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就得先把“积德义”的道理讲清楚。但只讲这个道理就显得过于生硬,对方从心理上不容易接受,所以魏征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使道理更加婉转。如开篇魏征先设置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才引出本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紧接着是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用喻在此一折,以否定形式对观点予以肯定,進一步强调观点。文章接下去进入第三层,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提出问题:“人君当神器之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同样是反说,但却大大深入了一步:不是“根不固”,而是“伐根”;不是“源不深”,而是“塞源”。这样用喻,并没有直接否定皇帝的做法,听来并不逆耳,但皇帝却可以读出文中对自己行为最为彻底的否定。
同样,魏征还以水可以载舟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君与臣的关系本来是很抽象的,但经魏征用舟与水的关系一比就很形象、很明白了,也使人深信不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君为舟民为水,人民可以拥戴有德之君,也可以推翻害民之王,因此为人君者必须以民为本,以国为重。这个比喻不但太宗曾拿来告诫自己的太子,将其作为治国的箴言,而且影响深远,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