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胜 徐颖 李丽 王金玮 杨嘉 朱立伟 史淑娟 康东明 徐法通
摘 要:小学英语毕业总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全面总结和回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六要素展开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小学阶段学科知识,全面提高英语综合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注重评价和反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毕业总复习的目标。总复习指导旨在为小学英语毕业总复习提供一套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总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0-0042-14
一、总复习的目标与原则
(一)总复习的整体目标
小学英语毕业总复习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指导,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语言能力: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理解和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准确表达意思;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语篇的主题意义、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话、短文、故事等。
文化意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和社会习俗,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思维品质:学生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能分析英语语言信息,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并在复习过程中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
学习能力:学生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能通过评价和反馈进行反思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二)总复习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总复习应按照《课标》和教材内容,系統梳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筑起连贯完整的知识网络。
2.综合性原则:总复习应注重巩固所学知识,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听、说、读、写、看等多元语言技能的有效整合,尤其注重知识在具体语境下的综合应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自主性原则:总复习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
4.有效性原则:聚焦复习效果,通过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复习成效。
二、总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整合主题与语篇,构建小学英语结构化知识
英语结构化知识是在主题语境下的一种整合性的融通语言、文化和思维的知识形态,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构建小学英语结构化知识是小学英语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以下将结合案例对构建小学英语结构化知识的策略进行分析。
1.整合教材内容,构建大主题
在总复习中,基于主题,从英语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角度来看,建立“整体”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强调“单元内部”和“单元之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从而帮助教师从纵向和横向上准确把握该主题内容,避免语言知识的复习碎片化,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以My Family这一主题为例,该主题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下的“家庭与家庭生活”,在本套教材中的主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该主题内容时,不能只看到五年级上册Unit 1这一个单元的内容,而是要从整套教材出发,将和本主题内容相关的各个单元的内容一并汇总和整合,搭建这个主题的整体框架,并以主题框架为依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的语言知识。
因此,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各册书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及其应教授的重点,明确单元内部的知识框架,并识别单元间知识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围绕某一大主题,精心规划各个子主题板块,秉持整体教学的理念,设计和构建有助于学生系统归纳、梳理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提炼、复现和重组已学过的重点难点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语言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对主题深层意义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2.结合单元语篇,归纳主题语言知识
语言学习需要依托语篇,而语篇的理解深度又与其主题紧密相连。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该主题下的相关语篇内容,系统梳理各类相关知识点,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出隐藏于文本内的结构化知识内容。在主题式语篇的引领下设计有关联的、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寻主题的过程中建构语言、文化、思维一体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同样以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My Family主题为例,在主题框架下,教师深度研读这几个单元的语篇内容,并将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分类、归纳、汇总,找出其中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即每个单元的语篇都是围绕“人物信息”构建语言知识结构框架的,其中所涉及的单词、词组、句型都可以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语篇中,通过不同的语篇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完整地感受到该主题的意义及内涵,为更好地语言表达和进一步地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在总复习过程中,要避免碎片化的知识讲解和过度机械性的句型结构操练。而要以主题意义为导向,教师通过深度解读语篇,明确主题内涵,借助高效有序的复习活动,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各种语言知识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提炼、整合、分析、比较、概括和评价等手段,解析语篇深层次意义,最终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设计问题链,建构结构化知识
在总复习时,教师不宜单方面直接陈述复习内容或简单重复既定的语言知识点,而应当巧妙地将主题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条,营造探究性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围绕主题的核心意义开展对话与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实践能力,还有助于他们深化理解和有效运用所学知识。
