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困境及应对举措的研究现状

2024-06-04 15:14:49刘颖孟娜肖芳陈燚李冬艳
公关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应对举措五育融合教育

刘颖 孟娜 肖芳 陈燚 李冬艳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中医医学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与培训已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又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人才,有着质的飞跃。为顺应新时代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为国家、中医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本文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分析中医医学研究生当前存在的教育困境及原因,并提出若干的建议与应对举措,从而为改进和完善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全面提升中医医学研究生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五育融合;教育困境;应对举措

近年来,国家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紧随着中医事业发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受到国家重视。在2030战略部署建设背景下,强调中医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以传承发展中医事业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中医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育人目标,强调中医高校在临床、科研实践等人才培养中,应注重中医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2]。2020又提出推进“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五育融合”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方式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为国家及我国中医事业发展作出贡献[3]。

本文通过对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分析通过“五育融合”手段,提升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医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困境分析

教育部司长刘昌亚指出,2021年全国在读研究生共333.2万人次,“双一流” 建设高校在学研究生195.4万人,占全国58.7%[4]。再者,近年来,中医事业在国家与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各中医高校中医医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增加,中医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然成为教育改革讨论的热点。同时,随着中医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中医医学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5,6]。

(一)中医医学研究生入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从学生个体自我培养计划意识以及国家、中医事业的发展角度分析,探究中医医学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否满足国家、中医事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7]。纵观我国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体制执行情况,中医医学研究生在入学前科研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上暂未有形成系统管理方案。

(二)中医医学研究生能力评价与教育模式缺乏科学性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应顺应各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变化而不断调适、优化[8]。目前,我国中医医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学术成果,也缺乏对其系统的教学管理方案与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德、智、劳、体、美育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足,五育教育有待融合[9]。因此,培养具备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的综合型医学人才,提高医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10]。

(三)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效果与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不平衡

中医医学研究生想成为全能型人才,在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同时,还应取得一定的科研学术成果,再加上当下对中医医学研究生“四证合一”的要求,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研究显示[11],在中医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可作为教育的参考。

(四)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资源的获取渠道缺乏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资源短缺,资源平台使用效率低下及资源浪费等现象[12]。中医医学研究生对资源需求不仅局限在学术研究方面,还体现在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对资源的需求更加广泛。例如,学校研究院组织的科研工作汇报、科研讲座、科研研讨会、科研实践等活动严重缺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思维有待加强[13]。

(五)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在新医科教育背景下,中医医学研究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急需改革,课程设置问题突出[14]。课程设置面狭窄,当前,部分中医高校对中医医学研究生各模块理论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几门中医相关课程合并到一起学习的情况[15]。课程知识内容未与时俱进,有关文章显示[16],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的研究性、前沿性、综合性有所不足,且未实时更新。

二、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2018年,我国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医学教育的思想指南与实施路径在“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构架之下的体现[17]。2015年正式实施医学研究生与规培相衔接的培养方案,要求医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及医师资格证[18],使得中医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诸多困境。

(一)中医医学研究生双重身份难以兼顾

研究生的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的,并非一种基础性的不分学科的教育[19]。同时,由于近年来“双轨制”的培养模式,中医医学研究生无足够时间投入到科研学习中,科研能力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20]。

(二)中医经典特色课程开设较少

中医类高校应适当增加中医经典特色及科研课程的课时数;中医经典理论是建立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它在总结古代各名医对各疾病的辨证论治经验的基础上,又历经了我国数千年来各医家临床的实践和检验,是提高临床能力及各类临床疑难问题处理的基石,同时也是传承我国中医文化的必经之路[21]。

(三)中医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首先,中医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亲戚朋友、学生自我教育三种形式,仅通过三种形式实现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不仅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机制。其次,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学习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职业选择功利化的现象。

三、“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一)重视“五育”融合理念,把控自身全面发展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所以,中医医学研究生在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品德修养、自身审美及人文素养品质的提升。

(二)中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提升路径

1.“德育”,筑牢中医思想理念

立人先立德,育人先铸魂。高校德育主要从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教育,德育工作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2.“智育”,培养科研能力

中医医学研究生群体大部分导师临床工作繁忙,因此,中医院校中医学研究生多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科研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以培养科研思维作为科研学习的“灵魂”和“动力”,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思政觉悟。

3.“体育”,强健体魄,蓄锐精力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将“劳育”纳入教育方针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可通过特定的劳动课程以及丰富校内外劳动活动等培养中医医学研究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

4.“美育”,关注心理健康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也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重视美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为国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努力,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美育工作。

5.“劳育”,淬炼顽强的意志力

中医医学研究生面对学业与临床实践的双重压力,应该具备更顽强的意志力。中医高校可以依托社会力量及院校力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实习、社会实践提高其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劳动知识技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结语

中医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事关我国国家及社会事业的发展,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育人格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我国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目前还存在培养方案不合理、考核体系不完善等诸多不足,困境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学校应推进“五育融合”模式的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五育融合” 的创造性转化,进而有效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五育融合”教育模式在中医医学研究生教育研究讨论中处于初步阶段,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中医高校应用与推广及深入探析。

参考文献:

[1]周荣易,马丙祥,任献青,等.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4(04):107-111.

[2]岳文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J].甘肃教育,2019,(23):12-13.

[3]兰甜甜.“五育融合”视域下教育体系构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1):15-18.

[4]毕正宇,谢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学园,2023,16(09):67-71.

[5]周健明.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J].中医教育,2023,42(01):48-51.

[6]李定祥,唐燕萍,陈聪,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05):108-111.

[7]赵崇云,林楠,尉新明,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浅析[J].山西青年,2021,(06):73-74.

[8]黄睿彦.“双一流”建设中大学课程设置嬗变与优化案例研究[J].藥学教育,2023,39(02):36-40.

[9]程序.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新机制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164-167.

[10]徐晓莉.新时期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2,35(12):1233-1236.

[11]鲍陶陶,方朝晖,程若东,等.中医内分泌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医专学报,2022,21(5):105-107.

[12]张学敏,赵国栋.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2003—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的供给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6):59-77.

[13]刘光华,吴振起,谷松.“经典-临床-科研”三位一体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08):100-102.

[14]林雪娟,黄琰钰,高雅,等.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0):150-152.

[15]田原,常兴,颜培正.中医传统经典文化视阈下的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8,15(35):165-168.

[16]岳彩玲,颜超.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1-3.

[17]王旭,崔轶凡.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体系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8(01):150-152.

[18]凌必时,马鸿斌,金华.培养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2):177-180.

[19]刘光伟,于艳卉,李文京,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4):57-60.

[20]何洋,唐军,屈艺,等.浅谈“双轨制”下儿科临床专业型硕士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1):30-32.

[21]周丽雅,邹汶珊.基于经典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模式新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7):20-22.

(作者单位: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应对举措五育融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中小学管理(2019年7期)2019-09-19 18:57:0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
财会学习(2016年23期)2017-01-07 18:35:33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