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莹 黄郑亮
[摘 要] 管理的扁平化、教育模式的灵活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以及学校空间的开放化等特征决定了未来学校建设的前瞻性与挑战性。基于这些治理特征,我国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主体的角色嬗变、制度的优化与完善、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以及技术的更迭与完善等方面。推动未来学校建设人人有责,应从提升多主体治理能力、增强多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完善未来学校制度建设以及探讨未来学校治理标准等方面予以展开。
[关键词] 未来学校;治理特征;治理能力;主体交流;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008-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02
开展未来学校治理研究,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下问题:一是“未来学校”中的“未来”如何定义?未来是一个相对概念,本研究中的“未来”特指通过我们的努力而造就的未来,亦指因技术变革的加速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未来。可以说,未来学校既是我们所能创造的,也是具有一定不可测性与未知性的。二是未来“学校治理”究竟治理什么?根据学校治理的定义以及本研究的立意,未来学校治理是指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利益者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参与学校各项事务与决策的过程[1]。教育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主体。因此,未来学校治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笔者基于传统与当下我国学校现代化的进程以及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探析未来学校治理的特点,从现实出发提出未来学校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治理视角下未来学校的特征
探讨未来学校治理,有必要明确教育治理视角下未来学校的本质特征。对于未来学校特征的探讨,我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当前学校办学的基本现实出发探测未来学校的根本特征,主要是从学校管理、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学校空间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与描述未来学校的特征。通过与传统学校办学模式的比较,笔者总结出未来学校治理可能出现的特征(见表1)。
(一)学校管理扁平化:从层级管理到多元共治
学校治理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我国教育领域内,不仅开展了许多关于学校治理的理论研究,亦有众多的学校开展了学校治理实践,形成了不可胜数的鲜活学校治理案例。有学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应逐渐走向学校治理,改变传统学校管理中线性的由上至下的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共治的局面。迈向未来的学校是学校治理的结果,要体现出学校治理的特征与意味。然而,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首要的是学校管理的扁平化。当前传统的由上至下的线性管理方式已然不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要求,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未来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必然是多样且高效的,而多样且高效的前提在于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能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办学当中来,进而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缩小办学成本。因此,未来学校治理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处理学校管理事务需要上级领导的层层批示与批准,而将是多元共治的样态——不同主体都能就某些具体事件与决定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也意味着学校管理者应进一步下放权力,赋予并创造教师、学生等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力与条件等,逐步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二)教育模式灵活化:从固定统一到灵活便捷
教育治理强调效率,而为了达成这个效率,学校需作出一系列變革。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其治理涉及、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方式、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等。未来学校的教育模式将呈现出从固定统一转向灵活便捷的特征。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按照统一的年龄入学,学习统一的课本知识,教师也被要求讲授统一的课程与教材等。关于未来学习和未来课程,朱永新教授提出“未来学习中心”的概念,认为未来的学习中心会取代今天的学校。在这个未来学习中心展开的学习没有固定教室,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未来的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和上课时间,也没有固定的课程[2]。
未来学习的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这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均具有个性化与灵活性的特征。未来学校是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这为未来学校教育模式的灵活变动提供了可能。学校教育模式的灵活化意味着未来学习不需要发生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段;未来的“教”未必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展开的,也不必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与阶段,而是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灵活变更的。并且,未来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教室等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只要有学习行为发生的条件就可据其实现学习。搜集资料与阅读书籍也不必去图书馆,可以随手就能“找到”一本可用的书,抑或可以使用VR/AR技术探索更加梦幻与丰富的知识世界,充分实现“就地取用”的方便性。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未来教育模式变革走向多元化、便捷化。
(三)人才培养个性化:从统一灌输到专属定制
“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各类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3]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落脚点,也是核心阵地,学校治理应聚焦在培养未来人才上。学校教育始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的重任。从现实看未来,已有学者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泯灭了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施行的是统一灌输的方式,所有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都是统一的,如传统学校有固定的课程与教材、有固定的教学时间等。也有人分析解读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我们当前正处于学校教育发展的4.0阶段,未来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体制等都将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发生变革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未来人才的培养将是专属定制的极具个性色彩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被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追踪,进而基于学生的数字化画像,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偏好以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每位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方案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也是专属于其自身的方案。这能有效地破除传统学校中千篇一律的统一育人方式,每位学生的学习特长与天赋都更易于被发现,并且也更能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与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培养更具精准性与个性化,能够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四)学校空间开放化:从相对封闭到开放融通