其中,问题链的设计是这一策略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教师围绕所要复习的主题以及复习总目标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问题序列。教师应整合基础性预设问题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从表层理解深入至内在逻辑关联,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捕捉并连接新的信息节点。
如下案例,在复习有关季节(Seasons)的主题内容时,教师将要复习的关于季节的内容全部置于“Seasons”这个主题语境下,以5W1H引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能够自主表达的任务中聚焦主题。相较于机械化的课文背诵和习题操练,此种方法通过问题构建起主题内容的整体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核心词汇和句型,从而锻炼其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激发深度思考,进而有效提升思维品质。
4.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结构化知识
在主题框架下,有了教师对教材的再次分析、研究和挖掘,同时更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引导学生汇总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语法等。为了让学生在诸多的信息中做到有效记忆,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或创设多种有利于学生整合信息的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实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信息获取与整合,形成结构化知识。
这些可视化的工具常以较为熟悉的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加上对信息处理的一些技术方法,在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恰当地表现出来,由此形成的可视化结果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将复习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历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导图能有效地协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他们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系统地整合新旧知识,并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由此,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得到全面提升。
5.任務驱动,深化结构化知识
主题意义的建构是在个人与语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的积极互动(对话)中形成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构,会生成对主题的不同认识。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将复习内容融入其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调动学生的有关该主题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意义探究。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述技巧,进而促使他们在主题层面上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主题的结构化认知体系。
活动:制定春游计划(小组内制定一个春游计划,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及其他)
小组讨论后,形成文字,制定出游计划。该活动涉及到了“合理消费”“健康、文明的行为与预防”“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问题和解决方式”“天气与日常生活”等主题内容,复习的话题包括:时间、地点、天气、日常活动、服装、饮食等等。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优势互补,通过分析、交流探讨等,复习了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系统性和逻辑性思维,优化了知识结构。
(二)强化语言技能训练,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其中,听、读、看属于理解性技能,负责接收和解析信息;说和写则是表达性技能,侧重于信息的输出与传达。语言技能训练不仅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实践途径,还在教学评估与考试考核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情况,设计并实施多模态语境下的语言技能训练,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协同发展的主要策略。
1.基于意义理解的听力技能培养
“听”作为理解性技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强调的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信息接纳,而是主动构建语义的过程。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应当着力引导学生超越单纯反馈所听信息的层面,转向从语用视角出发,引领学生关注并理解听力材料的实质性内容,实现从显性信息至隐性信息的意义建构。针对不同的听力题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不同的方法策略。
(1)比较读音、领悟词义,精准定位关键词汇
对于涉及辨音和词汇理解的题目,教师应在听前引导学生比较各个选项的发音和词义,听中时刻提醒学生对易混部分保持高度警觉。听完后,通过全文朗读核实答案,并结合语境加深对目标词汇语音、形态及含义的全面理解和熟练掌握。
(2)观察图片,预测关键信息,解码语篇
对于包含图片的题目,图片提供的直观信息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前解码文本的部分背景。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依据图片内容预测听力材料的核心信息,以此缩小信息差距,增强理解效果。
(3)速记笔记,分析推理,修正答案。
在长对话或短文听力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图形、符号、缩写、数字等方式做笔记,快速抓取和整理关键内容,如:Beijing简写为BJ; train可用简笔画□□□代替,以便用最短时间做好速记。同时,通过信息之间的串联和推理分析,验证听前预测和听中获取的信息,减少信息差。如学生听前预测到艺术博物馆中会看见picture或者photo,听后验证答案为picture,排除photo;进而,依托短文上下句的逻辑联系,此处有many修饰,所以修正最终答案为pictures。因此,及时做好速记是后续分析推理信息时的必要手段。
(4)听说做融合,进行意义建构
鉴于理解性技能与表达性技能间的协同效应,听力活动应当与其他语言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对于逻辑性强的听力素材,可先组织学生排序梳理信息,再进行口头复述;而对于空间方位感突出的材料,则可以先通过绘图形式反馈信息,继而转化为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围绕主题或语言知识点展开的语言输出活动,能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以听促读、以听促写、以听促说的目的。来看以下案例,冀教版四年级上册Lost
in the city,故事叙述了一只小白猫在城市中迷路并向一只老鸟询问方向的故事,对话片段如下:
The White Cat: Excuse me, where is the nice house?
The Old Bird: Ill show you. Go straight and turn right at the traffic lights. Then you will see the NICE house on the left.
