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佳男
细分专科的快速发展,可凭借医院的深厚积淀,但最根本动能,是团队的凝心聚力,勇于创新和躬身实践。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探索诊疗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提高疾病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024年3月30日,中国眼淋巴瘤协作组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在京召开。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主任王亮表示,近年来,在魏文斌教授和王景文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同仁医院已在眼淋巴瘤领域展开了诸多探索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协作组成立后,将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传播并推广最新的规范化诊疗理念,提高眼科医生以及淋巴瘤专家对眼淋巴瘤的认识,共同推进临床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造福更多相关患者。
中国眼淋巴瘤协作组名誉组长由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和前血液科主任王景文担任,组长为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主任马建民和王亮,共有来自全国30余个省区市、近90名专家加入。
在王亮看来,得以牵头成立协作组,基于医院血液科、眼肿瘤科等多个学科多年深耕和紧密协作,是团队荣誉,也是医院近年践行“大专科、强综合”学科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王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主任
“近三年间,血液科获得了迅速发展。”王亮介绍,2021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血液科正式开诊,淋巴瘤诊疗中心同时成立。确立了以血液系统疾病综合诊治、教学为基础,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化疗为重点,头颈部淋巴瘤综合诊疗为特色的发展方向。
这一方向,基于全院战略。2021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二期启用,发展目标已升级为打造医教研防全面发展的区域医疗中心、疑难杂症会诊中心、医药健康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
“对很多眼科、耳鼻咽喉疑难疾病患者来说,北京可能是‘最后一站’。”王亮介绍,凭借医院130余年积淀的眼科、耳鼻咽喉等学科特长,北京同仁医院管理团队近年大力推进亚专科建设,积极促进多学科协作与联动,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地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危重患者。面对此类患者的期待,团队不断取得突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0年,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毕业后,王亮工作的第一站落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其后十余年间,专注于血液系统肿瘤,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他个人诊疗思维和技术不断提升。
2013年,尚为主治医师时,在发表的论文中,王亮提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GELOX方案。这一方案三年后被纳入NCCN(美国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后被推及世界各地,成功将NK/T细胞淋巴瘤治愈率从此前的48%提升到85%。
“深厚的底蕴,开放的平台,和谐的环境。”王亮介绍,这是吸引他加入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团队的重要原因。2020年,时值学科带头人更替过渡之际,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王亮正式加入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团队。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巨大的患者基数优势。”王亮解释,例如眼淋巴瘤患者,在年度诊疗人数上,美国尚不及北京同仁医院一家医院。见得多、做得多,自然在业界更有话语权。
历经近40年发展,北京同仁医院血液内科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级和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重点专科,聚焦于头颈部淋巴瘤综合诊疗,尤其是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等领域诊疗水平领先,业界知名。
“学科优势的养成,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杨磊,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自1999年大学毕业进入医院,从事内科血液病临床治疗至今已有20余年,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深受医院百年文化浸染,成长于数任科室带头人的言传身教。在她看来,血液科创建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奠基阶段,团队注重打牢基础,形成了浓厚医学人文氛围;第二个十年,依托医院耳鼻咽喉学科优势,逐渐开展MDT,找到了头颈部淋巴瘤治疗这一特色和方向;第三个十年期间,多项技术和疗法取得重要突破,诊疗能力步入全国前列;而自2020年至今,则是聚焦疑难,加大科研力度,对标国际。
“让每个人都有进步,不断放大个人品牌。”王亮介绍,近年来,北京同仁医院的学科发展战略,正从“强专科、小综合”向“强专科、大综合”方向迅速转变。基于这一背景,血液科当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医院核心管理团队的支持之下,结合淋巴瘤诊疗中心创建这一契机,打造并历练更有战斗力的人才梯队。
近三年间,在分层、分类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推动下,科室根据包括杨磊在内10名医生的诊疗专长,有针对性地推动其聚焦某一领域,制定具体方向和目标,同时加以科研资源扶持。现今,团队中所有青年医生均成长迅速,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科室现有医护28人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研究生学历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人才梯队正趋于完善。
