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虎
〔摘 要〕 科学实践活动与实践性作业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的机会。当一份实践性作业获得成功之时,也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可以引导一些思维能力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走上探究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正是设计实践性活动和作业的重大意义所在。学科知识不可能单一存在,学科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将知识割裂开来,而应该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跨学科;实践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6 037-039
一、设计与语文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成语、谚语、歇后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优秀的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在科学课中融入文学,既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一举两得之事。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品味文学韵味,深刻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将唐代胡令能写的诗《小儿垂钓》设计成简答题。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应人?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答: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水体中传播。
又如,可以设计单项选择题。
可怜九月( )月,露似真珠月似弓。
A初三 B.初九 C.十五 D.十六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所说的是生物迭代存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说的是生物迭代存在( )
A.遗传 B.变异 C.突变 D.继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所包含的力学是( )
A.反冲力 B.压力 C.重力 D.反推力
将小学科学实验与口语、习作教学相结合,为训练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提供素材,将科学课中学到的系统观察法,即运用眼、鼻、舌、耳、手等感觉器官来观察、认识事物,从日常获取各种写作素材,将科学记录单的记录与使用方法运用到写作素材收集的指导中。结合了科学实验的习作教学,有学生的亲身经历,有深刻的体验,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形象生动。
二、设计与音乐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要让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制作各类乐器,将声音高低变化的原理在乐器中运用起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音量和音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后的内容,对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的过程。第一部分是运用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交流画出小乐器设计图;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小乐器设计初稿进行深入修改,并准备制作所需的材料;第三部分是学生根据设计图制作小乐器并展示。在设计小乐器环节,学生有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把所想变为设计,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我们可以用一些比较易得的材料来制作乐器,如制作胡萝卜笛子、瓷碗打击乐器、试管水哨、橡皮筋弹拨盒子吉他等。当学生经历制作、调试、修改、定型等环节后,对声音高低变化的发声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科学实践作业中,促进了学生多学科整合、多思路交融、多成果的创造。在全班学生都完成了各类乐器的制作后,把他们组织起来,举办一个联合演奏会,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加强了音乐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又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发展。
三、设计与美术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叶贴画充满童趣,学生非常喜欢,而考察植物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又是科学课探究的内容。让探究植物枝叶的科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的内驱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将植物枝叶属性的考察与叶贴画完美组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選择。
在一年级下册《校园中的植物》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生物园中,便会看到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树叶,将这些树叶采撷一些回来,经过筛选整理,可以创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天地。在学生动手做环节,既可以让学生画出叶子的各种属性,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树叶做很多风景、动物、器物的粘贴画。要想叶贴画好看,主要取决于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选择、搭配。在选择树叶的过程中穿插教学树叶所属大树妈妈的名称,让学生说说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这样,又有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学科融合属性了。之后,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指导学生将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
这样的课堂,将科学、美术、语文口语训练三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大大拓宽了科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多角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设计工程与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改善生存条件而产生了技术;而人类利用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的系统开发、生产、加工、建造,以满足生活的需求,就产生了工程。工程与技术是教科版小学科学2022年版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源能够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设计简便、快捷、经济、高效、优质的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统筹安排、分工合作、有所侧重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和发展工程思维。
五、设计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我校地处山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乡土美食、地方特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农村的学校,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我校秉持“求知、探索、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利用身边的资源,以科学课为抓手,设计和布置了一系列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例如,在“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布置实践劳作作业,让学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把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养殖蚯蚓,有机肥作为学校绿植养料,蚯蚓作为校园“生物园”内鸡鸭的饲料。废纸、废塑料、废金属这三大类可回收资源,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环保值周员,每周将收集的资源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资金作为班级奖学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和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艰辛,我们在校园的一角开辟“开心农场”,实践活动的内容有蔬菜品种的选择、施肥前的准备工作、施肥的方法、找出蔬菜生长不好的原因、进行收成的价值评比,最后是分享劳动成果的“吃丰蔬”。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规划、合作、坚韧的品格,也塑造了学生的责任心、公益心、分享心的优良品质。
六、设计与数学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在六年级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设计跨学科作业,这种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在多年前,由于某江水域上游的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养殖企业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将污染物直接排放,造成某江下游水域水质恶化,而某种猪场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以下是一些从猪场中采集到的数据。
某种猪场目前存栏商品猪1200头,其中母猪180头,崽猪400头。以平均每头猪排1斤猪粪,0.5斤猪尿计算,1200头猪1年约排21.9吨猪粪,10.95吨猪尿。如何处理这些污染物呢?猪的排泄物通过地下管道流到集粪池内经搅拌器打烂后,抽吸到干湿分离器内把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分离,固体废物可作为柑橘等果树的有机肥料,液体废物则排入沼气池内经过多级沤化、沉淀,污水变中水,可以用来浇灌养猪场内的绿化植物和养猪场山下坡上的牧草,所产生的沼气是猪舍保温和烧菜、做饭的上好燃料,剩余的水排入净化池可以养鱼,实现了零排放。而如果没有沼气,用烧煤或用电给猪舍保温一年要花多少燃料费呢?计算如下,4座崽猪舍一年180天需要保温,一座崽猪舍一天用煤的费用为15元,一年下来可以省下10800元的燃料费。用中水浇灌的这些牧草一天能割大概500斤。用这些牧草喂猪一天能省300斤饲料,以每斤饲料1.5元计算,一天就可以省下450 元,一年有240天可以割取牧草,一年就可以节省108000元饲料费用,还能提高猪肉品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猪吃剩的牧草渣还可以用来喂养猪场山脚下五口鱼塘的草鱼,一年可再创收 50000 元。环保设施一年省下了10800元的燃料费和108000元饲料费,卖鱼所得50000元,共创收168800元,这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学生看到了该养猪场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又使家乡河流减少了污染。近年通过环保治理,家乡的山复绿,水复清,既有了金山银山,又有了绿水青山,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七、设计与考察当地古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
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特色资源,服务于科学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与课本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迸发爱乡之情。1972年,在白沙中学地势较高的黄土坡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生活层,出土了石斧、石钺。翌年以张兆声为主编,编纂了《龙岩民俗文物》一书,并把白沙大埔仑出土石斧、石钺的地址定为“秦汉时期遗址”。
白沙大埔仑,相对中原、长江流域的农耕较为落后,为距今8600~5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晚期,当时石犁、石镰已经广泛使用。这些内容可以结合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石器的石质,属于什么类型的岩石,这类岩石的特性与工具的属性有什么样的关联?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课堂所学知识得到了灵活应用。由此拓展,让学生去拾拣各种岩石,并把岩石展示出来,对照课本图鉴,识别不同岩石的名称、成分、硬度、光泽度、透明度等特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联系学生认识岩石的情况,设计各种类型的跨学科作业,巩固课堂所学,认识家乡岩石种类及分布。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xczx22-05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