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经球 凌菱
摘 要:习近平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结合广西建设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实践,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关系入手,揭示其生成的理论逻辑,探讨将“根本方向”落实落地的路径及其实践创新举措。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根本方向;示范区建设;广西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1.001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1-0005-10
引言
2023年12月,习近平在考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1]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2]33。深刻理解这一“根本方向”的生成逻辑、路径面向和实践创新要求,对于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找到把“主线”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的抓手和切入点,扎实推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及特征、创建实践及存在问题、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创建活动与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研究成果丰硕,但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二者关系的理论阐述。郝时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3];李贽、张静认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4];高永久、冯辉认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五大实践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5];冯雪红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辅相成[6]。二是探讨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具体路径。李若青、赵敏提出深化示范创建的实践趋向,即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构建实践主体认同,规避效应限度、实现制度优势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人与社会同构[7];周竞红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问题,提出要紧紧围绕“主线”,广泛、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有效平台之一[8],严庆等认为,2023年3月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的要求,应以新的指标体系为导向来推动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9]。三是对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如罗彩娟[10]、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11]、李正洪[12]、侯井榕[13]等,通过归纳总结各地经验,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由上可知,学术界对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的研究已颇为深入、日趋成熟,且在不断深化。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关联的研究文献虽不多,但也不乏具有独到洞见的学术成果,这些都为本文提供了诸多思想观点和方法借鉴。而关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这一重要论断的研究,目前尚鲜有论及。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示范区建设实际,从生成逻辑、路径面向和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生成逻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的理论诠释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14]这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15],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科学话语表述。习近平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人民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具有政治性、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基础性、群众性、时代性的民族工作,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当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需借助这一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充分宣传和发动全国各族群众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从而凝聚起磅礴伟力,为完成党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斗。由此看来,在中华民族迈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具有其内生性的理论逻辑。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植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支撑,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入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和实现方式,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6](以下简称“四个与共”)。其落脚点在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7] (以下简称“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既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要素。惟其如此,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进而言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有机组成的民族“大家庭”。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8]中华民族的国家形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在5 000多年文明史的浸润下,不断发展壮大。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9](以下简称“四个共同”)。为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是对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国家民族地位的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知和对中国国家统一意识的感悟[4]。在这个意义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强调政治归属感和政治认同[20]代序9。只有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及每一个成员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其构成要件包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四个部分。“民族”是基于民族因素对这一实践活动主体对象的界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下,其指涉的对象涵盖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成员;“团结”和“进步”既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主要任务。“团结”从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视角对创建工作提出要求,“进步”则是规定其发展方向,当下所言的“进步”指的就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团结”“进步”组合起来,构成“民族团结进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话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不仅是一项一般性的工作,还是一项事业,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其内容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创建”则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成效开展评价,通过塑造典型、打造“示范”,广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可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党在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探索形成的一项重大实践创新活动,其目标指向就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践中要以这一创新活动为载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各族群众丰富多彩的具体行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进而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21],同心共筑中国梦。
综上所述,把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就是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为“纲”[22],横向而言各项创建活动都聚焦于此,纵向来说要贯穿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以此作为衡量创建工作实践成效的标准要求,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二、路径面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的现实向度
上述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的生成逻辑进行了“理论诠释”,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来体现这一“根本方向”?在此,笔者以广西为例展开论述。广西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的路径选择(即“五个家园”建设)。笔者认为,“五个家园”建设既是广西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抓手,也是把“根本方向”落到实处的现实向度。
(一)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0]正文24。这要求我们从精神层面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聚力,充分表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不同学者因研究视角和方法各异,对其理解也各有千秋。笔者以为,从构成要素来分析,或许能更好揭示出其内核及特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共有”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其主体属性,包括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56个民族;“精神家园”是内涵属性,特指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寄托、获得安慰的归宿之所[23];“共有”是其关键要素,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共同性”,它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一体”的显著特征,也凸显出 “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由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安身立命、情感依托、灵魂归宿以及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培育精神支柱的精神文化空间。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时代主题,以伟大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根脉,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谱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基于此,广西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要突出强调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学深悟透,掌握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其道理学理哲理,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打牢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二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通过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选树宣传“八桂英模”、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等举措,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三是全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展中华民族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大力挖掘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文化符号,讲好“四个共同”的广西故事,促进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城乡基层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的群众性、大众性文化,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四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力度,提升其普及程度和质量,推动各民族语言文化创新交融,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