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而言,学校空间治理也是未来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未来学校空间如何变、变成什么样,都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探索。未来学校空间是开放的,是与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国内外对未来学校空间、未来学习空间展开了相当丰富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基本可以达成的共识是:未来学校空间必将发生改变——从当前封闭式割裂的学校空间转变为开放的、融通联结的学校空间。一方面,是打通学校与社会外界的隔绝状态,校园环境是开放的,是与社会紧密联结的空间;另一方面,未来学习空间将不再仅仅是现实的物理学习空间(学校的建筑,如教室、图书馆、咖啡馆等),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空间(由信息技术加持的若干个网络学习平台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组成的虚拟学习空间),未来学习空间不再仅仅是正式的学习空间,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两者是共存的,共同组成了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当前的学校空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联系较少,家长及社区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与平台有限,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对未来人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学校空间必然会由封闭转变为开放。这不仅仅是学校空间与外界空间上的联结,也是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外界的融通与渗透。
(五)人际关系亲密化:从独立疏离到民主合作
从教育治理的内涵来看,教育治理的特点之一是民主。褚宏启教授提出以教育民主促进教育自由的主张,认为教育民主包括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度,是管理团队集体决策的制度,是相关教育管理信息广泛公开与监督的制度[4]。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决策制度、团队集团决策制度还是教育管理信息公开与监督制度,都要求有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主体的广泛参与,是体现在参与学校治理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上的民主。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精神时时刻刻地存在且贯穿于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建设的过程之中,即学校领导十分尊重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利益攸关方的意愿与想法,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同时治理各主体也可以通过教代会、班委会等多种途径自由表达想法与意见。
在传统学校管理中,存在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不多、程度不深以及参与平台有限、多主体间的互动缺失等问题,多主体间的关系较为疏离与陌生,尤其体现在不同学校、不同主体之间。因此,未来学校治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从“独立疏离”转变为“民主合作”是必然的,也是未来学校治理的客观要求。未来学校治理是民主的治理、自主的治理,是需要多主体基于相互理解与信任进行互动与合作达成的治理,这使未来学校治理中的人际关系逐渐走向亲密化。
未来学习方式与类型的变化也促使未来人际关系逐渐走向亲密化,更加注重多主体间的合作。未来学习是项目式学习,如有学者提出了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策略 ——在项目式学习中仅仅依赖教材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信任[5]。由此可见,促进项目式学习取得有效成果,需进一步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项目式学习在多主体间的互动合作与配合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点
未来学校的治理需要不同治理主体的角色发生转变。未来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不仅在数量上发生了改变,而且角色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未来学校治理过程中,治理制度的建設与优化也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无论是未来学校治理的课程治理还是管理治理,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因此“以人为本”是未来学校治理的根本特征与要点。未来学校治理始终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进行的,意味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也将是未来学校治理的关键点。
(一)角色嬗变:转变角色以顺应未来学校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学校治理情境,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与明确的是未来学校治理主体的多样化,关注治理主体角色的转变。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来看,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学校治理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学校、社区、教师等多主体的角色,管办评分离实际上转变的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而在未来学校治理中,政府的治理角色必将产生变化。有学者认为未来学校政府是裁判员和采购员,即认定合格的学习中心,采购培训机构的公共服务;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采购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等[6]。从这个维度上来看,未来学校治理中政府是服务者的角色。
不仅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未来学校治理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朱永新教授认为,未来教师的选拔将是“能者为师”,体现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美好局面。教师不再是由当前的持教师资格证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来担任,而是只要有能力,甚至在某一些方面强于他人、值得他人借鉴与学习的人就能成为教师,破除了身份、层级、阶级等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元宇宙理念等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都迫使教师角色发生变革,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素材的提供者。教师不再做一些重复机械的教学工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如何组织教材与安排教学过程上,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未来学校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取教师的传导与讲授,而是学习的主导者,善于根据自我需求自主地寻找学习资料,并加以理解与消化,即任何学习行为都是基于需求自主发生的,是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主导者。参与未来学校治理的主体,如政府、学校、社区以及家长、学生等都将在未来学校治理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与任务,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角色以顺应未来学校的变化与发展。
