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内蒙古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06-04 03:32赵海东
北方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内蒙古

赵海东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趋势,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赛道。内蒙古在能源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新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从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视角审视发展新能源产业,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内蒙古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性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内蒙古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一、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到,“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其中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生产力的质态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会不断产生新质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热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力”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网力”革命,都不断产生颠覆性的生产力,当下正处在以数智化为特征的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关键时期。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对国家命运、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是这一轮技术浪潮的核心国家,这些国家都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驱动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2018-2021年,美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速高达9.3%,远高于2008-2017年的4.1%。我国研发投入近年来也快速增长,2012-2022 年,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上位列第13位。虽然我国研发支出投入不及美国、日本、英国,但我国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与美国、日本、英国投入的差距在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研发经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2年突破3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经济体,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基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3%。

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颠覆性科技创新、符合新发展理念、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增长理论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投入是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边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路径。全要素生产率(TFP)可以被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两部分,前者源自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后者则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只具有水平效应,不具有增长效应。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具有长期增长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鍵。1978-2020年TFP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6.6%,2013-2020 年TFP 的平均贡献率降至25%左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所弱化。随着我国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投资回报率水平降低,亟需通过深化技术创新,推动新型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其高度渗透性作用,通过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嵌入和全方位渗透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1960至2008年,全球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其他大多数经济体则出现了经济停滞或倒退的现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国家成功的关键。

二、以数字化和绿色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到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工业乃至房地产和基建等的转变过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2019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2020年美国商务部发布的《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欧盟公布的《欧洲新工业战略》都把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变革的重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下一阶段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被视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革新诱发的能源互联网革命。从能源角度看,以智能AI驱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需要更加安全、稳定、可靠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基础支撑。OpenAI 创始人Altman 在2024 年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智能算力与能源将成为未来世界两大基础货币,高耗能的人工智能行业有可能引起一轮能源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人口基数与市场空间的规模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体制与政策优势和数据资源禀赋优势。在需求端,超大规模市场能促进数据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放大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在供给端,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最大化发挥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构筑数字产业竞争新优势。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15.9%,连续11年显著高于GDP增速。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 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86%,预计到2030 年占比将达到59.7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在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依赖人工智能大模型计算、5G 高速通信等技术驱动,大型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规模将迅速爆发,均以电力作为直接能源,未来电力需求将不可限量。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为0.27万亿千瓦时,占用电总量的3.13%,据测算,到2030 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约1.27 万亿千瓦时,占中国总用电量的比重为9.8%,到2035 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约2.9 万亿千瓦时,占中国总用电量的比重为17.57%。

三、把新能源作为内蒙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

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在新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为5.2%,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7.2亿吨标准煤,增速为5.7%,高于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未来一个时期能源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我国能源自给能力、能源储备能力和应对能源风险能力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快速发展,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36%,发电量占比达到12.4%。202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火电13.9亿千瓦,同比增长4.1%;水电4.2亿千瓦,同比增长1.8%;核电0.57亿千瓦,同比增长2.4%;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2019至2023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速每年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23年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三类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约为50.4%,超过火电装机占比(47.6%)。2023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5.7%,全社会用电量达92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能源消费量提升的同时,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2023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煤炭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石油上升0.4个百分点,天然气上升0.1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上升0.4个百分点。

内蒙古在能源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新能源资源储量丰富。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6.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2023年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近1700亿元,增长33%,比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8%高出近13个百分点。2021年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率先”“两超过”的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要超过火电装机,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量要超过火电发电量。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确定了“闯新路、进中游”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和经济体量的提升主要在工业,关键看能源产业,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的双重约束下,主要看新能源产业。因此,新能源产业肩负着实现“进中游”目标重要任务。从投资端看,内蒙古投资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投资增速在2019年后逐渐回升;从投资占比看,内蒙古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处于下降趋势,但依然高于全国水平。2022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58.6%。国家正在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新能源领域投资将继续增强,支撑投资增速并带动经济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鍵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内蒙古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摒弃简单的“挖煤卖煤,发电卖电”传统思路,从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视角审视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围绕新能源项目,积极发展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关联配套产业,持续扩大应用和消纳场景,以新能源建设带动新工业发展,实现能源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内蒙古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性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第1版).

[2]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4-03-06(第1版).

[3]郝思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02-20.

[4]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2).

[5]本报评论员.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N].光明日报,2024-03-06.

[6]马思遥.铸就强国基石 高质量发展绘蓝图[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4,(3).

[7]甄敬怡.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 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N].中国改革报,2024-03-20.

[8]李元丽.立足实业 科技赋能 立体推进[N].人民政协报,2022-10-25.

[9]汪春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未来产业的关键要素探究[J].商展经济,2024,(1).

[10]陈思伊.因地制宜 凝心聚力向“新”而行[N].昆明日报.2024-03-29.

[11]邱燕超.推动黑龙江参与松辽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华北工程[N].中国电力报,2024-03-13.

[12]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J].中国人才,2024-03-10.

[13]李志坚.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J].新湘评论,2023,(10).

[14]舟丹.我国能源领域现状[J].中外能源,2024,(4).

[15]莫非.让新型电力系统蓝图变实景[N].中国电力报,2024-03-10.

[16]李峥.赋能新质生产力[J].现代制造,2024,(2).

[17]本报评论员.牢牢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定不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N].国家电网报,2024-01-19.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内蒙古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