The White Cat: Thank you.
在听后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补全句子,而是要求他们画出正确的路线图。
这样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听记和朗读,还需要他们将图文结合起来,根据脑海中的路径判断Nice House的位置。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实际生活中的问路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追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ird?”来引导学生学习“old bird”助人为乐的品质,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文化意识。
2.多模态语篇下“读”“看”技能培养
小学英语课程中,语篇形式多样,涵盖了诸如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多种连续性文本类型,同时也包括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样式。在总复习阶段,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语篇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和实践机会,从而促使他们在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上解读文本,全面提升他们在各类文体上的阅读理解能力。
(1)记叙类语篇
记叙文是小学英语中常见的文本类型,常用于描绘事件的发生过程或人物的经历。记叙类文体阅读主要考查学生“读”的技能,包括提取、梳理、提炼、归纳主要信息,以及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语篇中词汇的意思,推测未知信息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时,可通过精心设计任务,引导他们关注故事的时间线、主要事件及其角色行为,以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和对细节的分析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概括力和推理能力。以下案例是笔者根据冀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 Good Health to You! 的“健康”主题编写的一篇短文。在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
任务一通过图片排序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整个语篇宏观层面的理解,以及能否提炼关键信息。任务二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小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阐述个人观点;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探索语篇的主题意义,并向他人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在复习过程中,选用贴近教材主题的阅读素材,挖掘文本的隐含信息,深化阅读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知识向实际能力的有效转化。
(2)图表类语篇
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小学英语阅读能力考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非连续性文本语篇,如符号、图表、图示、清单、车票、菜单、树状图等。这些多模态阅读资源形式直观生动、简明实用、概括性强,是培养和考察学生“看”的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识别、解释和总结图表信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还能锻炼在抽象概念与具体表现之间转换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阅读理解技能。
通过饼状图呈现了Mary班级的爱好情况,考查了学生思维进阶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读图,激活大脑已有图示,对数据进行转换、对比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爱好所占百分比的大小。同时通过上下句的逻辑推理,猜测hobby含义,凸显学生思维的层层进阶。最后,通过对全班玩电脑人数的所占百分比进行评价并阐述原因,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触角向纵深延伸。
(3)图示类语篇
图示类语篇作为非连续性文本语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培养和考察学生“看”的技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下将以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Lesson9 Mr. Wood Teaches a Science Lesson中的一幅图示为例,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阅读任务,学生对图片信息进行了深入的综合建构。这些任务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不同侧重的阅读内容,还发展了他们的語言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并促进了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任务一:看图,判断。
①The weather is rainy in Guangzhou. ( )
②The temperature of London is twelve degrees.( )
③I feel hot in Canberra. ( )
(此任务旨在考查学生从直观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在图片中定位相应细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点拨阅读策略,以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阅读任务。)
任务二:看图,填空。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s ________.
But the weather in Guangzhou is ________.
The weather in Canberra, Canada, is ________.
But the weather in London, the U.K. is _______.
The weather in different places is _________.
(此任务要求学生分析图表中的潜在信息。通过对比中国南北方、中西方以及西方不同国家的天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对比和阐释图表所蕴含的潜在信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化意识,进一步感知天气变化的地域差异。)
任务三:看图,回答问题。
If you want to go outside in Guangzhou,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are in Canberra, what do you wear?
What can you do on a windy day?