(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19;在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20。2023年6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24]从理论逻辑来看,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重要经济基础。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6]。可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它们相互之间也有反作用),共同富裕的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反过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将进一步凝聚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基于此,广西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提出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的实践路径。
广西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突出强调如下重要举措。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3。2023年12月,习近平考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提出了“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要求[1]。廣西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中,突出强调要强化实体经济支撑,一体推进工业强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的大文章。坚持向海图强,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构筑边疆民族地区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然之举[2]38。要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着力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四是持续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强基固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工程,深入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打造边疆“四个共同”文化长廊。
(三)夯实社会发展基层基础,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7]。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何以重要?一言以蔽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交往而产生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因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产生交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现实的人”的交往实践,从交往出发揭示共同体的演进历史和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现实的人”通过交往结成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现实的人”也随着共同性的增加产生与之匹配的共同体意识[27]。广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秦始皇统一岭南起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从未间断。“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1],这是广西各族人民数千年来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广西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强调要“夯实社会发展基层基础,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营造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到各民族群众的心田。
实践中,广西强调要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全面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推进,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选调生等方式面向全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就业;鼓励支持广西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定居安居;依托广西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以把桂林市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抓手,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优化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构建高水平互嵌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为抓手,加强智慧社区、平安社区、人文社区建设,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环境。重点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合作,促进各族群众到广西就业创业、工作生活、安居乐业,高质量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三是全面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持续发挥好现有平台(桂台经贸合作文化论坛、桂港澳台青少年交流计划等)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领域“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核心理念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19。还应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8]这告诉我们,人是和自然界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人一旦离开了大自然,生存的基础也将随之丧失,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可见,人与自然具有一种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天然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共同体关系。可见,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中之义、内在要求。基于此,广西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强调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一是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习近平“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以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使命担当,以加快建设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强区和高标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治理,重点加强漓江、西江流域以及海岸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二是扎实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方向,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加快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银发产业、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1世纪中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要求,强化规划先行,坚持分类推进、因村施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原则,扎实推进以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宜居环境舒适度为着力点的乡村建设行动,促进村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在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基础上,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支撑,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为抓手,着力推动林果蔬畜糖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做好乡村“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围绕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模范党员”“五好家庭”“好婆媳”“好少年”等群众身边的典型培树为重要抓手,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广泛、深入、持久、务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村民提供更多富有“乡土味”的乡村文化产品,大力提升村民现代文明素质。
(五)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43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要意义。广西既是边疆地区、也是民族地区,同时还是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具有特殊的意义。习近平在2021年4月考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29];2022年他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进一步强调,广西要“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21]。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疆治理中,一方面要赋予边民以国家公民身份,确认其权利与义务,彰显出国民身份所承载的“基于领土、文化、政治与权利等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理性认同能力”[30],从而不断强化边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又要保障边疆人口的民族身份与发展权益。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成为边疆治理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新征程,边疆治理一方面必须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同全国一道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客观上需要在国家整体战略和整体治理的框架下,对边疆民族地区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性重构。这其中蕴含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的内在逻辑。基于这样的治理逻辑,广西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作为重要的实践途径。
在具体实践中,广西重点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系统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创新推进实施。按照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要求,把是否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量,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加快推进相关立法,逐步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强化法治思维,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依法治国轨道,提升依法处理民族事务水平,着力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識,坚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打造人人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秩序。三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务实推动“四下基层”,加强市县乡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向城乡基层延伸,完善基层社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把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方位净化社会环境,着力打造平安乡村、平安社区。着力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走私、贩毒、偷越国境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牢牢守住祖国“南大门”。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健全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常治长效机制,严密防范暴力恐怖风险,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警监测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确保不发生各领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边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等违法行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
