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峰
[摘 要]“享学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站在体育“课中央”,赋予学生体育学练主动权。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想学”“享学”“向学”,不断提升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幸福指数”。在体育“享学课堂”上,学生悦己悦人,成己成人,在促进自我体育素养提升的同时,要促进他人的体育素养的发展,从而助推学生体育学练共同体的发展、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享学;体育“课中央”;核心素养
第八轮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这段时间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收获,也为一线教师建立了许多基本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就是其中之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已经在日常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且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解读。一个从事的是小学体育教学,相对于文化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学习既有着认知发展的任务,同时也有着技能培养的任务,同时还有着生理与心理健康教学的任务。要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将这些任务落到实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以生为本,且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来对以生为本进行更多的演绎。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尝试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提出“享学”的概念,以让学生真正站到体育课的中央。
所谓“享学”,是指“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科学的教学应当是能够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积极、向上的学练姿态,这样学生就容易进入享受学习的状态。与此同时,“享学课堂”还是一种“有温度的课堂”,作为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站在体育“课中央”,赋予学生体育学练主动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创,从而提升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幸福指数”。事实证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享学”,可以培育学生体育学练情感,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悅享生命。
一、想学:让学生在体育学练中快乐启航
建构“享学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体育学练内在需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体育学练动机,让学生“想学”。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学习兴趣,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沦落为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想学”,学生才会展开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从而焕发出一种“主体性的力量”。让学生想学,要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智趣并收”。
在学生体育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体验”为径,以“情感”为依托,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学练技能、技巧,更要让学生以强烈的积极性投入其中。比如,“耐久跑”的学练内容,历来让学生的学练感觉比较枯燥,并且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练情绪比较低迷。很多学生惧怕耐久跑,甚至在体育课堂上逃避耐久跑。为了让学生建构“享学课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耐久跑的兴趣,让学生从惧怕耐久跑转向喜欢耐久跑。为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耐久跑的意义、价值、作用等;另一方面,要培育学生耐久跑的兴趣,提升学生耐久跑的能力,让学生的耐久跑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诉求。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参加耐久跑,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耐久跑中的“高原效应”,挣脱“极点现象”;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围绕耐久跑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耐久跑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将耐久跑与游戏对接,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融入、到耐久跑体育学练之中。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诸如“你搬过来我运过去”“携手向前”等游戏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耐久跑的体育学练比赛。游戏与比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体育学练的外在兴趣;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体育学练的内在兴趣。当学生产生了体育学练兴趣,耐久跑活动之于学生就不仅仅是一种体育学练任务,而更是一种内在的体育学练需求。
学生的体育学练不应该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应当是积极、主动地行为。只有这样,体育学练才是积极的、有效的。教师要秉持学生视角,站在学生立场上,将学生的体育学练建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促发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泵”和创造性学习的“源”。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延伸,将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融入课堂。基于想学建构“享学课堂”,技能锻炼学生品质,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分享意识的形成。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延伸,将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融入课堂。从而不断引导学生的体育学练从低阶迈向高阶。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当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于快乐的状态时,学生就变得更加想学,想学既是一种学习动机,也是一种学习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让学生在体育情境中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内容,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入体育学习的状态。其实所谓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想学的心理,就是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这一点对于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有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师通常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谈到上体育课,学生就会兴高采烈,但是到了体育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表现出畏惧和回避的心理。这就说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也说明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真正想学,才是建构享学课堂的坚实基础。
对想学的认识,还可以从认知与情感角度来进行。笔者以为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形象,一定要能够从理论角度来认识体育教学。比如,从认知与情感两个角度来认识体育教学就是非常必要的,想学其实就对应着学生的动机,其属于认知领域,而享学和更多的带有情感体验,影响着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说体育学习离不开必要的学和练的话,那么要让学生在体育学练中快乐启航,就必须让学生从想学出发,用想学来奠定享学的基础。
二、享学:让学生在体育学练中快乐成长
学生的体育学练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成长,更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长。享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成人、成材。在学生体育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倾听许多的声音,把握学生体育学练的动态,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及时跟进、适度介入,助推学生的体育学练发展。要始终将学生放置于体育课堂的“正中央”。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学生体育学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分享知识、分享成功、分享美好,从而让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成为一种享学的过程。