If your friend wants to travel to Beijing, please give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此任务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天气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展独立见解和个性化思考,并借此机会向他人分享观点,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四:看图,完成天气预报。
请结合图片介绍四地的天气、气温、体感等气象信息,对比不同地点天气变化的差异,并结合某地天气给出出行意见和建议。
Lets look at the weather report to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完成天气预报的书面报告。这既是非连续性文本向连续性文本转化的过程,又是理解性技能向表达性技能转化的过程。通过完成此任务,学生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写”与“说”融合性技能发展指导
“写”与“说”,即写作和口语表达,是语言技能中的表达性技能,是学生描述事物、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写作和口语表达作为关键技能,不仅仅相互独立,在实际应用中更是相辅相成。为了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应该将写作与口语表达融合起来。
(1)梳理表达主题,构建表达体系
小学阶段“写”与“说”的表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水平,围绕三大主题范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展开,根据每个大主题方向,设计相关表达小主题。
(2)设计相关活动,做好表达训练
①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在商店购物”或“在学校的一天”,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后续的写作练习提供素材。
②互动式写作与讨论。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写作和讨论。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如“Favorite Animals”,然后每人写一段话,最后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和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③利用故事和绘本。故事和绘本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先让学生听故事或阅读绘本,然后让他们复述故事或根据绘本内容创作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指导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①积累话题素材。为了让表达变得有趣且富有深度,需要指导学生不断积累素材和灵感。可以从日常生活、学校活动、社会热点等话题入手,挖掘有趣的写作素材,如环保、友谊等。还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英语作文范文,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能积累一些优美的词汇和句子。
②先说后写,口头作文转书面作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即先让他们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没有写作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挥,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组织能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口头作文转化为书面作文,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内容。
③做好表达框架指导。写作时,讲究篇章布局的合理性,这是文章构思的基础,也是文章内容得以清晰呈現的核心。比如,在描述事件过程的文章中,可以运用at the beginning, then, next, at last等过渡词,使行文更有条理。而在叙述故事的习作中,可以按照Character(人物),Setting(环境),Problem(冲突),Events(事件),Ending(结局)这五个叙事要素来组织内容,使故事脉络更加清晰。
④利用评价与反馈。在写作与口语表达融合的教学过程中,评价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关注文化背景与跨文化语言实践,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总复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语言实践,加大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递,给学生更多了解不同国家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元的世界观,提升学生文化内涵。
1.基于教材,挖掘文化内涵
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贴近生活、涉及中外文化的内容,涵盖了节日、美食、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整合相关文化知识。基于此,笔者团队以冀教版(三起)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对小学阶段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统计和整合,供大家参考。
2.依托课堂,实现文化目标
我们以“The Chinese Special Festivals”这一主题为例,以课前——课中——课后的呈现方式,来谈谈文化主题复习策略。
(1)课前准备
【课前任务一】Make a word net.(发散你的思维,你能写出哪些节日的英文,选出属于中国特有的节日,看谁的网织得大,不限于导图上的)
【课前任务二】画一张自己小组所代表的中国节日大海报(留出书写区域);分工查询节日的时间、习俗、历史、寓意、相关故事等方面。完成分工墙。
(2)课中学习与展示
在课中,学生通过诗歌、猜谜、说唱、视频、问答等学习形式,从节日的时间、习俗、历史、寓意、相关故事等方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的中国节日,能够比较中外节日异同,完成课前已经画了一部分的中国节日海报,并以团队形式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节日”的展示会。
(3)课后巩固
【课后任务一】根据课中学习的思维导图(不限于导图上的),以“My Favourite Festival”为题,根据自己的能力,二选一写一篇作文。
【课后任务二,长周期作业】复盘讨论会,经过这次项目小组合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什么?今后还有哪些提升的方面?(可以写成感悟)
【课后任务三,长周期作业】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节日绘本故事(不限于老师推荐的)。
3.深化对比,提升文化自信
《课标》强调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融合,在交流和探究中发现并深刻认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及内涵,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历史经历、民族形成等原因,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英语复习过程中融入对中外文化差异内容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能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沟通方式和社会习俗。
(1)饮食文化对比
饮食差异:在中国,通常熟悉的是传统的米饭、面条、饺子、炒菜等主食,这些食物代表了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而西方的饮食习惯则以面包、汉堡、披萨等烘焙类食品和快捷餐饮为主。
餐具差异:中国人主要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则使用刀叉,且习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用餐词汇:在生活中,有一些日常汉语词汇不能直接译成英文。例如,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红糖的英文是“brown sugar”,奶茶的英文是“tea with milk”,餐巾纸的英文是“napkin”等。
复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中西方人用餐方式的不同,并通过小情景剧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
【例题】Mike is from the USA, and Li Ming will invite him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What tools should Li Ming prepare for him? ( )
A. chopsticks B. fork and knife C. spoon
