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欢
【摘要】 目的 探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运用综合性护理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并分析该护理模式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贵州航天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质量、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P<0.05),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mation,MMSE)评分更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各项心理状态评分更低(P<0.05),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运用综合性护理方式,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综合护理;护理质量;认知功能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9-0123-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4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许多患者在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发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昏迷。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认知功能障碍等,对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近年来,随着护理理念的更新,如何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能大大降低致残和死亡风险。综合护理基于患者的护理需求从多个方面实施干预内容,可确保患者获得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3]。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贵州航天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8~78岁,平均(63.46±4.55)岁。观察组男性
22例,女性18例;年龄50~72岁,平均(62.75±4.26)岁。2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贵州航天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躯体无其他严重病症。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入院后积极为患者开展各种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增强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在交流时应保持真诚的态度和温柔的语气,给予患者精神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内心诉求,了解其心中所想,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尽可能地满足其诉求。对于存在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者,需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注重家庭的作用,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多给予患者关怀和鼓励,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温暖,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2)健康教育。对于患者提出的康复问题等,护理人员需给予专业解答,告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预后及相关事项等,并为患者讲解已成功治疗的案例,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3)饮食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等情况,正常饮食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营养摄取不合理,无法为机体代谢及机能正常运作提供充足能量。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饮食护理,确保患者获取到充足的营养成分。(4)康复锻炼。急性脑梗死往往伴随较多并发症,且病程较长,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并合理把控训练强度,逐步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1.3 观察指标
护理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护理质量。评价项目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安全护理、病区管理,每个评价项目总分为10分,分值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2)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采用NIHS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总分为45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MMSE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3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高。(3)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评分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评价项目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生活质量评分范围为0~100分。(4)心理状态。对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以50分为界,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抑郁情绪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以53分为界,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5)护理满意度。通过医院自拟的调查问卷获取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对问卷中的调查选项进行打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2组NIHSS评分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2组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MMSE评分更高(P<0.05),见表2。
2.3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2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3。
2.4 2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护理前,2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2.5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发病时脑部极度缺氧和缺血有关。发病时脑细胞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营养而出现死亡,导致脑组织发生坏死、软化等情况[4]。该病发生后机体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障碍,包括神经及认知功能异常[5-6]。虽经过有效的临床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但遗留的各种不良状况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比如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等,还可能伴有肢体障碍等[7-8]。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较短,病情危重,护理时需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疗,顺利康复[9]。常规护理较为单一,无法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康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10-11]。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此类患者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与患者密切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从心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饮食等多方面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护理干预,进一步强化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使患者康复过程更顺利、安全,有效补充了常规护理无法覆盖的方面,因而护理质量相对更高。护理后,2组NIHSS评分数值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更低,2组MMSE评分数值均上升且观察组更高(P<0.05)。究其原因,开展综合护理模式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针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障碍状况,合理开展康复训练,使患者在锻炼过程中逐步恢复认知能力。各项护理工作实施后,对2组生活质量评分展开评估,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項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护理人员积极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健康知识,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掌握自我防护方法,并通过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使其各方面护理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改善了其身心状态,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护理后,2组心理状态各项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究其原因,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准确掌握其心理变化,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展开有效干预,患者经过心理疏导后,焦虑、抑郁情绪能够显著缓解,从而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护理后,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究其原因,患者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康复锻炼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服务,整体康复效果较好,身心状态也得到了良好改善,因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综合性护理方式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占小枚.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7):99-102.
[2] 张书敏.综合护理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6):172-174,178.
[3] 边利霞.综合护理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3):141-143.
[4] 李杰.全方位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9):1507-1508.
[5] 黄少曼,林育微,罗世炜.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机械取栓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185-188.
[6] 郝晓静,王纳,乔双.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研究,2023,31(3):184-187.
[7] 王翊.综合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中对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386-387.
[8] 吕红.对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229-230.
[9] 徐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7):244-245.
[10] 李佳,姜雪.细节化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负面情绪、康复情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8):161-163,198.
[11] 霍颖.肢体康复训练结合认知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肢体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3):353-356.
[12] 成丹丹.整体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1):194-195.
(编辑:郭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