“享学”不是个体性的享受,更包括群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在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形成彼此和谐交融的“我与你”的关系。由于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练必然存在着差异,因而教师更要对体育学练后进生予以一定的鼓励,要让体育学练先进生带动后进生,从而让学生能够抱团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体育学练是一个“共同体”的学练。比如,教学“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部分内容时,许多学生在学练中出现了系列问题,为此,笔者让学生组成“一对一”的互帮对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练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对于学练中发生的错误,让学生彼此之间善意提醒,公正评判。学生對于如何持球、如何传球、如何接球等细微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指导。合作性的学练,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友好的关系,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体育学练技能技巧。在“享学”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相应的问题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请教,去主动地学习没有学到位的动作。“小课堂,大舞台”“小合作,大改变”,“享学”课堂成为学生交换知识、智慧的课堂,成为学生彼此分享思想、知识、情感的课堂。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发展。
美国著名非指导性学习专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同样要创设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彼此建构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实践中,教师还要融入相关的体育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体育认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让学生置身于“享学课堂”上,学生能舒展自己的身体、解放自我的生命,能够展开自由的呼吸。这样的学习状态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安全的学习状态,指向学生的心理安全,当学生的心理感觉安全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将学习的内容与收获与他人分享,分享的学习状态则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识与体能、技能的把握。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享学,则更多的应当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体育技能习得之后的成就感,同时也包括建立在体育技能学习成就感基础上的情感满足。这两者叠加起来可以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的享学体验。这种体验应当与学生的直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面向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必要之举。因为只有学生在直觉体验中获得快乐感,才会有真正的享受感。这就是表现在小学生身上的认知特点,这一特点同样会体现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当教师在追求学生享学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让学生真正有享学的体验,而不是用自己一厢情愿的猜想去代替学生体育学习的事实。
三、向学:让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携手前行
“向学”可以理解为享学的更高境界。“想学”是学生体育学练前的一种样态,“享学”是学生体育学练中的一种样态,而“向学”则是学生在体育学练后的一种样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体育学练的内容进行适度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不断进阶,从而让学生不断“向学”。向学,让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携手前行。
向学,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制定近景性的学练目标,更要制定远景性的学练目标,要将学生的学练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将学生的学练目标定位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将学生的学练的基本价值取向、旨归定位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尤其对于体育学练的核心技术,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慢慢感受、体验、认知,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架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体育学练潜质,让学生通过体育学练解放、舒展自我的本质力量,让体育学练的过程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确证与表征的过程。比如,教学“跳绳”,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会了“单摇”“双摇”之后,对学生提出了花样跳绳的要求。相比较于单摇、双摇,花样跳绳的步法动作稍微复杂一些,但更有趣味性。因而,学生普遍地投入探索花样跳绳的学练中来。从“左右跳”到“前后跳”,从“交叉步”到“十字步”,从“跑步跳”到“行进间跳”,从“开合跳”到“绳中绳”等,学生逐步地学会了各种花样跳绳的动作。在学会的基础上,学生还积极、主动地追求快。向学,让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让学生的学练能动性、创造性增强,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通过向学,学生的体育学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练能力。
向学是学生内在心理愉悦体验的基础上,用更强的动机来表达目的性更强的体育学习期待。当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向学心理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动力。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让笔者形成了一个认识,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保持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不是体现在体育知识或技能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心理上,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用想学来激活自己的体育学习动机,用享学来放大自己的成就体验,用向学来激活更高水平的体育学习期待心理。这样的体育学习样态在笔者看来就是可持续的,就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
“享学课堂”顺应学生的天性,着眼于学生需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潜质、潜能,从而真正让学生站立在“课中央”。在学生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经历自享、分享、共享的过程。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创新的机会、空间赋予学生,促进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不断发掘自我潜质,让学生的体育学练变得富有深度、趣味。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的描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要素,这些要素的落地离不开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努力,自然也离不开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体验与心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学生经历想学、享学和想学,也能够铺设通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康庄大道。所以总体而言,在小学体育“享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做到悦己悦人,成己成人。要让学生在促进自我体育素养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人的体育素养的发展,从而助推学生体育学练共同体的发展、提升,进而推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养成。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 (07) :29-33.
[2]廖勇娟, 曹庆荣.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核心素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 25 (12) :120-121.
[3]陈爱国,殷恒婵,颜军.让孩子赢在体育课:脑科学研究对体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2):93-99.
[4]颜军,王源,陈爱国,马冬静.短时中等强度不同类型运动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4,35(06):94-100.
[5]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把握的关键与有效策略[J].体育学刊, 2017, 24 (06) :84-8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