(二)制度优化:形成契约以规范、保障未来学校治理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学校从管理迈向治理需要不断地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同理,未来学校治理也同样需要不断地制订与完善相关治理制度。从教育治理的角度而言,学校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的目的在于规范与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范围,以便于规范地进行学校治理;为治理行为的规范性给出参考与借鉴,当治理主体不清楚自身的权责范围或不清楚该如何进行治理时,可参考相关政策制度。未来学校治理制度建设的作用较之于传统的学校治理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治理主体的角色与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治理的重心、侧重点、手段与方法等都随之产生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与不同,使得未来学校治理制度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不仅要为治理的多主体提供制度支撑,也要促进多治理主体间形成契约与默契,能在日常的学校治理过程中达成共识,进而提升治理效率。
(三)以人为本:培养未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未来学校的形态将发生诸多变化,如未来学校的教育模式逐渐从“固定统一”转变为“灵活便捷”,未来学习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融通等。除了这些形态变化之外,未来学校的课程教学也不再是统一授课,而是打破传统学校的班级授课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这些变化始终是围绕“以人为本”展开的。这里的“人”特指学习者。迈向未来学校的学习者不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是指需要向他人学习与借鉴的所有学习者。未来学校治理中的“以人为本”有其特定内涵:一是任何形式变化的宗旨都在于有效促进学习者更高效的学习,例如未来学习空间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是相互连接的,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灵活地转变空间结构;二是从更深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未来学校的形态与架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未来学习者应及时地习得一些关键能力以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未来学校治理更加强调与注重的是学习者独立自主思考、善于与他人共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学校治理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四)技术更迭:更新技术以支撑未来学校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指出,未来学习空间构建物理上的变化需要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之风,从起初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探讨教师的未来角色变化,到元宇宙以及近段时间爆火的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等,表明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预示着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容小觑。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凭借VR/AR技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可以基于数字画像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学校可以基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等。然而,随着学校环境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的更新以及未来学习与教学的变化,未来信息技术也要不断地更新与更迭以持续支撑未来学校的发展。例如,未来学习空间是灵活开放的,不同学习空间的灵活转换以及衔接等都要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下来完成;未来学习空间中的桌椅将是可以随意移动的,甚至可以随时调节温度、高度等以提升学习者的舒适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这都对技术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如,一直以来都在谈论但尚未解决的学生伦理问题,有学校通过采用让学生佩戴摄像头设备以监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但这仍不能消除伦理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如何从技术本身进行完善与更新以全面支撑未来学校的发展是未来学校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学校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多主体治理能力以应对未来学校的复杂治理情境
面向未来学校治理,未来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将是多元化的,参与治理主体的角色不仅要发生改变,其治理能力也要得到充分的提升。多主体的治理能力决定了治理的效益。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念,奠定了国家治理的走向。在学校治理中,提升多主体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样重要。未来学校治理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未来学校治理的主体逐渐多元化,学校和治理主体应针对复杂的治理情境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升多主体的治理能力是处理和应对治理情境的关键条件,涉及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例如,在未来学校治理过程中,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常见的,但由于不同教师的做事风格以及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不同,面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看法。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境,治理主体应促进高效的沟通互动,这对治理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又如,未来学习将是项目式学习,是不同学习者通过共同协作、讨论等过程或环节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必然出现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治理主体应有较强的协调与确认能力。笔者认为,提升多主体治理能力首先需要上级领导部门简政放权,让更多的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其次,学校和社区层面应为多主体治理搭建更为多元化的平台,让治理能力有发挥的机会与空间;最后,应构建完善的治理能力监测与评价机制,及时跟踪与反馈多主体治理能力的提升情况,以尽快解决新问题、提升治理的质效。
(二)增强交流互动以提高多主体间的信任与理解
