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语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任何艺术都不是无本之木,其创作表现都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水彩画作为一种流行的视觉艺术形式,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探索高校水彩画教学中的中国化语言传承,思考如何将源于西方的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相融合,并实现发展与创新,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首先面临的具有策略性和方向性的问题。阐述高校水彩画教学理念,从笔意、墨韵、材料、意境、题材五个方面,对高校水彩画教学的中国化语言传承进行探索,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效结合,还有助于中国水彩画的本土化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化语言;水彩画教学;高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改革研究项目“新美育视域下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水性材料表现》为例”(14)研究成果。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出具有中国本土气质、民族艺术情结的新型水彩画。著名画家李铁夫积极探寻将传统墨色融入水彩的方法。对此,迟柯先生曾评价李铁夫“气度雄浑、格调高雅,显示了他探求民族风格的卓越成就”。水彩画以流动性为独特属性,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一样,与水有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的抒情气质与中国“尚意”情怀十分契合。因此,中国人在进行水彩画创作时,往往能流露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审美韵味,植根于传统文脉是中国当代水彩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水彩画教学理念
方李莉教授在《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中国缺什么》一文中提到:“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整个世界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再是一对矛盾,而是成为可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力量……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和现代文化产生冲突,还会成为现代文化的发展基础。”将当代的审美观念、艺术方法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有机融合并拓展,既有希望探索出美术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式,又是高校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效结合的途径之一。高校水彩画教学应立足于自身传统艺术文化的特点,传承写意手法,体现透明性与非透明性的融合、浓与淡的结合,将笔法、墨法、空间虚实的诗意相融合,从而迸发焕然一新的生命力,传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要紧随当代艺术发展潮流,在材料的创新性、作品的观念性上多做停留;根植于特色社会语言,在多元整合、民族性与人文主义内涵等方面不断引导探索。
二、高校水彩画教学中的中国化语言传承要素及方法
(一)笔意
水彩画的完美呈现对于笔法的要求特别高。在作画的过程中,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的用笔可以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水彩画的笔与中国画的毛笔在材料与构造上极为相似,同时,作为中国特有艺术形式的书法尤其重视笔画勾连、间架结构、脉络气韵和章法布局等方面。于是有的中国水彩画家会直接用毛笔创作水彩画,放笔直取,强调手随心至,寓情意于生动用笔、融主观意念于客观之中。例如王维新的《河埠》(图1)、周刚的《山西高平申家村》(图2)等作品,其状物造型犹如中国书法强调用笔的苍劲、古拙或使画面具有装饰效果等,以达到松动灵变的视觉效果。
因此在高校水彩画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笔意中蕴含的传统美学优势。清代画家恽南田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水彩画用笔技法中拖、扫、揉、皴擦、铺泼的方法,即可对应中国水墨画中勾、皴、点、染、擦的用笔技法,加之破色、点染、勾勒、引流等技法,或遒劲有力、流畅柔和、枯笔飞白等灵动且富有形式意味的笔触之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以对客观物象的感知为基础,为主题氛围服务,亲自体验,多练多画,做到随心挥洒,形随笔走。
(二)墨韵
中国传统绘画有“墨分五色”之说,在墨色的无限韵味中,中国绘画的色彩审美抵达了它与茫茫宇宙生机异质同构的可能门径。关于墨的阐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写道:“运墨而五色具。”五色皆备,则天地之象俱在。“墨分五色”是对用墨變化丰富的形容,将自然万物都涵盖在不同程度的墨色中。水彩画作为西方舶来品,在进入中国后充分展现了它的“因地制宜”。早期吴冠中便偏爱将墨韵与水彩相融合(图3),当代也有不少中国水彩艺术家如牛广德等,以绿、橙为主要基调,把握干湿的时机,利用点染等手法,在纸上铺陈出浓淡相宜、墨团晕化的美感(图4)。从“墨分五色”之层次到水彩画的随类赋彩、水色交融,使得水彩画作品具有水色透明的格调和特征,与中国水墨艺术以墨为色,二者一拍即合。因此,色彩和笔墨如何交织、运用就成了丰富当代高校水彩画教学实践的可行性研究方向。
色与水的相互渗透、调和,是水彩画教学中的重点基础,其与中国画以水带墨、以水调墨、以水破墨的方法异曲同工。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等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并观看鉴赏具有东方水墨意蕴的水彩画作品,在水彩干湿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将传统的墨韵精神与水彩的色彩技法一脉传承,做到在墨中见形,在形中见笔。
(三)材料
