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江
摘 要:新课标已将“信息技术”课程正式更名为“信息科技”,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凸显了其重要性。然而,当前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剖析现存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确保课程能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信息科技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信息科技;基础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2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全新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新课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指引方向,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若干具体执行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中将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名称调整为“信息科技”,并将其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体系中一门独立的科目,覆盖1~9年级的全部学段。这一重大变革对每位教师而言,都需深入研读,审慎思考,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新课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科技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这涵盖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关键方面。
信息意识指的是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和对信息价值的鉴别力。计算思维则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则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择适合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信息社会责任则强调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道德准则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责任。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与探究技能。同时,该课程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德育融入其中,以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因此,信息科技课程并非仅限于教授信息技术软件操作的单一学科,同时,还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教育职责与使命。
二、新课标下基础教育信息科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科技课程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弱势地位
信息科技课程在课程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尽管很多学校从小学至初中均按规定开设了充足的信息科技课程,但其被其他科目挤占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部分初中生反映,他们在小学期间从未上过信息科技课程,也未曾接触过电脑,信息科技课程的时间被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主要科目所占据。此外,教授信息科技的教师质量同样令人担忧。在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负责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师往往是兼职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这些教师的课程内容随意,甚至出现放任学生玩游戏的情况。这些现象均反映出从学校到教师层面,对信息科技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偏重实践操作
部分学生反映信息技术课程过于偏重于软件操作教学,如文字录入、Office软件的学习与操作、视频剪辑、PS和Flash等。然而,这些技能并非信息科技素养教育的核心所在。单纯以技术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更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将原本偏重于实践操作和知识点传授的信息技术课程,转变为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和素养培养的信息科技课程。
(三)课堂教学总体较为死板,不够灵活
目前,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过程大致为教师演示、布置任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以及成果展示。但信息课堂的硬件设施与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此外,学生群体的复杂性亦不容忽视,由于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呈现显著分层,在一个班级中,有学生自幼便接触信息课程,亦有学生仅擅长游戏操作,甚至存在因智能手机普及而未曾接触电脑的学生。在此情境下,采用一概而论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甚至可能事倍功半。
三、新课标下基础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改进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科技课程长期以来受到的忽视,固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其中,信息科技教师自身的态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部分教师可能认为此课程为可有可无,备课不深入,课堂教学缺乏规范性,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学目的仅限于应付考试。为了推进新课标的实施,信息科技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全面理解课程目标,持续提升个人教学理论水平。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予以足够的重视,进而引导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及家长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与班主任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课堂情况,以强烈的责任心确保课程的正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和学生状态的观察,课后与班主任共同探讨班级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校提议提升对信息科技课的重视程度。若信息科技教师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对其他相关问题置若罔闻,甚至在课程被侵占、学生旷课等情况下仍无动于衷,那么该课程将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优化课堂教学,并科学安排教学任务和拓展训练。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缺乏重视,部分原因在于课堂内容单调乏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避免课堂偏离教学主题,沦为纯粹的娱乐活动,还能提升信息科技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和投入。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
目前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设计得当,难易适中,既具有时代感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然而,在内容编排上,教材对电脑操作和软件使用的介绍占比较大,相对而言,对信息科技的理论知识、特点及其重要性等方面的探讨显得不足。这种偏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可能导致学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全面的信息知识学习,从而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无法增强学生在信息社會中的责任感。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当进行有机取舍,合理利用教材资源,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着重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和打字等,但这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因此,在教授这一单元时,教师有必要融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信息的基本要素,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更深层次的知识。例如,通过介绍现代信息的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可处理性和传递性等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更加明确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将其视为学习打字的课程。随着教材的更新,教师还应持续探索如何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还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积极履行信息社会责任。为此,课堂教学内容需从单纯的应用技能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融入德育元素,以满足未来的教育期望。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相对稳定,其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通过布置实际操作任务来巩固学生的技能,通过讲评和总结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和改变,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1. 创设真实情境,构建跨学科主题
创设真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情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深思,还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智慧。新课标强调真实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巧妙地将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综合思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学会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查询网络信息”这一课题为例,当面临甲流高发期时,教师可以结合传染病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如“什么是甲流?甲流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防控?”学生通过自主寻求答案,并学会如何在网上检索、下载和保存信息,不仅掌握了健康知识,还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知识技能的有效转化。
2. 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采纳任务驱动教学法,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并在课堂上更多地从理论层面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学生应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信息科技基础。所设定的任务应既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给予学生足够自主权的同时,教师应掌握课堂节奏,确保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自主探究。
以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Microsoft Office Word软件教学为例,教师在教授基础编辑和修改技巧后,可为学生提供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和相应的图片素材。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审美观念,完善文章内容,并设计成适合在校报上刊登的专栏。完成后,学生互评,教师也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机思维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这种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有深度的学习。
3. 利用微课实现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群体存在层次差异,特别是在信息科技课程的掌握程度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若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采用统一标准,则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均衡。为此,借助微课进行差异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需求,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稳步提升知识掌握水平,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知识点的分布和难易程度,精心制作微课资源,以供学生学习。此举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 加强协作学习
当面对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PPT软件应用时,教师分发相关素材,并设定清晰的任务目标。学生团队应独立探索并完成这些任务。在确保任务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教师在PPT制作的细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避免过度干涉。此举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组成员间的自发性讨论。课程完成后,各小组之间应互相评价,共同发掘不足并欣赏亮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密切观察各团队的进度,通过适时提问和纠正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并逐步深化学生对自主学习内容的理解。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利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课程已然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互补、协同发展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准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不断深入探索学科间融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必须深刻认识信息科技课程所承载的重要使命,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确保每一位学生在信息科技课堂上都能获得实质性的收获,进而提升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得以深入实施并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陈道斌.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2023(34):19-21.
[2]梁一卿.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科技信息化教学研究[J].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1):13-15.
[3]張媛. 基于信息科技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创设探究[J]. 中学课程资源,2023,19(10):21-23.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