“水保科普园”近100亩,建有室外水保设施区、水保生物园区、水文气象观测站、多媒体科普展区、水保知识教育长廊等。这些场所和设备设施为学生的科普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资源。
二、发挥优势开发科普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成立组织—确定目标—编制纲要—设计课时方案—课程展示与试验”的程序设计课程。青神县学道街小学以基地为依托,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适合小学生的科普读本。
(一)利用特色资源开发学习资料
整合基地资源,形成基地特色学习资料“米饭的来历”“辣椒种植”“气象”“水土保持”;整合地方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学习资料“家乡的椪柑”“家乡的茶文化”“家乡的竹编”“我爱家乡的茉莉”;整合校本资源,形成校本特色学习资料“创意加工与制作”“出发吧小创客”“陶艺制作”;整合基地、家庭和社区资源,形成“科普书目文摘”“流程化科普活动课例”。学习资料分单元、分章节、分课时编排,系统性强。
(二)以主题为线索设计活动
校本课程按照学段分为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三个年段。每课时的要素包含课题、培养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流程等。课程以主题模块为线索,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活动项目。各项活动以流程化指南、指导手册、活动活页等形式指导活动的开展。
三、依托基地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是以小组、班级为组织,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具有特定教育目的和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普实践活动。
(一)参观考察活动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长期致力于水土保持环境教育,开发的读本《水土保持》作为科普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中的课题研究获得了省政府奖。
目前,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把水保科普、气象科普、园艺科普、花卉科普、蔬菜科普、椪柑嫁接与管理等主题板块融入基地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方法的综合学习和体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情感体验。基地活动周期间,学生实地参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如坡改梯、径流场、蓄水池、灌溉沟渠、挂网护坡等,从而认识体验了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登上水利工程——官厅大坝,感受工程的宏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了解了当年工匠们的劳模精神。
1. 走进农村,体验艰辛。学校分年级开展“认识家乡常见农作物”活动,如小麦、油菜和椪柑等,感知“二十四节气”的美。参与农事劳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农作物,了解农业农村常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2. 走进园区,保护环境。基地有水保园、生态园、养殖园等三大园区:走进植物园,认识植物,观察昆虫。走进养殖园,了解动物习性。走进水保园,认识水保设施。学生结合基地园区,开展登山、写生、采集标本、科学考察等活动。
3. 走进大自然,增长见识。基地的自然资源丰富,群山连绵、农舍田园、竹林依依、岷江环流,有积水面积为1km2的官厅水库,跨度40m的凌空渡槽,千年历史的汉墓群,还有生态椪柑园、奶牛场、养鸡场等。学生在参观考察中,了解到家乡变化,感受了人民智慧,积淀了人文常识,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如表1所示)。
(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动手和动脑,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结合基地资源开展了丰富的校级实践活动,其中“青神县竹产业调查和建议”“关于岷江河污染情况的考察报告”“水土保持我们在行动”“关于复兴水库水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等活动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四川省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基地所在县域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基地周围有适合制作泥塑的土壤、有适合陶艺制作的环境,有丰富的椪柑和竹林资源。学校利用基地周边、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创意制作活动,包括泥塑、陶艺、竹编和手工制作共四项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手脑并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会生活中处处是创作资源。例如,基地实践期间,开设竹编课。学生学编鱼、马、羊等小动物,制作花筒、帆船、盖子等小物件,了解了竹编文化、竹编工艺,学会简单竹编;开设茶艺课,学生参与山茶的种植、施肥、采摘、包装和沏泡全过程,学习茶艺、茶道,了解了家乡茶文化。
(三)主题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学生个人或小组在参与基地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因自然、社会、生活引发的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制订研究方案,通过参观、调查、考察、访问、实验、探究、发明和制作等,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详细记录,形成研究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活动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动物植物等,包括问题聚焦、实验探究、搜集资料和归纳总结等过程。
学校充分利用了基地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如拉网护坡研究、径流场观测、气象观测、制作标本、观察切片、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考察、人工巨桉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黄荆子药用价值研究、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的影响等。具体而言,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基于基地资源开展了丰富的专题研究,其中“废电池液对几种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小叶榕在城市行道和山村生长情况的对比研究”“关于青神县巨桉人工林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调查”“家乡常见蔬菜的认识和栽培”等,获得了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如表3所示)。
四、科普教育促进学校发展
(一)承办活动,引发关注
教育基地先后举办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普夏令营活动、四川省少先队工作现场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年会、成眉小学基地实践教育研讨会等,其中举办的“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四川万名青少年夏令营主题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到会指导。
(二)学生成长,学校发展
《教育导报》报道:“记得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青神县十余年的基地实践,已经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科普实践教育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十年,有2万余人次在省级以上的活动中获奖。学校先后荣获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迄今为止,学校的近100项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3项,省一等奖10项,省二等奖13项,中科生物创新奖2项,发明专利2项,省级实践活动18项。另外,科幻画获国家级奖励6幅,省级奖励50余幅;学生的科技论文在《科学课》杂志上发表3篇,获国家级奖励101篇。
(三)辐射引领,影响带动
学道街小学基地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收获快乐 在体验中收获成长”荣获“教育部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写进了眉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至今,有16个国家级部门、22个省级部门、35个市级部门的领导,共计400余人次,到基地调研指导或检查工作;先后有国家级、省级的专家学者130余人次到基地考察研究或指導工作;来自全国16个省的160余所学校的校长先后到基地参观学习。
参考文献:
[1]孙蕾. 环保科普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 管理观察,2017(18):68-70.
[2]张伟丽,刘凤民,张佩珍,等. 高校教师与科普基地搭建平台开展小学生科普活动的研究[J]. 广东科技,2017,26(09):68-70.
[3]周静. 发挥联盟优势开展馆校合作科普基地的探索和实践[J]. 科技传播,2015,7(10):133-134.
[4]周秀芹. 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J]. 当代教育科学,2010(06):21-22.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