答案分析:学生应学会在语境中抓住关键信息“Mike is from the USA”,通过“have dinner together”猜测“invite”的词义,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B。通过此题,学生不但对中西方的餐饮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锻炼了在利用已知词汇猜词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2)节日文化对比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如中国的春节是一个体现家庭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标志性的习俗包括燃放鞭炮、張贴春联、发放红包、包饺子等,寓意着辞旧迎新和亲情和睦。相比之下,西方的圣诞节则侧重于家人朋友间的团聚和情感交流,比如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等等,充满了温馨与喜悦。这两者都体现了各自文化中对家庭价值和爱的崇尚,但表现形式各异。
(3)社交礼仪对比
在日常问候方面,中国文化中“你吃了吗?”作为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表达了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然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常用“How are you?”或“Good to see you.”来问候对方,着重于情感状态和人际连接的表达。此外,称呼方式上,西方通常直呼对方名字以显示平等和亲近,而中国则讲究尊卑有序,习惯使用带有尊敬色彩的称呼。
4.关注评价,渗透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仅仅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在命题评价中同样值得深思。文化主题的学业评价中,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命题,既可以考察学生基本文化知识的掌握,又可以考察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的能力。
【例题一】基于基本文化知识的考题
读小短文,选择相应的节日图片,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例题二】基于语言综合运用和实践的考题
阅读“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展示会海报,选择正确答案。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依托于课堂内外一以贯之的实践活动和评价导向,以及大主题大单元下的整体设计和推进,前后关联,相互依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学习英语的表达方式,还应关注“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理念,把握复习过程的实践性、情境性、趣味性、整合性以及可视化等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突出思维品质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与外在表现形式,而学习语言则能够有效促进思维发展。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作为四个维度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多元化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英语复习中,突出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表达观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引导学生观察和辨析,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观察与辨析是指学生通过审视图片或实际事物来获取信息,捕捉其特性,辨别差异,并具备从多元化视角审视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英语语言材料,使其洞察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例如,在词汇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不同类别或关联性的单词及对应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词汇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进行词汇分类、联想或辨认异类词汇等练习。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语言逻辑框架,提高他们在复杂情境下组织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比如,在复习交通工具类单词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学生观察图表,按要求完成任务。
Step1:按照教师给出的“公共交通工具”和“私家交通工具”进行分类。这项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生只需要认识事物就能区分。然后通过所学英语知识,在小组内表达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采用贴图分类、书写单词分类、口述句子分类等不同方式。
Step2:更多的交通工具(More)。分类结束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如:沙漠之舟——骆驼等等。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结合实际思考并交流。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不同思维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Step3:根据关键词slow/fast排序。学生需要观察、思考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来判断并排序。在学生给出通常情况下的排序后,进一步提问:Are there times when this might be different? How?学生会换个角度思考,当遇到城市交通堵塞、极端天气、山区或沙漠不同的路况等等时,按照关键词排序,答案并不唯一。
这项教学活动案例指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析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同样,它还适用于其他不同类的词汇练习,比如食物类、服装类、动物类等等,教师会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来做出实时调整。
2.利用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测能力
归纳和推断能力指学生能根据图片、关键词信息对语篇进行预测;也指能对语篇识别、提炼、归纳关键信息、主题意义、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在阅读理解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测,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课本里的故事文本,层层设计任务,利用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测等思维品质。以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例,本课讲述了出生在贫苦家庭的贝利,从小热爱足球,在得到教练的关注和栽培后,知恩图报,刻苦训练,成为一代球王的故事。笔者以听图猜故事为主线,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四个活动:
Step1:在阅读前,教师把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名同学拿到其中一张图片。
Step2:学生互相描述自己手里的图片。学生首先需要观察图片,例如:人物、年龄、穿着、地点、动作等等,通过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结合图片对故事进行初步预测,利用自己的英语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这些思维过程,就是开发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推断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Step3: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排序。组内四名同学根据所听内容,结合自己手里的图片归纳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预测故事,在组内进行交流,并把四幅图片排序,初步完成故事的预测。
Step4:预测故事内容。组内完成图片排序后,根据排序描述故事,在班级展示预测结果。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归纳整理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听音、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识别、提炼、归纳语篇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对故事完成预测。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提高学习能力。
3.设计开放性问题,提升批判与创新能力