三、实践创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的落地之策
(一)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扛起政治责任
习近平在主持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16]2023年12月,习近平在考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扛起这一政治责任,把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策部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到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已经对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首先,要强化理论武装。要通过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等多种方式,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全面完整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认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其次,要牢固树立新理念。习近平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1]。广西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聚焦主线,体现出其根本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牢固树立“谋全局必须谋民族工作,谋民族工作就是谋全局”的新理念,把新时代新征程的民族工作摆到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全局高度来认识、把握、谋划、部署,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推向前进。再次,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抓好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并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以及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责任机制。充分发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按照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常态化长效化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首先,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始终。要以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和方式方法,做到“常创常新”,做到在全国始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其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扩面提质”。从“扩面”来看,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截至2023年末广西已分别有10个市、21个县、6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镇。市级层面有望在“十四五”末期实现示范创建全覆盖,但县和乡镇占比仍然较低。因此,加大工作力度,大幅提高被命名的县和乡镇占比水平,应是今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努力方向。从“提质”来看,要在创建工作中,真正把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贯穿于示范创建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力营造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再次,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典型。“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1],这是习近平对广西五千多万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奋力交出在全国具有创新性示范意义、典型性示范价值的新答卷,是新时代赋予广西各族人民的新使命。为此,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各地结合“五个家园”建设,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等,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创新创建形式和方法,努力打造出一批独具广西特色、具有全国典型意义的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镇以及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以“党建+”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习近平强调:“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1]这充分表明抓好城乡基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引领和基层各类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31]报告还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赋予基层党组织四种功能:一是政治领导;二是思想引领;三是组织群众;四是社会号召。要建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四力”功能,有效引导基层各类组织发挥功能,最大限度地把分散的各家各户和“原子化”的个体组织起来,把城乡基层社区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和睦之家、共建共享的幸福之家、守望相助的和谐之家、共居共乐的和美之家。
(四)搭建理论研究和智库平台
习近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16]。可见,理论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就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而言,还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比如,各领域各部门的工作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聚焦发力,“根本方向”理论上如何深入阐释、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落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如何进行科学总结等,都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广西实际来加强理论研究,深刻揭示其道理学理哲理,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理论支撑。为此,应依托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这一平台,发挥好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常态化设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峰论坛”,并将之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集成果展示、经验分享、智库交流、合作共建、国际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此外,创新推动有关研究基地与设区市结对共建,实现智库支撑全域覆盖。依托结对共建的研究基地,为各市提供经验总结、品牌创建、思想引领、决策咨询和媒介传播等全方位的智力服务。
结语
习近平提出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认识的又一次深化与提升,为我们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从理论上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就是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不仅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横向而言各项创建活动都应聚焦于此,纵向来说要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要以此作為衡量创建工作实践成效的标准要求。在实践中,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五个家园”建设为现实向度,将“根本方向”落到实处,体现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的根本要求。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实践创新,要使之得以顺利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扛起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同时还要常态化长效化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党建+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搭建理论研究和智库平台。惟其如此,才能促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广西各族人民的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为推动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广西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N].人民日报,2023-12-16(1).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郝时远.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部蒙古论坛,2020(3).
[4]李贽,张静.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5]高永久,冯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要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
[6]冯雪红,聂君,黎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1).
[7]李若青,赵敏.塑造示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结构——行动”实践解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8]周竞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
[9]严庆,王欣,谭野.以新的指标体系助推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
[10]罗彩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思考——基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的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11]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经济师,2021(8).
[12]李正洪. 把握时代要求 聚焦工作主线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云南示范[J]. 今日民族,2021(7).
[13]侯井榕.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基于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个案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3(3).
[1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1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17]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32.
[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2019(10).
[20]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3.
[21]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18(1).
[22]范玉显.主线为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新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实事求是,2023(6).
[23]来仪,杨莹慧.再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
[24]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6-09(1).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26]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7]谭亚莉,李亚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考察与实现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4).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29]新华社.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J].当代广西,2021(9).
[30]李兰芬.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2014(12).
[3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
28(1).
责任编辑:何文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