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价值、挑战与对策

2024-06-04 07:04贾梦傅广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

贾梦 傅广宛

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要内涵。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信息饱和”可能诱发消极情绪,“信息茧房”易导致沟通障碍,舆情事件或会造成心理波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存在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经验不足等问题。要健全“四方面尽责”协同机制,完善“四环节衔接”工作格局,统筹“五项建设”,坚持“五育并举”,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2-008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随着新技术的兴盛,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和交流工具,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少影响。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引导干预,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人口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

一、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价值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储备力量,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而其心理状况也将影响未来成长。因此,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现实要求。

(一)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长本领才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把个人成长和奋斗融入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中,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因此,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是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

(二)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知识传承、科技进步,更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是否能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是高校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目光不能总是盯着花园里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墙角处不起眼的苔花。”[2]因此,我们既要从宏观层面上认识心理健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条件,也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情况,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是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既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也将成长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既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因素。[3]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在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助于高校学生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心理。“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关爱、父母的人格特征、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成长期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高压力等心理疾病的最直接因素之一”。[4]家庭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高校学生人格心理和行为选择必然呈现其家庭的气质,也必然反射到家庭环境之中。因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稳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和潜在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思维、观念、管理等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效果的便捷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心智发育处于高峰期的高校学生来说,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以及“放大效应”,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

(一)“信息饱和”可能诱发消极情绪

面对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高校学生如果自律意识不强、学校管理不严,可能会在“信息饱和”中迷失自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甚至出现新媒体“瘾”。新媒体的冲击还有可能诱发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甚至造成少数学生形成自卑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二)“信息茧房”或会导致沟通障碍

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同学以及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作息,部分高校学生会产生不适情绪,甚至会造成社交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容易受困于“信息茧房”,降低对新事物新情况的包容度。有时学生之间会因沟通不畅而引发冲突,进而引发心理障碍。这些问题的起因、表现形式、后果各不相同,无疑会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放大效应”。

(三)舆情事件造成心理波动

高校学生群体数量大、类型多、层次差异大,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人处世的经验较少,抗压能力不够强。在面对一些社交冲突或者学习引发的网络舆论事件时,他们的心理会遭受强烈的冲击而束手无策。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高校学生既存在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老问题,还存在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新情况,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些不足。

(一)对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

不少高校面对各种考核指标的压力,把主要精力和重点工作放在教学科研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关注不够。有些高校还未从战略的高度和人民满意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践中,部分高校、院系和工作人员主动性不足,未能深入一线明察实情、掌握动态,未能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多为被动辅助,主动干预意识较为薄弱,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多数是在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前往咨询室寻求帮助时才能发挥引导作用”,[5]这会导致工作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另外,部分高校未能跟上新形势,难以准确掌握新环境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如“疫情后大学生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呈增长趋势,并且先前存在较差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最大程度预测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变化”。[6]分析研判的滞后会导致心理健康工作未能跟上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以及高校学生心态变化的新情况。

(二)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且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心理咨询师总体供不应求,资源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推动。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够丰富、内容较为单一。部分高校未能主动谋划、系统规划心理健康课程,未能将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丰富实践有机贯通起来。学生难以获得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效果,遇到问题时往往也难以自我调节。二是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配给不足、不均衡。据统计,2023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有4430万,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量可想而知。有些高校辦学资源有限,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投入不足。一些高校在校内配置了心理咨询师,但未能延伸至院系。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发展的形势、学生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三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协同效应不明显。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牵涉面广,需要院系、职能部门等多方协同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形成合力。

(三)心理健康干预经验能力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形式多样,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性极强、时效性要求高。在实践中,一方面,部分高校未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级分类处置,抓工作失之于笼统,难以精准发力、对症施策;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由辅导员承担,任务量大、压力大。因此,辅导员很少能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干预方面的实务,在面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难以进行有效预警、精准研判和及时化解。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要从体制机制着眼,强化多方主体责任,还要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着手,推动高校学生自觉学好用好心理学相关知识,主动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一)健全“四方面尽责”协同机制,共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要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教育和心理关怀指导优势。家长要主动协助学校教育,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注重家庭建设,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社会相关部门要有效支持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环境,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要强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责任,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市、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统筹政策与制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四方面尽责”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和协同机制。

(二)完善“四环节衔接”工作格局,守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要强化系统思维,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统筹推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个环节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开设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心理调适等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在日常管理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研制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与支持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室硬件和软件建设,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统筹“五项建设”,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五大要素。要科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供包括人财物在内的条件保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好量和质的问题。要按国家规定足额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畅通教师发展渠道,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结合我国学生心理实际,组织编好心理健康教材,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注意心理健康融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设有心理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建设,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和咨询能力。

(四)坚持“五育并举”,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育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和谐人际关系。以智慧心,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文化学习之中。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培养坚韧和毅力,勇气和胆略,锻造战胜困难的品质。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6.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2.

[3]周丽,赖文,廖雪萍等.医学生心理资本與家庭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7(4).

[4]杨浦,吴思琪,游利平等.原生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症状的调查[J].心理月刊,2021(13).

[5]蒋小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措施分析[J].教书育人,2024(3).

[6]汤思尧,马子杰,陈熔宁等.中国大学生焦虑与无法忍受不确定的纵向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4(2).

(责任编辑:何爱云)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Value,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

JIA ME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sound moral grounding, intellectual ability, physical vigor, aesthetic sensibility and work skills, mental health constitutes a vital aspect for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more high-caliber talent. The rapid advance of new media has induce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saturation” may trigger negative emotions, “information cocoons” may result i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public opinion events may cause psychological crises. Moreover,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flawed working mechanisms, and inadequate experience also influence the mental health initiative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it is imperative to enhance the coordinated mechanism of “four aspects of responsibility”, refine the working framework of “four linking procedure “, and harmonize the “five constructions” ,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ive educations simultaneously”, and safeguard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while fostering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