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时,有些人拿到肝功能检查报告单会陷入迷茫中。因为有些指标的名字读起来很拗口,也不懂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也有些人看到体检报告单上的数据异常,就觉得自己得了肝病。其实,肝功能检查报告异常不一定意味着是肝病;相反,指标全部正常也不代表肝脏就完全健康。因为肝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局部病变有时不能引起检查指标的异常。
在肝功能指标中,各项指标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组合起来可综合反映出肝脏的不同情况。下面我们就聊聊肝功能指标的分类和意义。
包括谷丙转氨酶(AI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肝脏检查的代表性指标。
一般而言,转氨酶水平升高就可能意味着肝病。当然,也不必太过惊慌,因为ALT的升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熬夜、喝酒及过度的体力劳动后,ALT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刚出生的小宝宝ALT水平也比较高。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不是肝病。
对多数肝脏疾病而言,AST的升高幅度一般小于ALT;但如若AST升幅超过ALT且持续升高,往往提示肝脏炎症损伤的慢性化和疾病进展;若ALT急剧升高,常常提示存在大量肝细胞坏死,其最常见的疾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亦可见于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但后者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抗体升高或铜代谢异常。急、慢性肝炎轻型以ALT的升高为主,AST/ALTlt;1;肝硬化、肝癌AST明显升高,AST/ALTgt;1;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通常lt;400单位/升(U/L),并且以AST升高为主;长期大量饮酒者,AST/ALTgt;2,提示酒精性肝病可能;AST/ALTgt;3更具有诊断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但不能用于准确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
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AIP)、y-谷氨酰转肽酶(GGT)和5’-核苷酸酶。
ALP和GGT升高是胆汁淤积早期最具特征性的血清学表现。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ALP升高、GGT正常,表明ALP来自骨骼或肠道;若二者均升高,表明ALP来自肝脏,提示肝胆系统存在疾病。
ALP受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较大。生理性ALP升高,常见于儿童生长期和妊娠中晚期;排除生理情况以及骨骼疾病、肿瘤可能后,血清ALP明显升高主要提示肝内、外胆汁淤积相关疾病。GGT升高提示肝脏疾病,尤其是胆道疾病。肝外胆汁淤积(由胆结石、胆管炎、胰头癌引起)和肝癌,GGT明显增高;急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活动期时GGT通常轻度升高;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非活动期GGT可见正常。
5’-核苷酸酶是一种碱性单磷酸酯酶,临床意义与ALP类似。胆管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或浸润性病变时,5’一核苷酸酶显著升高;活性大于正常值上限2~3倍时,对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有一定参考价值。
包括结合型胆红素(CB)和非结合型胆红素(UCB),二者之和为总胆红素(TB)。
血清中胆红素升高,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巩膜会发黄,可能是黄疸,如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清TB、CB、UCB、尿胆红素、尿胆原等,可鉴别溶血性疾病与肝胆疾病。其中UCB升高主要见于溶血性疾病和多种遗传性疾病(如CJilbert综合征),CB升高常提示肝胆疾病,大多数肝脏疾病患者CB和UCB均可升高。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胆碱酯(CHE)。
白蛋白的高低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和储备功能,也是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但由于其半衰期长,不能用于评估急性肝损伤。白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的相对性增高;白蛋白降低可能与肝功能异常、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有关;白蛋白lt;25克/升时提示预后不良。
前白蛋白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伤的灵敏指标。慢性中度以上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值倒置。病毒性、酒精性肝炎等前白蛋白约降低50%。
CHE活性降低主要表现在各种因肝细胞损害的肝脏疾病中,病情越严重患者血清胆碱酯活性越低。对肝病预后也有一定应用意义。
主要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IN)。
在众多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中,以HA的敏感性最高。急性肝炎时血清HA多正常;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肝脏代谢能力下降,HA清除减少,使血清HA水平升高,并且其升高水平与肝脏炎症或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应当注意的是,肝功能检测指标出现轻度的异常,需要排除患者在进行肝功能检查前是否饮酒、进食高脂食物或者服用某些药物等情况;同时,由于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较为复杂,临床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腹部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甚至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