批判与创新能力是指能够对语篇、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对语篇进行续编或改编;具有问题意识,可以独立思考。在复习类似叙事性质的内容时,如英语故事,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任务,如改编故事结局或构思全新的剧情分支,使学生能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重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还能增强他们对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以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八课为例,本节课讲述了一个名为Krista的风筝,既不漂亮,又飞不高,非常普通,然而,却帮助了一名落水的孩子,使得落水孩子成功获救,并且受到了大家称赞的故事。在输出和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与复习内容相关的话题,通过分角色写作,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写作的方式进行输出,加深理解本课育人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批判与创新能力。如下所示:
①假如你是Krista,此时是什么心情?写一篇日记记录一下吧;
②假如你是落水的男孩儿,给救你上岸的男孩儿及Krista写一封感谢信;
③假如你是公园里游玩的小朋友,看到这一幕想对Krista说什么?
④如果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第一个场景你打算怎么写?
当然,除了写作也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对话练习,比如:
①你是一名记者,采访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会有哪些问题?
②强壮的Karla看到Krista后对她说什么?
……
此类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角色心理,从角色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发表观点。角色扮演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选择某个角色,撰写一封电子邮件、设计一张海报、创作一则广告或是模拟一篇新闻采访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五)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在小學英语复习阶段,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掌握复习方法与技巧以及有效利用在线资源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复习效率。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科学规划复习计划。为了保障复习活动的高效有序,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特点和时间分配,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要求学生将每日的学习时段精细化,明确各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进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2.掌握并运用复习方法与技巧。教师应当系统教授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比如预测法(如提前推测听力或阅读材料的大意)、记笔记技巧(精准抓取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的方法(将繁杂知识体系化便于记忆)等。另外,还可借助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来整理复杂的语法结构,或者制作词汇卡片以促进词汇记忆。
3.培养积极而持久的良好复习习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着重培养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的习惯,例如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实施周期性的复习巩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等。只有当这些习惯内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掘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持续提升学习成果。
4.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甄选并有效利用各种在线英语学习资源,如各类在线练习平台、丰富的听力素材库、分级阅读资料等。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能够在课外自主开展补充学习和实战演练,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和锻炼语言技能。
三、总复习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总复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机会,还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认知与提升的平台。通过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而学生则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观察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情况,包括是否专注、是否有兴趣、是否能够理解所讲内容等;同时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参与讨论的表现,以评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即时的、直观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上的发展动态,从而针对个别或群体的问题,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干预,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作业与测验
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与各类形式的测验(如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项目任务等),教师可以深入检测学生对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深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作业和测验中反映出的学生知识盲点和理解误区,教师应及时给予详细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明确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短板,并懂得如何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三)鼓励引导自我评价与反思
在总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定期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反思自己在英语学习上取得的进步、遇到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还能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进一步优化个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家长反馈
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持者和监督者。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是教师获取学生全面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家长反馈,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环境,为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提供依据。同时,家长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关于孩子学习的专业建议和指导,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
总之,小学英语毕业总复习是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六要素精心设计复习计划,结合创新的教学策略和多元评价手段,我们将共同助力学生实现英语素养质的飞跃。同时,教师应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以确保毕业总复习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梅德明,王 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吳洪菲.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英语结构化知识建构[J].教学实践与研究,2022,(7):40~45.
[4]吴智丹.小学英语复习课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下半月,2009,(6):5.
[5]河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年级下册[T].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