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支架”促成学生思维的进阶

2024-06-03 15:07鲁婷
小学科学 2024年16期
关键词:进阶小学科学支架

鲁婷

〔摘    要〕  “双减”背景下,每位教师都应思考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落实素养课堂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搭建可视化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将隐性的思维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思维走向更深处,实现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双螺旋向上发展。本文主要从实验单支架、材料支架、问题链支架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显”出来、“画”出来和“说”出来,以此促成学生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  小学科学;支架;思维;进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6    010-012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其中,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和关键,首次被明确提出。它是一种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并运用思维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课标修订组专家胡卫平教授曾说过:凡是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行为,都不能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行为,一定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由此可见,有效培养科学思维,是落实“素养课堂”的关键。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搭建适当的可视化思维支架,可以使学生的隐性思维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实现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双螺旋向上发展。

一、现状 · 分析

新课标提出科学思维后,有关科学思维的解读和理论研究纷纷出现。然而,一线教学教师在经过各级培训后发现,科学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实起来挑战性非常大。现阶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如下。

学生:“低阶”式学习依赖。他们更喜欢通过识记、刷题等方式学习科学,在探究活动中懒于动脑。

教师:“树梢”式教学观念。他们聚焦于知识的传授,探究重结论而轻过程,常常淡化学生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学:“孤岛”式教学模式。程序化的探究实践过程,活动时间长,思考时间短,交流过程缺乏思维碰撞,整个过程缺少高阶思维的参与。

由此可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传统模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碰撞的机会少,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挖掘,思维进阶受阻。

二、改变·出路

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在每节科学课中去落实。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可以搭建可视化思维支架,促使学生的隐性思维过程得以外显,帮助学生思维走向更深处,以此推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搭建思维支架来促成学生思维进阶?这值得我们摸索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实验单支架、材料支架和问题链支架三方面探寻思维可视化的实施路径。

三、实践·探索

(一)实验单支架——把思维“画”出来

新课标提出,要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为了促使学生的思维外显,为后期的交流研讨做铺垫,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单支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实验单中呈现。交流研讨中,学生可以借助这张实验单,不断内化科学知识,持续挖掘思维的深度。

例如,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本课从“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是怎样的?”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条形磁铁、回形针、钢珠、铁粉等),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条形磁铁上磁力大小的分布情况。因为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更喜欢通过形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学习,所以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我为他们提供了一张看似非常简单的实验单。实验单上虽然只画了条形磁铁,但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实验单上留痕。探究活动前,学生可以将想到的实验方法画出来;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现象(如磁铁两端吸引的回形针最多或小钢珠总是往条形磁铁两端“跑”等),以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探究活动后的研讨环节,学生可以借助这张实验单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把思维外显。通过全班交流研讨,最终生成多个证据,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内化成学生的核心概念,促成思维进阶。

(二)材料支架——让思维“显”出来

探究活动中,我们除了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单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在1~2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探究欲望很强、特别喜欢动手,但动手之后的“思维表达”对他们而言则比较困难。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证意识,教师需要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導他们借助直观可见的现象,将其转化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将思维过程“显”出来。

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一课,我通过依次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实证意识。聚焦环节,我出示一个快递箱,依次取出装有木块、水的密封袋,同时复习所运用的观察方法,为本课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知识和方法的铺垫。之后,我出示一个鼓鼓的空袋子,引出本课要研究的空气,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透明保鲜袋,引导学生设法收集一袋空气,并通过看、摸、闻等方法观察这袋空气的特征,在观察过程中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空气有怎样的特征。第二个活动,出示水槽、烧杯、自封袋、水、木块等更为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学生借助实验材料,使用一定的方法,将空气与水、木块进行对比观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空气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有结构的材料支架的支撑下,学生从对空气的单独观察到与其他物体的对比观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不断寻找相关证据来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交流研讨环节,学生再次借助实验材料,边演示边介绍空气具有的特点,借助直观的现象,帮助他们有序、有理地描述空气的特征,促成学生研讨环节的思维碰撞。

(三)问题链支架——将思维“说”出来

问题链是推进思维进程的一个个脚手架,在交流研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几个彼此关联的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展开深度的思维交流。通过问题链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实践,在“有声”的交流和表达中,将思维推向更深处。

如六上“能量”单元《电和磁》一课,学生在模拟奥斯特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指南针发生微微偏转”。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以下研讨。

师:是什么讓磁针发生了偏转?

生1:可能是导线内的金属丝让磁针发生了偏转。(拿出一根导线去靠近指南针,但磁针并没有偏转。)

师:为什么导线内金属丝靠近指南针,磁针没有偏转?

生2:导线内的金属丝是铜丝,是不能让磁针偏转的。

生3:我觉得应该是导线内的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

师:为什么电流可以让磁针发生偏转,这又能说明什么?

(这里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能让磁针发生偏转的物质可能是铁、钴、镍制品,或者有磁性的物品。)

……

生:通电导线中不含铁、钴、镍这些金属,所以可能是电流产生了磁性,让指南针发生偏转。

师:如果你是奥斯特,当你发现这个现象并做出推测之后,你会把它公布于众吗?

生:不会。因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而且这个偏转角度还不够明显。

师:怎样才能让指南针偏转角度更明显?

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并探究,发现短路和增加线圈可以使指南针偏转角度更明显。

师(继续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生:当加大电流后,电流越大,磁针偏转角度越明显,所以磁针的偏转是导线中的电流引发的,这说明电流是有磁性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公布出去了吗?

此时再通过一段阅读资料,学生明白了原来科学家的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们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实验和研究,在充分证据的支持下,才能得出结论。

上述案例中,学生针对“磁针发生微微偏转”这一现象,在问题链的引导下,首先推测分析出使指南针发生微微偏转的可能是导线内的电流,接着对这一推测进行验证,最后通过阅读资料,明白科学家得出一个结论是多么不容易,进而强化实证意识。案例中呈现的是问题链中的主要问题,它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关键。在交流研讨中,通过设计一个个问题支架,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学生在“有声”研讨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内化。

四、结语·展望

在思维支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按照教学环节递进路径适时搭建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可促使学生将思维“画”出来、“显”出来、“说”出来,能够为他们的思维进阶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思维支架的构建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濯源.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6(19):3-7.

[2]喻伯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科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胡卫平.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1(6):123-129.

猜你喜欢
进阶小学科学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领克进阶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进阶中的北汽新能源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