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洁英
摘要:为探索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师团队的教学经验,以“我的未来职业”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给高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6-0059-04
一、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我国各高校在推动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理论和实践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关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较少。
“体验式生涯教育”是我校特色校本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深入挖掘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对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于2017年由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正式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产物。
通过解读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综合学者专家的研究来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更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非思政类学科课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融入思政功能的教学体系,达到学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政的德育与导向的隐性功能,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教育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提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充分挖掘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高中生在完善自我认知,主动规划生涯的基础上,认同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与需要,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涯发展观,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最终达成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出社会价值。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构建“大思政”格局发展趋势。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是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完成中国化、本土化改造的必然要求
我国生涯教育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本土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晚,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受到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和职业生涯理论的影响很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水土不服”现象,教学内容不能出新,教学设计过于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过于主张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的匹配,忽略了社会发展需求,产生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相符合导向。
因此,加强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生涯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改造的必然要求。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是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需求
《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高中学校除自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校本课程外,还要积极采取如学科融合、职业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了解自我和社会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育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涯规划课程是基础,课程思政是保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互通性,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互补性。
因此,探索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完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研究发展的新兴潮流,更是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需求。
(四)高中生涯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高中生形成正确生涯发展观的重要载体
高中阶段是高中生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生涯关键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当下的高中生,还处在“互联网+”的信息飞速发展时代,由于其生理发育还不完全,缺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对外来各种信息尚不具备较强的甄别和筛选能力,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涯发展观。
因此,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健全学生的内在信念,有助于完善学生对于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认知,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促进高中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观的重要载体。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例析
(一)“我的职业未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1.教学单元分析
确立单元主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关键。只有站在单元的高度,从整体上对包括课题、课时、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细致考量与合理设计,才能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清晰明确,为教学指明方向。
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准备。主要分为三个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职业未来式”是点燃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梦想,并主动将自己的夢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发展“中国梦”结相结合,为职业探索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职业圆桌会”带领学生通过职业的变迁了解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对职业产生的影响,掌握科学的职业信息获取方式,形成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要求的职业态度;
第三课时“未来职业大富翁”激发学生动力,确定符合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的未来职业意识,从当下开始为未来职业储备能力。
这三课时层层递进,带领学生进行做梦、追梦和圆梦,组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2.教学目标
(1)结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了解职业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掌握了解职业信息的科学方法与渠道,培养学生符合新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态度。
(3)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实际的职业目标,理解祖国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在成就个人理想的基础上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动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4)发挥未来职业目标的作用,学会以社会主义职业素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执行计划的意志力与行动力,践行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储备可持续发展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职业能力。
3.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析见表1。
4.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指向目标、围绕主题、涵盖内容,又要考虑形式的丰富与匹配,尽可能保证学生全体、全程、全面地参与,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与教学活动的显性体验中,实现思政素养的隐性目标。为此,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活动法:通过检索媒体信息、访问亲朋师友、跟着父母上班等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政治认同感。
研讨法:通过设置课程议题,组织小组研讨、师生互评,帮助学生澄清国家发展与个人职业成长的关系,探讨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话法:通过解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相关视频内在信息,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砥砺奋进的意志力、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心和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行动力。
榜样示范法:通过本校学长、本地著名企业家曹德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身边故事和奥运冠军苏翊鸣、中国优秀共青团员向上的生涯讲述,培养学生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素养,激发他们储备追求未来美好生活能力的动力。
此外,匹配课前的资料搜索与阅读和课后的活动拓展与延伸。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课题组在实践过程逐步形成了“一立足、二融合、三体现、四规范”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即整合内容,立足大单元教学。在认真研读课程要求,熟练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大单元的高度,对原有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分解和适度拓展,融入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提炼出单元教学的主题。
“二融合”:指生涯规划课教师一要保持一定的思政敏感度,主动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生涯规划课教师二要与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融合,组成跨岗位合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小组,建立“一对一”的伙伴型合作模式,由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生涯规划课教师进行深入挖掘、课程建构、实践反馈,最终形成教学对策,凝练教育主线。
“三体现”: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思政素养要求加入教学目标中。
二是教学内容要体现思政元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力挖掘和提炼生涯规划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握“中国梦”的时代元素,围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把个人需求与国家责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主动承担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
三是教学方法要体现思政元素,充分运用各类思政素材,选好视频资源、案例,综合应用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政策解释讲授法、榜样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适时跳出课堂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相关讲座,如职业生涯讲座、企业专家讲座、优秀校友成长讲座等,将课堂中学生的思政工作学与行有机地相互结合。
“四规范”:一是规范思政素材选取标准,即思政素材来源应真实有效,均需来源于党和国家权威发布或本校学生群体;同时思政素材的选择需匹配高中生的认知范畴。
二是规范思政素材解读标准,即对思政素材信息作出正确的解读与诠释,教学团队要对素材信息反复推敲、仔细研讨,最终形成对素材信息的统一认识。
三是规范思政素材的使用,须在集体确认的基础上以统一的语言表述或明确的活动方式呈现。
四是规范思政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对接思政学科课程资源库等权威资源库,建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素材建设资源库平台,生涯规划课教学团队可在授权范围内获取课程思政素材,并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素材进行利用与再造。
四、结论与反思
从课堂观察、学生问卷及学校平台数据统计来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生涯意愿,在“家国情怀”“公民责任”“家庭担当”“工作意义”“成长追求”等方面对高中生都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同时,通过对学生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的关键词统计分析发现,“国家”“社会与时代需要”“行动实践”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关键词,说明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生能自觉把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和发展观与国家使命、时代责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但是,由于目前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范本太少,在具体实施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生涯规划课教师的思政理论基础不牢,教学设计上存在“生涯规划”与“课程思政”相互割裂的现象,思政学科教师的工作量认定问题影响了他们与生涯规划课教师的通力合作,在实践结果的评价上信效度都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反映出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教学效果等,因此,仍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
[4]杨兆宝.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可为、難为与作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1):86-89.
[5]张礼.思想政治学科融合生涯教育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1):65-67.
[6]石建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7):4-8.
[7]柯政.课程理论视角下课程思政及其实施框架[J].中国高等教育,2021(8):37-40.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