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琪
甘连法,连续37年当选为基层人大代表,1987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他深耕食用菌栽培技术50余年,一生都扑在食用菌事业上。他还认真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有4项实用技术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奖和农业丰收奖。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很多人对甘连法都不陌生。他们中,有人感激他带领大家种植食用菌致富,有人敬佩他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办好事。
今年82岁的甘连法说:“履历光写在纸上没有用。人大代表是人民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我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即使退休了,我也要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甘连法出生在浙江东部滨海小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当时,战乱、饥荒、疾病随时可以夺取一个成年人的生命,更何况是一个婴儿。
“我出生时母亲患上了肺结核,坐月子时又吃不饱肚子,奶水很少。打小我就營养不良,瘦得像根芦柴棒,一家人为我的存活担惊受怕。”甘连法说,一直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太大改善,“小舅舅在私塾读过书,专门为我读书的事情来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说只有把书读好,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终,小舅舅说服了父母。那天,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晚上久久无法入睡,总在想象上学后的情形。”甘连法说。他的上学之路异常曲折。因为家境贫寒,为了帮家里干农活,他多次放弃升学机会,最后才磕磕绊绊地把书读完。
“毕业后,我从事了几年农业生产工作,那段时间的经历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利用自己的知识搞农业科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所有农民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甘连法说。从此,他与农业科研结缘一生。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甘连法就开始潜心研究食用菌。在没钱、没设备的情况下,他硬是在只有6平方米的宿舍的床底下,种出了一片片的蘑菇。他成功培育出了香菇、猴头菇、灵芝等菌种,入编《浙江省农业志》。
“当时农村条件艰苦,没有电,没有设备,我就因陋就简:没有电保温箱,就用煤油炉或者把热水装进盐水瓶,甚至用衣服和用身体焐热的被窝给菌种保温。”甘连法说。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培育出920菌种(赤霉素),有力地回击了很多人对他的质疑。
有了良好的开端,甘连法动力更大,钻劲更足,在食用菌栽培和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之后,他又研究出利用生料甘蔗渣在冬闲田上大面积栽培平菇、凤尾菇的技术并大力推广,仅台州市就有上万户农民用上了这一低成本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全国有54个地方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前来实地考察、学习。
“培育食用菌的历程实在是艰辛:有一次,在给煤油炉加油时,因油品质量问题发生火灾,扑救中,我的脸、手、脚多处被烧伤;资金极度困难的时候,我把妻子陪嫁的金银首饰都变卖了用于育种;遇到技术难题,我长途跋涉赴外地现场讨教;遭遇恶劣天气,我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奋力救灾。”回忆起种种过往,甘连法感叹,“一路走来,坎坷曲折,实属不易。但是不管困难多大、压力多重,我始终迎难而上。”
1978年,甘连法当选为基层人大代表,正式开启了他长达37年的人大代表履职之路。在这37年里,他既钻研、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又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多年前,台州市仙居县一位母亲找到甘连法,向他哭诉“家贫无力支持儿子上大学”。甘连法听后慷慨解囊。
甘连法热爱家乡、热心农村公益事业。30多年前,他带头集资,为家乡建造了两座33米长、4.5米宽的钢骨水泥的桥—“爱民桥”和“拥政桥”。
“我生长在农村,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是农民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在我心中,农民就是我最亲的人。”甘连法说,在他人大代表任职期间,每年都有不下500人次的农民来人来信向他反映困难和问题,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忙解决。
2003年8月,甘连法办理了退休手续。本可以在家享享清福了,但人们在食用菌种植上遇到问题时还是会来向他请教。这种时候,甘连法总是二话不说起身就去帮忙。
“我的事业起步于菌菇、成就于菌菇,我的劳模称号来自对菌菇事业的贡献,我当选为人大代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我在菌菇事业上的成就。我深知,菌菇事业是我一辈子无法割舍的追求。”甘连法说。由于食用菌栽培技术专业性强,管理工作一时无人接手,退休以后,他退休不退职,继续为种植食用菌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退休后,他还前往甘肃省定西市、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驻马店市等地,以及尼日利亚、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指导食用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