随着当代水彩画内涵的不断延伸,水彩画材料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材料所蕴含的丰富“物性”精神与文化内涵,存在着更多被挖掘的可能,材料语言也是绘画观念的视觉呈现。水彩画材料语言的包容性,让其在材料本身的物质内涵、肌理的视觉呈现上都有“由技进道”的东方美学可能性,许多当代艺术家已经做出了此类尝试。例如,画家王刚在画面中尝试将各种不同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精神”的水彩画。在开始铺设颜色之前,他会在局部运用马克笔或者油画棒做底。在他的作品“太行山系列”(图5)中,画面蕴含了凝重而朴素的神韵和精神气质,能看到作者运用材料肌理来呈现东方空灵的禅意和文人雅趣。此外,还有另一种形式,即艺术家梁铨的“迹系列”(图6)利用茶、色、墨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将茶水这一本身就具有东方美学内涵的材料融入画面中,更加深入地挺进中华文化的核心,以细节堆砌来实现“空”的境界,运用“以繁驭简”的留白呈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淡远禅意。
材料语言与观念的适应关系是在水彩画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艺术观念的传达和表现材料的属性密不可分。例如画家郑起妙在创作中,将绘画观念指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他说道:“在水彩中不是把中国画简单化,不是将传统水墨样式概念化地融入作品,我的作品没有那些东施效颦的表面现象,而是在审美的可能性空间里表现出纯粹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在水彩画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去探索材料特性,尝试将传统绘画材料和非传统绘画材料等进行综合实验,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基础及创作源泉;大胆实验不同介质,以寻迹积淀于自我意识中的中国化精神图式;熟悉肌理媒介的质感特性,在实践中寻找个性化的表现材料与肌理语言。把握好观念、材料与技法三者的关系,从而呈现相互渗透的画面效果。
(四)意境
意境是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水彩画的特性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论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从审美角度来看,中国画强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带给观众的既有真实物象的启示,又有空灵虚渺的想象。在水彩画中,处理好画面对象的虚实相生,即是表现精神内涵与客观物象的“天人合一”。因此水彩画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汲取养分,如水彩画家王涌在《屈原故里之五》中对诗境的追求(图7)。王涌在作品画面处理上运用浓淡、虚实、对比、衬托等手法,在画中注入东方审美之理念,都体现出中国人的意境美学。同时,水的流动性与包容性等特征蕴含了东方意境的感性元素,也是水彩画虚实对比的视觉体现。
清代画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凡布置要明虚实,……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法也。”明显可见,除了水的寄情之外,意境的营造与构图的虚实留白关系更加重要。在教学具体实操中,教师可多设置小画幅的构图与控水彩稿练习课程,锻炼学生化客观物象为意境载体的能力。如今在水彩画教学中,既要将水的表现形式与东方意境的精神内核一脉传承,又要适应当代艺术与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除了对基本技法的实训外,还可以适当开展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将水彩画与中国文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题材
中国水彩画能取得如今的成绩,除了不同时代的水彩画家对技法语言的突破外,还在于其主题呈现出中国化语言的人文内涵与精神意蕴,这使得中国水彩畫在时代流转中具有常新的生命力与独特的视觉表现。明清时期水彩画传入中国时,就出现了古明信片,即广东通草水彩画、上海月份牌等艺术表现形式,内容题材都是本土的人文生活、民族特色等。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任何绘画现象都是时代的产物。一个国家的美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民族性和时代性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其艺术价值也充分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本质、特定地域的民族素质风采。然而,水彩画中的中国化题材也要进行创新,不是一味地学习传统模式。例如:画家周刚的“矿工系列”作品,就描绘出了新时代改革建设人的真实样貌,以新时代的劳动人民为主题,传达了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陈坚的“塔吉克系列”作品则对展现地域民族特色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水彩画中人文主题的民族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
水彩画中国化题材的把握可以在教学中的创作环节体现出来。水彩画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特色不仅仅要继承传统,更要考虑发展传统,把握时代精神。在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方面,既要求学生从“源”——具有时代感的人民生活到“流”——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认真地下功夫,也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审美喜好与技法语言,建立作品的精神信念。
三、结语
水彩画固然从西方传入我国,却因其水质材料的种种特点而与中华民族用水作画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后,我国画家将西方绘画技巧与本土绘画相结合,传递出无限空灵的中国诗境的水彩画模式。对于高校水彩画教学中的中国化语言传承来说,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同一性,又要看到它的多样性;不仅要研究继承传统的问题,还要考虑发展传统的问题;将民族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作才能,进行传统与当代的衔接对话。
参考文献:
[1]詹茵茵.当代水彩画材料语言的中国化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1.
[2]张天平.写意性水彩表现形式语言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22(4):66-67.
[3]徐海涛.中国水彩的人文主题与精神表现:以陈坚、周刚、王辉宇的人物作品为研究中心[J].艺术研究,2023(1):45-47.
作者简介:
宁可沁,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水彩教育及综合造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