在建设未来学校的视域下,无论是未来学习还是未来人际交往,都需要多主体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鉴于当前多主体间信任感缺失、相互猜忌与怀疑等问题的存在,未来学校治理更应将提升多主体间的信任与理解作为重中之重。在迈向未来学校治理的路途上,已有学校或者教育集团开展了多形式、多维度的互动,为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与机会主要包括:校际间的评课赛课活动、教研活动以及集团层面的交流研讨、教代会等。尽管这些互动平台与交流机会有效促进了多主体间的信任与理解,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部分主体互动参与积极性不强、互动质效不高、互动流于形式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治理主体对学校治理的认识有偏差,态度漠然,导致互动形式单一、时间相对割裂与后期缺少追踪等现象。因此,学校和办学集团、社区层面应采取措施提高多主体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提升多主体参与治理的参与度;有效破除互动中的问题,提高互动的质效;加强互动活动的管理,在多主体参与活动之后定期组织开展交流研讨会,宣讲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内容等;创新创生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平台,为多主体参与治理提供多样化选择。
(三)完善未来学校治理制度以保障学校治理质效
构建与完善学校治理制度對于未来学校治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从当前的学校治理实践来看,已有许多的学校和教育集团制定了相应的治理保障制度,如浙江省杭州市K教育集团制定了教育集团章程、共享课程共建方案以及学生走校实施方案等;有学校出台了学校运行制度、教师与学生十大行为准则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明确了治理主体的权责范围,规范了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为多主体治理提供了参考与依据。但面向未来学校的治理,仅有这些规范性制度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已有的政策制度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多主体的治理范围与职责,对未来学校治理而言这些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规章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学校治理发展的需要。
未來学校治理的制度建设应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未来学校治理制度的针对性更强、作用对象更多。这意味着不仅有针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的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而且也有针对学生、家长、社区等主体的政策的出台,因此未来学校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制度建设内容应更具丰富性。二是未来学校治理制度的建设不仅强化与规范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而且也强调多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三是未来学校治理制度建设的重心应更多地落在未来学校治理的保障机制建设上,以加强未来学校治理的人员保障、组织保障以及技术保障等。
(四)完善未来学校治理评价标准以引领学校发展
以评促建即通过构建未来学校治理评价标准,对未来学校治理进行依标评价以达到加快未来学校发展的作用。我们也可从当前的教育变革中看出评价的重要性,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为加快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诸多学者展开了学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研发的“5E”标准等。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部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而OECD在2020年发布的《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中对未来学校描绘出了4种场景[8],引导我国掀起了关于未来学校的研究之风。然而,未来学校治理亦是助力未来学校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从已有研究来看,尚未发现关于未来学校治理评价的相关研究。未来学校研究本身就是超前的、充满想象力与前瞻性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对研究者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学校治理研究更是在未来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需要充分理解与把握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要有充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马欣.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11.
[2][6]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教育集团,2019.
[3]褚宏启,贾继娥.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及其作用互补[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1-7.
[4]褚宏启.以教育民主促教育自由[J].基础教育论坛,2015(17):4-5.
[5]李洪忠.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项目式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76-78.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
[8]顶思.OECD最新报告:未来学校的四种图景[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6179_111250_1704dc15201900u6nn.html,2020-09.
(责任编辑:刘新才)
Research on the Key and Practical Path of Future School Governance
YANG Xiaoying1, HUANG Zhengliang2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China;
2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804,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at management, flexible education mode, personalized talent training and open school space determine the forwardlooking and challenging future schoo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s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the key points of the future school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 are the role evolution of the governance subject, the optimiz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the embodim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nge and perfection of technology. It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school, 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the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ability, enhancing the multisubjec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perfecting the future schoo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ng the future school governance standards.
Key words: future school;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governance capacity; subject communica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