团队凝心聚力,各有专长,这是打造优势学科的重要基础。
“此前埋头做临床,现在大家都能外出或在线上授课,向外传递同仁血液科和淋巴瘤治疗的声音了。”杨磊对过往三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深有感触。
致力于淋巴瘤的靶向免疫治疗及耐药机制探索,尤其是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眼附属器淋巴瘤及原发眼内淋巴瘤治疗,积极开展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等新药、新技术临床实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市局级科技项目近10项,发表血液系统相关论著近百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王亮和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及中华医学会年会、CSCO年会进行技术和理念分享,这是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年科室拿出的“成绩单”。
尽管已经取得系列成果,但王亮仍感觉没到松一口气的程度。他介绍,借助医院中心实验室平台,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达成更深入、更紧密合作,团队当下希望在医工结合,以及纳米机器人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多学科协作和紧密协同,是北京同仁医院近年间不断强化的重要工程,也是血液科多年延续的优良传统。自淋巴瘤诊疗中心成立之日起,血液科和多个关联科室之间的“绿色通道”被同步打通。
除了疾病诊疗,为患者带去医学人文关怀,也是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团队的优良传统(右一为杨磊)。
“在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一站式、更精准有效的诊疗服务的同时,也正将科室品牌和声誉传扬到更广范围。”王亮介绍,众所周知,淋巴瘤属于血液系统疾病。但问题在于,该疾病除了头发、指甲等一皮肤附属组织之外,人体其他部位均可发生,几乎覆盖除血液科之外,所有专科患者的血液相关问题。淋巴瘤诊疗中心成立不久,王亮便带团队去往多个兄弟科室,旨在进一步夯实多学科协作。当下,科室已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甲状腺头颈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相关内外科建立了更加高效、顺畅的协作机制。
杨磊以血液科与甲状腺头颈外科的联动为例,表明这一绿色通道如何令患者受益:因对病情不够了解,来院部分患有头颈外科肿瘤的患者,第一选择往往是甲状腺头颈外科。面对此类患者,甲状腺头颈外科的李立锋医生等人会建议其前往血液科。因为在血液科,患者将得到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杨磊强调,此类学科之间的协作,能更好地保障患者诊疗质量与安全,也与医院近年着力推进的“全院一张床”战略高度契合。
不止于院内学科之间的协作,近年来,王亮和团队亦强化了和国内外多家一流的血液肿瘤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在淋巴瘤患者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放疗及手术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协作,以此不断提升淋巴瘤患者的治愈率。科室近几年诊疗数据显示,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愈率已达到80%,国内领先。依托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团队的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检测,在MICM分型的指导下,还可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及冻存、治疗性血细胞去除术、血浆置换等先进诊疗技术。
“研究发病机制,更好地识别相关疾病,进行科学有序的治疗。”王亮介绍,中国眼淋巴瘤协作组接下来的工作之一,是群策群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眼淋巴瘤诊治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之二是提升行业,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对眼淋巴瘤疾病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打通基层和顶层医院的“绿色通道”,为广大患者带去更多福祉。
为来自偏远地区患者补齐住院费,与16岁患病女孩共情落泪,为躁动的淋巴瘤患者打安定做核磁……杨磊口中娓娓道来,在过往20余年工作过程中,她和同事在诊疗患者的一个个故事,一一印证了从“患者受益”这一角度出发,时刻保有“同理心”,持续推动学科精进,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方案,创造更加和谐的诊疗氛围,血液科团队承继近140年历史,北京同仁医院“精诚勤和”院训和优良传统,并不断演进的发展理念。
“让更多患者受益的重要工作还包括疾病科普。”2022年11月,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成立了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王亮成为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细胞治疗科普培训基地同时在北京同仁医院挂牌。近三年来,王亮先后率队前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百余家医疗机构指导血液科和药学部门建设;利用央视《健康之路》等媒体平台,打消百姓身心疑虑,更精准判断淋巴瘤、骨髓瘤等相关疾病。
“第四届同仁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高峰论坛即将召开。”王亮介绍,自2021年至今,该论坛已成功召开三届,有效助推了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在全国和行业中的影响力。谈及接下来几年内的目标,王亮表示,团队除了继续提升NK/T细胞淋巴瘤治疗能力外,还希望不断打破眼淋巴瘤治疗相关技术瓶颈;同时,在淋巴瘤细胞治疗领域,推进异体生物细胞免疫疗法,补齐自体及异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疾病短板,向国际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