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跃 应良波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以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知及认同、多元建设主体的目标及行动、育人资源建设的标准及应用、教学组织实施的方法及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聚焦点,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互信互建、协同作战、共建共享、规范运行”等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打破价值认同束缚,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发挥协同育人整体效能,建设“大思政”育人格局,提高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共性问题;整体性治理;全面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037-04
基金项目: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123456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ZJSJ2021159),主持人:应良波;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编号:ZJSJ2021149),主持人:徐飞跃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激活课程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素养培养的育人功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创新实践等方面均有新的探索。梳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基本现状与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性推进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
1.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
课程思政缘起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2]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促使各地、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内容重点、教学体系、工作模式和工作要求,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国家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針,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4],这意味着国家从法律层面对职业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进行了相关规定。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使命
课程思政建设是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使命在于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融入教师思想理论武装、教材开发与修订、课堂革命“三教改革”,并做到常学常研常新,提高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黏度、密度与温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整合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力量,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践行,有利于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形成政治认同,炼就政治“慧眼”,强化政治担当[5]。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已被广泛认同,并迭代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治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自觉行动。
3.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平台文献检索,以“课程思政”主题为筛选条件,以“2017年5月28日”为时间节点,共采集到“课程思政”主要主题34475篇,关联主题“思政建设”4378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6646篇,“课程思政建设”17083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1672篇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施要素、工作路径、实践体会、问题梳理”等,并对“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三全育人、三教改革”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了融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落实[6]。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教师队伍“主力军”与思政团辅“工作组”、课程建设“主战场”与育人活动“二课堂”、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思想教育“主阵地”、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与文化环境“隐性教育”等多个方面,是一项跨部门、跨专业(学科)、跨课程、跨教师的系统性跨界工程。通过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1.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实践举措,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教学内容与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树立、发展、成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仍存在认知不够全面及价值认同不能统一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课程育人价值认同不足,对《纲要》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求理解与认同不足。同时,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学习培训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为何要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认知不够,所掌握的理念、模式、案例、方法等大多不系统,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
2.课程思政建设主体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牵涉到教学管理部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工作规范建设、教师行为规范建设、教学评价改革及教风建设等领域;教师管理部门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业务能力与育人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等领域;宣传部门的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意识形态、育人文化氛围营造、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学工部团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分析工作、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群团工作与第二课堂等领域;院系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三教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等领域。多元建设主体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目标与步调不一致、标准与要求不统一、计划与活动组织不对接等问题,以致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合力的形成和建设成效的最大化发挥。
3.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问题
《纲要》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重点,不同专业大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要点等指导意见。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涉及面广、内容各有侧重、要求各不相同,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教师深度挖掘和精准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因此,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建设容易出现“拿来主义”问题,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思政元素存在数据不对等、内容大相径庭的现象,以致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存在零散、深浅不一、同一元素讲法不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这会给系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4.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问题
《纲要》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规律,让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融入教学,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关键在于教师做好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因此,教师应善于基于学情分析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育人方法开展教学,利用评价工具科学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评价。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习惯于“能力本位”思考,在思政目标合理设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育人方法有效运用、思政素养有效评价等方面,容易出现融入不到位、深浅不一致、方式方法不恰当、评价不全面等问题,以致影响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
課程思政建设的共性问题,引发了教师、学生、学校责任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对形成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协作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强烈愿望[8]。以佩里·希克斯(Perri Sxi)为代表提出的整体性治理理论,遵循系统整合的思维方式,准确认识治理导向、治理支撑、治理机制、治理任务,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9]。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各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化解工作过程中的制度、利益、价值及行为冲突等问题,实现整体治理。
1.搭建互信互建平台,强化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育人理念与价值认同等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信任不足,教育引导不到位,课程思政建设培训零碎化,需要学校积极搭建互信互建平台。一要搭建党建联建平台,将课程思政政策、理念、经验等学习纳入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育人价值认同,明确自身育人职责。二要搭建培训提升平台,将课程思政纳入日常师德师风教育、教师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开展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测评,形成课程思政能力长效建设机制。三要搭建结对帮扶平台,组建“思政+专业/学科”帮扶团队,推进课程思政集体备课磨课,提升团队育人能力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四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将教师说“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纳入主题教研,广泛开展课程思政设计、示范课、典型案例等遴选评比活动,营造浓郁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2.搭建协同作战平台,强化课程思政合力建设
课程思政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其顶层设计,搭建协同作战平台,推进跨校、跨部门、跨院系、跨专业(学科)的协调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一要依托区域课程思政建设联盟,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校、基层示范教学组织、示范课、教学研究项目、典型案例”等遴选评比活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共享。二要发挥党委决策指挥作用,统筹谋划学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等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职称评审、教师考核、教学考核、学工考核、学业评价”等课程思政建设考评、激励、奖惩机制,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环境。三要依托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谋划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运行模式,确保思想、目标、标准、评价、效用等协调统一。四要强化品牌建设,开展院系课程思政“一系一品、一专一特、一课一策”建设,汇聚资源,打造特色。
3.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强化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资源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一个瓶颈,搭建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平台,有利于分类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一要搭建课程思政数字教培基地,助力教师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创新育人方法、提升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二要建设模块化课程思政资源库,根据专业大类及育人主题分模块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素材库、案例库,推动课程思政资源标准化建设。三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创建便捷高效的资源提取与应用场景,助力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四要建设校本课程思政成果库,整合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堂教案、实施报告、研究论文、示范视频、教学案例等成果,多途径展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促进成果交流与推广。
4.搭建规范运行平台,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课程思政的有效组织和实施,以及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是工作的难点。《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10],并落实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而建立“标准—设计—实施—考核—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闭环管理系统,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有效保障。一要强化学校党委决策主导。要严格执行学校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与课程建设标准制定、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等上党委会议事决策机制,筑牢学校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等方面的主导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制定。要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逐步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课程建设结果质量诊断评价、课堂教学育人质量诊断评价等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校本特色课程思政建设运行规范体系。三要强化课程思政规范运行。要围绕课程“为什么思政、怎么思政、哪里思政、如何思政”这四个核心问题,组织各课程团队结合课程的性质、功能、特点,对标《纲要》和建设标准,梳理优化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并凝练思政元素,分析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合方法及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完善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设计。四要强化教学督导与质量评价。要依托学校二级教学督导力量,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检查与专项督查,分期分批开展课程思政质量诊断评价,结合课程思政成效开展教师能力测评与考核评价,引导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本领、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的创新举措,直面建设中的“理念、主体、资源、实施”等共性问题,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搭建“互信、协同、共享、规范”的课程思政建设平台,有利于打破责任利益、资源渠道等束缚,突破教师个人行为主义范式,将学校、部门、院系、专业和教师紧密聚合,共筑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构建互信互动互补互促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效能最大化,以及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满足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3-09-10].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7][1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9-10].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3-09-10].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 20421_620064.html.
[5]崔正贤,马万利.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效用、问题症结与着力方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82-89.
[6]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8]吴爱萍.“协同”·“配合”:高教课程思政社会建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2):153-156.
[9]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52-58.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Xu Feiyue, Ying Liangbo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 Shaoxing 312088,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by the theory of holistic governance, this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ing th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the goals and actions of diverse construction subjects, the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methods and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tended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reak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improv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form a joint force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leverag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uild a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mon issues; integrated governance;comprehensivelydevelopingtalents;culture