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向东
摘 要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认知,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判断应当成为认知中的铁律,其力量越坚强,越有助于学生在今后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表现出超强的判断力。“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真理,关键就在于其能够联系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当“实践”成为“标准”的时候,“真理”的面貌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科学认知 铁律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当下的高中生都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建立起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认知极为必要,对于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判断应成为认知中的铁律,其力量越坚强,越有助于学生在今后面对复杂问题的時候表现出超强的判断力。本文试从真理、实践、标准三个维度对本文作梳理,为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知助力。
一、何为真理
今天的高中生对与“真理”相关的问题仍然充满兴趣,他们纵使处在备考的状态下,也抑制不了寻求真理的热情。但对于何为真理,很多学生却没有细究,习惯了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常常深信权威,认为权威所说即为真理。这样的认知显然不足以支撑他们将来成为社会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借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优化学生的认知应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了前一天在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登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认同这一文章的价值,正是因为其后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人们革故鼎新、去伪存真的强大思想动力。今天的高中生对改革开放初期的风起云涌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当他们认为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实际上没有意识到改革开放发韧与发展的异常复杂性。
帮助学生理解“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某个真理,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真理的出现经历了哪些锤炼过程,知道在经过了历史大潮的冲刷之后所留下的才是真理。正如文中所引用的1845年马克思提出的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对学生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身就应当成为真理性认识,或者说这就是基于本文所需要掌握的第一个真理。掌握了这一真理,就知道在遇到不决之事的时候,要用实践进行检验,坚定只基于实践判定事物的对错,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二、何为实践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需充分认识“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同时,认清“实践”的意义,很关键的一点是梳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来龙去脉。因为只有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才能在诸多纷繁复杂的理论中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用它引领实践,并用实践反哺理论的完整性与操作性。
将时光倒流到那个复杂而又充满生机的年代。在距南京东南83公里的地方,沿宁杭高速公路至溧阳市上兴镇出口的不远处,有一片千亩果园。每到春天,桃李芬芳,花香如海,这片果园里面有一座废弃的大学,这便是南大人不能忘怀的南大溧阳分校。著名的“倒匡事件”就发生在这里,也正是这次事件促使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讲师胡福明在果园劳动中产生了疑惑,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反思,才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名篇的发表面世,可以说溧阳果园就是胡福明的悟道之所,堪比王阳明的悟道龙场。在那个思想复杂的年代,在错误理论干扰社会正常发展的年代,要在荒芜的理论世界里生长出能够引领中国社会正确发展的理论并不容易,而此时也总有像胡福明这样的理论家真正扎根实践,并从实践中去寻找社会发展的答案。于是就有了文中的精辟表述:“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读懂了这一段,也就读懂了“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真理,关键就在于其能够联系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在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中,文中列举的例子之一就是“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站在科学史的角度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事实来演绎“实践”,应当说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当下高中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会同时吸纳着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其中科学知识因其客观属性,是更容易成为与“实践”画等号的事物。
这里存在一个基本逻辑:当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解读文本时,原本获得的是人文素养;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作者在文中所引用的科学知识,又决定了学生在获得人文滋养的同时必然会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基,这就使得科学与人文交织在一起而表现出支撑学生世界观养成的作用。实际上,课文就是科学支撑起的人文、哲学理论,当“实践”与科学一体时,“真理”就表现出“实”的力量。
三、何为标准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中,最关键的是“标准”一词。因为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实践是无处不在的,实践的价值也是多元的;真理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世界观往往对应着不同的真理观。在胡福明当时写作的时代,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层面有相对一致的“真理”认知,当时的社会话语体系只有一个“标准”;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是在强调“标准”的重要性。只有确认了标准,才能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事物。所以当“实践”成为“标准”的时候,“真理”的面貌才会变得更加清晰,摆在人们面前的道路才会更加清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文旨趣明确、实践影响深远。文稿既有对写作、为人、行事的思想启迪,又有对历史和未来的双重实践影响。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看这一文章,可以发现该文有引爆思想解放运动和助推改革开放的历史价值,有启迪人们续写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现实价值。剖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旨趣与影响,在弘扬理论创新的今天显得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这一文本的意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价值。当学生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才会在心中竖立起关于“真理”的丰碑,才会真心实意关注自己应有的“实践”,也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真理的检验。
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真理,需要形成关于真理判断的认识。在社会飞速发展、思想多元的当下,用一个坚定不移的理论确认自己的理想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一个人为之付出。高中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语文教学中帮助他们铸就社会发展的科学认知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事情。
[作者通联: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